回归自然,诗意生存——论生态批评的内涵构建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5 年 第 07 卷第 06 期, 页码:61 - 68
摘要
参考文献
摘要
在西方,“自然”(Nature)一词有两种基本含义。在古希腊和中世纪,主要指“本性”;到了近现代,主要指“自然事物的总和”,即“自然界”。从“自然”一词词义重心的转移可以看出,在西方近现代,“自然”的“本性”含义被“自然界”的含义所代替。这标志着一个重大的观念转变。伴随着“自然”一词“本性”含义的逐渐丧失和人们对于自然之本原的无穷追问,人的自然天性也逐渐丧失,从而导致人性危机。人性危机导致人的精神危机和文化危机,使人产生物欲膨胀价值观、科技至上发展观和人类中心主义宇宙观等理念误区,最终导致了自然生态危机。因此,生态批评应把回归人的自然天性,弘扬生态文化、树立生态意识以及建设人的精神生态、诗意地生存这三个方面作为自己的批评内涵。
①②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吴国胜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8、47页。
③关于古今中外思想家对人性的探讨,可参见王元明:《马克思与萨特人的本质学说比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又可参见王宗明:《本性》,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45~49页。
④⑤⑦1523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150、169、95、131、128页。
⑥⑧1218曾永成:《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生态学引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24、31、36页。
⑨17鲁枢元:《生态文艺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58、387页。
1013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32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8页。
14佘正荣:《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4~90页。
16转引自王进:《我们只有1个地球———关于生态问题的哲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267页。
19参见尚永强、张强:《人与自然的对话》,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76页。
2021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郜元宝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5、96页。
22叶秀山:《何谓“人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读书》,1995年第10期。
③关于古今中外思想家对人性的探讨,可参见王元明:《马克思与萨特人的本质学说比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又可参见王宗明:《本性》,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45~49页。
④⑤⑦1523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150、169、95、131、128页。
⑥⑧1218曾永成:《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生态学引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24、31、36页。
⑨17鲁枢元:《生态文艺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58、387页。
1013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32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8页。
14佘正荣:《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4~90页。
16转引自王进:《我们只有1个地球———关于生态问题的哲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267页。
19参见尚永强、张强:《人与自然的对话》,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76页。
2021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郜元宝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5、96页。
22叶秀山:《何谓“人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读书》,1995年第10期。
引用本文
陈茂林, 严启刚. 回归自然,诗意生存——论生态批评的内涵构建[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5, 7(6): 61–68.
导出参考文献,格式为:
上一篇:股东直索责任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