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物权法理念与我国物权法的制定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6 年 第 08 卷第 03 期, 页码:33 - 40
摘要
参考文献
摘要
建立在罗马物权法基础上的近代物权法,以个人为本位,强调所有权的绝对性,以对物的所有为中心,维护所有权静态安全,确认了物权对物的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支配权。现代物权法是对近代物权法的修正,强调所有权的社会化,以对物的利用为中心,强化了他物权在物权中的地位。我国物权法制定过程中有保留地采纳和借鉴了西方近现代物权法的基本理念。
①③刘得宽:《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再版,第50页、76页、60页。
②[英]彼德斯坦·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52~257页。
④钱明星:《近现代物权法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物权法的制定》,载于《中外法学》1999年第3期。
⑤马俊驹、尹梅:《论物权法的发展与我国物权法体系的完善》,载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⑥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7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⑦[德]罗伯特·霍恩等:《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9页。
⑧“物权理论从所有为中心向利用为中心转变,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发展的结果,也是物权社会化发展趋势的体现。”同⑤。
⑨王利明:《物权法论》(修订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9页。
⑩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郭明瑞、杨立新:《担保法新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7页。
《日本民法典》第605条规定:“不动产租赁实行登记后,对以后就该不动产取得物权者,亦发生效力。”
李仁玉:《我国物权法制定中的热点问题研究》,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郑云瑞:《民法物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页、121页、172页、171页、238页。
学界提出了国家所有权存在多个所有权并存的可能,而集体所有权则存在主体缺位的现象。同。
郑云瑞:《民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9页。
“从秦汉至唐宋之间,对拾得遗失物的处理规则,对道德规范力量的强调达到了极点,但明清之后的立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保护遗失物所有人转变为保护遗失物拾得人的利益。”同。
钱明星:《物权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93页。
永佃权制度在我国延续数千年。之所以源远流长,其根本原因在于该制度能够使佃户安心耕作、有助于社会经济稳定。史尚宽:《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6页。
②[英]彼德斯坦·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52~257页。
④钱明星:《近现代物权法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物权法的制定》,载于《中外法学》1999年第3期。
⑤马俊驹、尹梅:《论物权法的发展与我国物权法体系的完善》,载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⑥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7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⑦[德]罗伯特·霍恩等:《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9页。
⑧“物权理论从所有为中心向利用为中心转变,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发展的结果,也是物权社会化发展趋势的体现。”同⑤。
⑨王利明:《物权法论》(修订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9页。
⑩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郭明瑞、杨立新:《担保法新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7页。
《日本民法典》第605条规定:“不动产租赁实行登记后,对以后就该不动产取得物权者,亦发生效力。”
李仁玉:《我国物权法制定中的热点问题研究》,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郑云瑞:《民法物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页、121页、172页、171页、238页。
学界提出了国家所有权存在多个所有权并存的可能,而集体所有权则存在主体缺位的现象。同。
郑云瑞:《民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9页。
“从秦汉至唐宋之间,对拾得遗失物的处理规则,对道德规范力量的强调达到了极点,但明清之后的立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保护遗失物所有人转变为保护遗失物拾得人的利益。”同。
钱明星:《物权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93页。
永佃权制度在我国延续数千年。之所以源远流长,其根本原因在于该制度能够使佃户安心耕作、有助于社会经济稳定。史尚宽:《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6页。
引用本文
郑云瑞. 论西方物权法理念与我国物权法的制定[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6, 8(3): 33–40.
导出参考文献,格式为:
上一篇: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语用失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