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时代的文化自觉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2 年 第 14 卷第 04 期, 页码:20 - 26
摘要
参考文献
摘要
人是文化的动物,由此决定了人的生命活动同动物的生命活动不同:人不仅有本能,而且有自我意识。资本时代造就了一个"颠倒的世界",因此必然产生"颠倒的世界意识"和异化的"自我意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提供了一种辩证逻辑,它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实证主义的单面性思维,却不能消除"物化"现象本身,从而也不能消除资本拜物教这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和由此产生的"物化的自我意识"。消除资本拜物教不仅需要实现意识形态革命,建立和扩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需要的是坚持"科学发展"的实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66注①、56-57页。
②⑦⑧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1、195、194、311、298、311页。
③马克思的原话是:“对宗教的批判使人……能够围绕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⑤这里的“世界意识”是为了跟上文的“自我意识”相对应。其实“自我意识”与“世界意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1版(1972年版)就曾把“世界意识”翻译成“世界观”,反倒更加传神。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9页:“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取得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的形式;最后,生产者的劳动的那些社会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者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
马克思在这里仍然以视觉形象的颠倒为例加以说明:“正如一物在视神经中留下的光的印象,不是表现为视神经本身的主观兴奋,而是表现为眼睛外面的物的客观形式。”马克思把它同宗教相比较,称为“拜物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89-90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877-878页。马克思是在评论他人观点时表达这一思想的,同时,他引用自己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的话,说明这也是他的观点。参见同上书,第878页马克思加的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91-93页。
邓清柯:《科学发展观是文化软实力成长的灯塔》,《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2期。
②⑦⑧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1、195、194、311、298、311页。
③马克思的原话是:“对宗教的批判使人……能够围绕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⑤这里的“世界意识”是为了跟上文的“自我意识”相对应。其实“自我意识”与“世界意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1版(1972年版)就曾把“世界意识”翻译成“世界观”,反倒更加传神。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9页:“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取得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的形式;最后,生产者的劳动的那些社会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者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
马克思在这里仍然以视觉形象的颠倒为例加以说明:“正如一物在视神经中留下的光的印象,不是表现为视神经本身的主观兴奋,而是表现为眼睛外面的物的客观形式。”马克思把它同宗教相比较,称为“拜物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89-90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877-878页。马克思是在评论他人观点时表达这一思想的,同时,他引用自己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的话,说明这也是他的观点。参见同上书,第878页马克思加的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91-93页。
邓清柯:《科学发展观是文化软实力成长的灯塔》,《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2期。
引用本文
刘珍英, 马拥军. 资本时代的文化自觉[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2, 14(4): 20–26.
导出参考文献,格式为:
下一篇:论我国反垄断法的地方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