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组织、权力结构与制度的制序度——不同利益参与者行为选择的夏普利值分析
财经研究 2008 年 第 34 卷第 03 期, 页码:108 - 121
摘要
参考文献
摘要
由分工产生的交易成本及团队效应,是经济组织的两种诱发起源方式,前者本质是权力,并由股权权威人为制造"制序",后者本质是制度,并由分散的股权意志加总,演化形成系统内部制序,两者均是实现组织制序快速同化、降低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其经济组织的生产函数由该权力比例结构下形成的制度所决定。当组织中不同利益参与者的平均福利量会增加、但不是所有人的边际量会相等时,其诱致性制度变迁的选择性激励偏好,将产生外部性并出现市场失灵;而强制性制度变迁,则是一组权力序的相互博弈妥协的结果,所达成的制度内容是制序的"度"的选择,称为"制序度",其效率具有先降后升再下降的特征,其利益参与者的不同行为选择,将由他们持有的不同稀缺资源在权力结构中的利益分配值即夏普利值所决定。
[1]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5-10.
[2]朱意秋,郑敬高.制度形成、变迁的动力与机制[J].社会科学研究,2004,(1):19-23.
[3]V.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A].R.科斯,A.阿尔钦,D.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327-370.
[4]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A].R.科斯,A.阿尔钦,D.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371-440.
[5]黄少安,刘海英.制度变迁的强制性与诱致性——兼对新制度经济学和林毅夫先生所做区分评析[J].经济学动态,1996,(4):60-63.
[6]吴联生.利益相关者对会计规则制定的参与特征——基于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3):88-97.
[7]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7.
[8]哈罗德.德姆塞茨.经济发展中的次要因素[A].科斯,诺斯,威廉姆森.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82-103.
[9]安德鲁.肖特.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M].上海:上海财大出版社,2003:17.
[10]张旭昆.制度系统的性质及其对于演化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4,(12):114-122.
[11]V Vanberg,Carl Menger’s Evolutionary,John R.Commons’collective action approachto institutions:Acomparison[J].Reriewof Political Economy,1989,1(3):334-360.
[12]North D C.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13]威廉姆森.理解雇佣关系:对专用性交换的分析[A].路易斯.普特曼,兰德尔.克罗茨纳.企业的经济性质[C].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284-314.
[14]奥利弗.哈特,约翰.穆尔.产权与企业性质[A].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300-356.
[15]张小宁.企业中的非分工合作[J].中国工业经济,2005,(1):102-109.
[16]A.阿尔钦,H.登姆塞茨.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A].R.科斯,A.阿尔饮,D.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59-95.
[17]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19-42.
[18]Joseph S Nye Jr.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New York:Basic Books,Inc.Publishers,1990)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M].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
[19]A.爱伦.斯密德.财产、权力和公共选择——对法和经济学的进一步思考[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6-14.
[20]张军,王祺.权威、企业绩效与国有企业改革[J].中国社会科学,2004,(5):106-116,207.
[21]刘磊.企业中的核心控制权与一般控制权[J].中国工业经济,2004,(2):68-76.
[22]尼古拉斯.卢曼.权力[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5-25.
[23]R.科斯.社会成本问题[A].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19.
[24]李维安.中国公司治理原则与国际比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5]汪丁丁.制度分析基础讲义I[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82.
[26]谢德仁.企业剩余权:分享安排与剩余计量[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67.
[27]徐风华,王俊杰.非对称性权力合同与企业所有权[J].南开经济研究,2004,(6):14-17.
[28]刘茂松,陈素琼.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治理结构中权威关系的变化[J].中国工业经济,2005,(3):76-83.
[29]高政利.论家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选择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4,(2):48-52.
[30]肯尼思J.阿罗.信息经济学[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4.
[31]聂辉华.企业:一种人力资本使用权交易的粘性组织[J].经济研究,2003,(8):64-69,93.
[32]Eric Flamholtz.Organizational control systems as a managerial tool[J].Califomia Man-agement Review,Winter,1979,XXⅡ(2).
[33]茅宁,廖飞.进入权与组织控制[J].南开管理评论,2006,(1):17-20.
[34]Raghuram G Rajan,Luigi Zingales.Power in a theory of the firm[J].The QuarterlyJournal of Economics,1998,113(2):387-432.
[35]斯拉恩.埃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87.
[36]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89.
[37]谭宗台.寻租理论及思想渊源[J].经济评论,1994,(3):30-34.
[38]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9]迈克尔.詹森,威廉.梅克林.权力与生产函数:对劳动者管理型企业共同决策的一种应用[A].陈郁.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代理经济学文选[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84-137.
[40]肖条军.博弈论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2]朱意秋,郑敬高.制度形成、变迁的动力与机制[J].社会科学研究,2004,(1):19-23.
[3]V.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A].R.科斯,A.阿尔钦,D.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327-370.
[4]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A].R.科斯,A.阿尔钦,D.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371-440.
[5]黄少安,刘海英.制度变迁的强制性与诱致性——兼对新制度经济学和林毅夫先生所做区分评析[J].经济学动态,1996,(4):60-63.
[6]吴联生.利益相关者对会计规则制定的参与特征——基于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3):88-97.
[7]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7.
[8]哈罗德.德姆塞茨.经济发展中的次要因素[A].科斯,诺斯,威廉姆森.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82-103.
[9]安德鲁.肖特.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M].上海:上海财大出版社,2003:17.
[10]张旭昆.制度系统的性质及其对于演化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4,(12):114-122.
[11]V Vanberg,Carl Menger’s Evolutionary,John R.Commons’collective action approachto institutions:Acomparison[J].Reriewof Political Economy,1989,1(3):334-360.
[12]North D C.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13]威廉姆森.理解雇佣关系:对专用性交换的分析[A].路易斯.普特曼,兰德尔.克罗茨纳.企业的经济性质[C].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284-314.
[14]奥利弗.哈特,约翰.穆尔.产权与企业性质[A].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300-356.
[15]张小宁.企业中的非分工合作[J].中国工业经济,2005,(1):102-109.
[16]A.阿尔钦,H.登姆塞茨.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A].R.科斯,A.阿尔饮,D.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59-95.
[17]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19-42.
[18]Joseph S Nye Jr.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New York:Basic Books,Inc.Publishers,1990)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M].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
[19]A.爱伦.斯密德.财产、权力和公共选择——对法和经济学的进一步思考[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6-14.
[20]张军,王祺.权威、企业绩效与国有企业改革[J].中国社会科学,2004,(5):106-116,207.
[21]刘磊.企业中的核心控制权与一般控制权[J].中国工业经济,2004,(2):68-76.
[22]尼古拉斯.卢曼.权力[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5-25.
[23]R.科斯.社会成本问题[A].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19.
[24]李维安.中国公司治理原则与国际比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5]汪丁丁.制度分析基础讲义I[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82.
[26]谢德仁.企业剩余权:分享安排与剩余计量[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67.
[27]徐风华,王俊杰.非对称性权力合同与企业所有权[J].南开经济研究,2004,(6):14-17.
[28]刘茂松,陈素琼.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治理结构中权威关系的变化[J].中国工业经济,2005,(3):76-83.
[29]高政利.论家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选择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4,(2):48-52.
[30]肯尼思J.阿罗.信息经济学[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4.
[31]聂辉华.企业:一种人力资本使用权交易的粘性组织[J].经济研究,2003,(8):64-69,93.
[32]Eric Flamholtz.Organizational control systems as a managerial tool[J].Califomia Man-agement Review,Winter,1979,XXⅡ(2).
[33]茅宁,廖飞.进入权与组织控制[J].南开管理评论,2006,(1):17-20.
[34]Raghuram G Rajan,Luigi Zingales.Power in a theory of the firm[J].The QuarterlyJournal of Economics,1998,113(2):387-432.
[35]斯拉恩.埃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87.
[36]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89.
[37]谭宗台.寻租理论及思想渊源[J].经济评论,1994,(3):30-34.
[38]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9]迈克尔.詹森,威廉.梅克林.权力与生产函数:对劳动者管理型企业共同决策的一种应用[A].陈郁.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代理经济学文选[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84-137.
[40]肖条军.博弈论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引用本文
高政利, 梁工谦. 论经济组织、权力结构与制度的制序度——不同利益参与者行为选择的夏普利值分析[J]. 财经研究, 2008, 34(3): 108–121.
导出参考文献,格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