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垄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工业污染——来自2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验证据
财经研究 2015 年 第 41 卷第 11 期, 页码:95 - 107
摘要
参考文献
摘要
文章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利用2003-2012年我国2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分析了行政垄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工业污染减排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城市生产性服务业行政垄断对城市工业污染减排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有利于促进城市工业污染减排,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Jacobs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对城市工业污染减排具有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产业的融合、互补与竞争有助于促进技术溢出效应进而减少城市工业污染排放;另一方面,通过生产性服务企业与制造业企业之间投入产出关联的市场外部性,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规模可以作用于城市工业污染减排。(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还有助于扭转行政垄断对城市工业污染减排的抑制性效应。
[1] 保健云.区域发展差距、地方保护主义与市场一体化发展——基于区域非均衡发展转型大国的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 2008, (8):106-112.
[2] 陈建军, 陈国亮, 黄洁.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222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 2009, (4):83-95.
[3] 陈建军, 陈菁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定位研究——以浙江省69个城市和地区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 2011, (6):141-150.
[4] 陈诗一, 严法善, 吴若沉.资本深化、生产率提高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变化——产业、区域、能源三维结构调整视角的因素分解分析[J].财贸经济, 2010, (12):111-119.
[5] 韩峰, 洪联英, 文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进城市化了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4, (12):3-21.
[6] 江静, 刘志彪.世界工厂的定位能促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吗[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0, (3):62-68.
[7] 金碚, 吕铁, 邓洲.中国工业结构转型升级:进展、问题与趋势[J].中国工业经济, 2001, (2):5-15.
[8] 陆铭, 冯皓.集聚与减排:城市规模差距影响工业污染强度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 2014, (7):86-114.
[9] 陆旸.从开放宏观的视角看环境污染问题:一个综述[J].经济研究, 2012, (2):146-158.
[10] 李明, 毛捷, 杨志勇.纵向竞争、税权配置与中国财政收入占比变化[J].管理世界, 2014, (5):52-66.
[11] 李伟娜.制造业集聚、大气污染与节能减排[J].经济管理, 2010, (9):36-43.
[12] 马光荣, 李力行.金融契约效率、企业退出与资源误置[J].世界经济, 2014, (10):77-103.
[13] 彭向, 蒋传海.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地区创新——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检验[J].经济学(季刊), 2011, (3):913-934.
[14] 涂正革.中国的碳减排路径与战略选择——基于八大行业部门碳排放量的指数分解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 2012, (3):78-94.
[15] 杨仁发.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基于我国269个城市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 2013, (8):41-52.
[16] 余泳泽.我国节能减排潜力、治理效率与实施路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11, (5):58-68.
[17] 于良春, 余东华.中国地区性行政垄断程度的测度研究[J].经济研究, 2009, (2):119-131.
[18] 张宇, 蒋殿春.FDI、政府监管与中国水污染——基于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分解指标的实证检验[J].经济学(季刊), 2014, (2):491-514.
[19] 张杰, 卜茂亮, 陈志远.中国制造业部门劳动报酬比重的下降及其动因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12, (5):57-69.
[20] 周念利.中国服务业改革对制造业微观生产效率的影响测度及异质性考察——基于服务中间投入的视角[J].金融研究, 2014, (9):84-98.
[21] Abraham K G, Taylor S K.Firm's use of outside contractors: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1996, 14(3):394-424.
[22] Francois J F.Producer services, scale,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J].Oxford Economic Papers, 1990, 42(4):715-729.
[23] 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 99(3):483-499.
[24] Markusen J R.Trade in producer services and other specialized intermediate inpu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9, 79(1):85-95.
[25] O'Donoghue D, Gleave B A. Note on methods for measuring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J].Regional Studies, 2004, 38(4):419-427.
[26] Puga D.The rise and fall of regional inequalitie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9, 43(2):303-334.
[27] Virkanen J.Effect of urbanization on metal deposition in the bay of TööLönlahti, Southern Finland[J].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1998, 36(9):729-738.
[2] 陈建军, 陈国亮, 黄洁.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222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 2009, (4):83-95.
[3] 陈建军, 陈菁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定位研究——以浙江省69个城市和地区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 2011, (6):141-150.
[4] 陈诗一, 严法善, 吴若沉.资本深化、生产率提高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变化——产业、区域、能源三维结构调整视角的因素分解分析[J].财贸经济, 2010, (12):111-119.
[5] 韩峰, 洪联英, 文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进城市化了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4, (12):3-21.
[6] 江静, 刘志彪.世界工厂的定位能促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吗[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0, (3):62-68.
[7] 金碚, 吕铁, 邓洲.中国工业结构转型升级:进展、问题与趋势[J].中国工业经济, 2001, (2):5-15.
[8] 陆铭, 冯皓.集聚与减排:城市规模差距影响工业污染强度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 2014, (7):86-114.
[9] 陆旸.从开放宏观的视角看环境污染问题:一个综述[J].经济研究, 2012, (2):146-158.
[10] 李明, 毛捷, 杨志勇.纵向竞争、税权配置与中国财政收入占比变化[J].管理世界, 2014, (5):52-66.
[11] 李伟娜.制造业集聚、大气污染与节能减排[J].经济管理, 2010, (9):36-43.
[12] 马光荣, 李力行.金融契约效率、企业退出与资源误置[J].世界经济, 2014, (10):77-103.
[13] 彭向, 蒋传海.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地区创新——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检验[J].经济学(季刊), 2011, (3):913-934.
[14] 涂正革.中国的碳减排路径与战略选择——基于八大行业部门碳排放量的指数分解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 2012, (3):78-94.
[15] 杨仁发.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基于我国269个城市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 2013, (8):41-52.
[16] 余泳泽.我国节能减排潜力、治理效率与实施路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11, (5):58-68.
[17] 于良春, 余东华.中国地区性行政垄断程度的测度研究[J].经济研究, 2009, (2):119-131.
[18] 张宇, 蒋殿春.FDI、政府监管与中国水污染——基于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分解指标的实证检验[J].经济学(季刊), 2014, (2):491-514.
[19] 张杰, 卜茂亮, 陈志远.中国制造业部门劳动报酬比重的下降及其动因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12, (5):57-69.
[20] 周念利.中国服务业改革对制造业微观生产效率的影响测度及异质性考察——基于服务中间投入的视角[J].金融研究, 2014, (9):84-98.
[21] Abraham K G, Taylor S K.Firm's use of outside contractors: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1996, 14(3):394-424.
[22] Francois J F.Producer services, scale,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J].Oxford Economic Papers, 1990, 42(4):715-729.
[23] 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 99(3):483-499.
[24] Markusen J R.Trade in producer services and other specialized intermediate inpu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9, 79(1):85-95.
[25] O'Donoghue D, Gleave B A. Note on methods for measuring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J].Regional Studies, 2004, 38(4):419-427.
[26] Puga D.The rise and fall of regional inequalitie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9, 43(2):303-334.
[27] Virkanen J.Effect of urbanization on metal deposition in the bay of TööLönlahti, Southern Finland[J].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1998, 36(9):729-738.
引用本文
刘胜, 顾乃华. 行政垄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工业污染——来自2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验证据[J]. 财经研究, 2015, 41(11): 95–107.
导出参考文献,格式为:
上一篇:出口目的地与出口企业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