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政策思想探索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5 年 第 07 卷第 02 期, 页码:39 - 46
摘要
参考文献
摘要
伴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开始,50多年来农业经济学界的农业经济政策研究取得了大批研究成果,显示出广泛性与针对性、学术性与现实性、总结性与前瞻性特点,推进了中国农业经济学学术研究进程,奠定了不同时期农业经济政策的基础,并最终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本文对此进行了简要研究归纳。
①王小强、周其仁:《包产到户所体现的经济原则和中国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特殊道路》,《农业经济丛刊》1981年第6期。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急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农业经济丛刊》1981年第6期。
②马晓河:《1996~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农业问题》,《经济改革与发展》1995年第7期。
③樊钢:《论实现我国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战略选择》,《经济改革与发展》1995年第8期。
④梁鹰:《中国能养活自己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⑤黄汉权:《1995年农业经济主要观点综述》,《宏观经济管理》1996年第3期。
⑥窦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途径问题之我见》,《长白学刊》1985年第4期。周震:《“七五”期间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人民日报》,1986年8月13日。王向明:《农业剩余人口转移与经济发展》,《经济研究》1985年第2期。
⑦李庆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个问题》,《中国农村经济》1986年第12期。谢永奎,徐元明:《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工业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李春林:《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社会》1987年第2期。夏振坤,李享章:《城市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农业经济问题》1988年第1期。
⑧冯子标、晋晖:《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生产力经济学考察》,《农业经济与社会》1988年第2期。
⑨宋伯勤:《定向转移—解决农业剩余劳动人口问题的新思路》,《经济参考报》,19900723。
宋国青:《城乡发展和农民转移》,《学习与探索》1985年第4期。
黄汉权:《1995年农业经济主要观点综述》,《宏观经济管理》1996年第3期。
王立法:《乡镇企业的发展不可逆转》,《中国乡镇企业报》,1990年8月31日。《乡镇企业研究》课题组:《乡镇企业的发展及其与国民经济的宏观协调(下)》,《中国农村经济》1990年第6期。赵明国、严从怀:《二元结构与乡镇企业》,《学术界》1990年第5期。张力国:《建立农业生态保护区势在必行》,《经济参考报》,1990年7月23。詹向阳:《农村劳动力非正常转移需要引起重视》,《中国农村经济》1988年第9期。秦尊文:《乡镇企业———粮食生产的对头吗?》,《中国乡镇企业报》1988年第9期。陈吉元、余国耀:《协调城乡工业发展》,《人民日报》,1988年8月22。刘宇:《必须重视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管理》,《经济学周报》,1986年4月27日。张让:《“以工补农”质疑》,《农民日报》,1986年8月27日。
黄少安、车贵:《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多维考察》,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刘昭信:《乡镇企业推行股份制势在必行》,《农业技术经济》1989年第3期。张新文、高山:《试论股份合作制对乡镇企业机制转换的作用》,《东岳论丛》1989年第2期。张寿正:《从不同所有制的对比看乡镇企业的股份化趋势》,《中国农村经济》1989年第3期。
倪建新、季祥康:《为什么乡镇企业推行股份制难》,《决策探索》1989年第1期。
饶会林、曲柄全:《集中型与集约化: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最佳选择》,《财经论坛》1989年第6期。
刘福垣:《关于农村城市化的几个认识问题》,《农业经济问题》1988年第9期。
袁方:《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探讨》,《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周如畅:《对我国乡村城镇化的一些看法》,《中国农村经济》1985年第5期。
《共和国走过的路》(1953~1956),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孟繁琪:《农村第一步改革的成功隐含着重大失误》,《世界经济导报》,1989年5月1日。
杨学成等:《农业政策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王西玉:《农村土地制度建设的难点和出路》,《中国农村经济》1989年第1期。
李含琳:《中国农村微观经济基础的重塑与组织创新》,《中国农村经济》1989年第4期。
顾焕章等:《论我国农村土地税制建设问题》,《江苏经济探讨》1990年第11期。
王宜智、石刚:《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讨论(1978~199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杨德才:《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及对我国若干农业问题认识的启示》,《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8期。
马晓河:《我国农业发展与保护政策的选择》,见聂振邦等主编:《我国工业化中期农村经济问题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年版。
冯雷:《农产品市场流通组织模式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
段远明:《市场经济与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研究》1996年第15期。
蒋和平,温思美:《论政府宏观调控农业的错位及矫正的途径》,《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5年第6期。
胡继连:《政府职能与农业发展》,《农业经济》1996年第9期。
李成贵:《政府行为与农业结构调整》,《调研世界》1999年第7期。
周志德:《我国农业现状与农产品价格政策选择》,《广西市场与价格》2000年第12期。
李超民:《稳定农业生产,借鉴、建立现代农业常平仓》,《中国农村观察》,3,2000。李超民:《中国古代常平仓理论:美国1930年代的一场争论》,《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梅晓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保护》,《农业经济》2000年第10期。
程国强:《加入WTO与中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改革》,《开放导报》2001年第5期。
皮立波、庹国柱:《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迎接WTO的挑战》,《中国农业经济》2000年第5期。
隆国强:《大国开放中的粮食流通》,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版。
郑礼:《我国经济学界开展学术讲座,探讨有关农业方面的经济问题》,《光明日报》,1963年3月22日。学农:《关于农业现代化若干问题的讨论》,《新建设》1963年第10期。中杰:《关于我国农业现代化问题的讨论》,《经济研究》1963年第12期。
李新春:《制度、资源与发展》,《广东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田则林:《发展农产品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10期。
王建华:《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外部环境问题初探》,《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7期。
王国敏:《论农业产业组织的创新与发展》,《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仲伟周:《马克思生产要素剥离理论与我国工业化中农业剩余剥离》,《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②马晓河:《1996~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农业问题》,《经济改革与发展》1995年第7期。
③樊钢:《论实现我国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战略选择》,《经济改革与发展》1995年第8期。
④梁鹰:《中国能养活自己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⑤黄汉权:《1995年农业经济主要观点综述》,《宏观经济管理》1996年第3期。
⑥窦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途径问题之我见》,《长白学刊》1985年第4期。周震:《“七五”期间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人民日报》,1986年8月13日。王向明:《农业剩余人口转移与经济发展》,《经济研究》1985年第2期。
⑦李庆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个问题》,《中国农村经济》1986年第12期。谢永奎,徐元明:《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工业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李春林:《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社会》1987年第2期。夏振坤,李享章:《城市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农业经济问题》1988年第1期。
⑧冯子标、晋晖:《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生产力经济学考察》,《农业经济与社会》1988年第2期。
⑨宋伯勤:《定向转移—解决农业剩余劳动人口问题的新思路》,《经济参考报》,19900723。
宋国青:《城乡发展和农民转移》,《学习与探索》1985年第4期。
黄汉权:《1995年农业经济主要观点综述》,《宏观经济管理》1996年第3期。
王立法:《乡镇企业的发展不可逆转》,《中国乡镇企业报》,1990年8月31日。《乡镇企业研究》课题组:《乡镇企业的发展及其与国民经济的宏观协调(下)》,《中国农村经济》1990年第6期。赵明国、严从怀:《二元结构与乡镇企业》,《学术界》1990年第5期。张力国:《建立农业生态保护区势在必行》,《经济参考报》,1990年7月23。詹向阳:《农村劳动力非正常转移需要引起重视》,《中国农村经济》1988年第9期。秦尊文:《乡镇企业———粮食生产的对头吗?》,《中国乡镇企业报》1988年第9期。陈吉元、余国耀:《协调城乡工业发展》,《人民日报》,1988年8月22。刘宇:《必须重视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管理》,《经济学周报》,1986年4月27日。张让:《“以工补农”质疑》,《农民日报》,1986年8月27日。
黄少安、车贵:《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多维考察》,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刘昭信:《乡镇企业推行股份制势在必行》,《农业技术经济》1989年第3期。张新文、高山:《试论股份合作制对乡镇企业机制转换的作用》,《东岳论丛》1989年第2期。张寿正:《从不同所有制的对比看乡镇企业的股份化趋势》,《中国农村经济》1989年第3期。
倪建新、季祥康:《为什么乡镇企业推行股份制难》,《决策探索》1989年第1期。
饶会林、曲柄全:《集中型与集约化: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最佳选择》,《财经论坛》1989年第6期。
刘福垣:《关于农村城市化的几个认识问题》,《农业经济问题》1988年第9期。
袁方:《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探讨》,《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周如畅:《对我国乡村城镇化的一些看法》,《中国农村经济》1985年第5期。
《共和国走过的路》(1953~1956),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孟繁琪:《农村第一步改革的成功隐含着重大失误》,《世界经济导报》,1989年5月1日。
杨学成等:《农业政策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王西玉:《农村土地制度建设的难点和出路》,《中国农村经济》1989年第1期。
李含琳:《中国农村微观经济基础的重塑与组织创新》,《中国农村经济》1989年第4期。
顾焕章等:《论我国农村土地税制建设问题》,《江苏经济探讨》1990年第11期。
王宜智、石刚:《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讨论(1978~199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杨德才:《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及对我国若干农业问题认识的启示》,《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8期。
马晓河:《我国农业发展与保护政策的选择》,见聂振邦等主编:《我国工业化中期农村经济问题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年版。
冯雷:《农产品市场流通组织模式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
段远明:《市场经济与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研究》1996年第15期。
蒋和平,温思美:《论政府宏观调控农业的错位及矫正的途径》,《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5年第6期。
胡继连:《政府职能与农业发展》,《农业经济》1996年第9期。
李成贵:《政府行为与农业结构调整》,《调研世界》1999年第7期。
周志德:《我国农业现状与农产品价格政策选择》,《广西市场与价格》2000年第12期。
李超民:《稳定农业生产,借鉴、建立现代农业常平仓》,《中国农村观察》,3,2000。李超民:《中国古代常平仓理论:美国1930年代的一场争论》,《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梅晓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保护》,《农业经济》2000年第10期。
程国强:《加入WTO与中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改革》,《开放导报》2001年第5期。
皮立波、庹国柱:《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迎接WTO的挑战》,《中国农业经济》2000年第5期。
隆国强:《大国开放中的粮食流通》,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版。
郑礼:《我国经济学界开展学术讲座,探讨有关农业方面的经济问题》,《光明日报》,1963年3月22日。学农:《关于农业现代化若干问题的讨论》,《新建设》1963年第10期。中杰:《关于我国农业现代化问题的讨论》,《经济研究》1963年第12期。
李新春:《制度、资源与发展》,《广东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田则林:《发展农产品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10期。
王建华:《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外部环境问题初探》,《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7期。
王国敏:《论农业产业组织的创新与发展》,《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仲伟周:《马克思生产要素剥离理论与我国工业化中农业剩余剥离》,《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引用本文
李超民. 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政策思想探索[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5, 7(2): 39–46.
导出参考文献,格式为:
下一篇:物权法与国际投资的国有化及征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