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改革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反思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9 年 第 11 卷第 06 期, 页码:20 - 27
摘要
参考文献
摘要
在西方学术话语体系影响和中国自身学术体制转型的背景下,土改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话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无论国家层面的宏观论述还是村庄层面的微观考察,均有来自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广泛参与,由此导致了先前的生产关系、革命、阶级等分析范式的转变,而现代化理论、国家—社会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等工具的应用,值得我们细致梳理并借鉴其得失。
[1]万国鼎:《泛论土地改革》,《地政通讯》1948年第3卷第4期,第19页。
[2](英)伊特韦尔(Eatwell J.)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三卷:K—P),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5—127页。
[3]陈道:《经济大辞典.农业经济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69页。
[4]参见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当代农业史研究室:《土地改革研究综述》,《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6期;张学强:《1979年以来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张佩国:《中国乡村革命研究中的叙事困境———以“土改”研究文本为中心》,《中国农史》,2003年第2期;叶明勇:《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运动研究述评》,《北京党史》,2008年第5期。
[5]胡伊默:《土地改革论》,中华大学经济学会1949年;孟南:《中国土地改革问题》,新民主出版社1948年初版,1949年再版。
[6]邓文仪:《土地改革之路:中共能解决土地问题吗?》,南京拔提书局1947年版;徐佛观:《论中共现阶段之“土地改革”运动》,建国出版社1948年版。
[7]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王宗玮的《土改准备期间之华美庄》(1949)、陆肇基的《北京西郊土地改革》(1950)是解放初较早研究土改的学术论文。宋祝勤的《我国的土地改革与党的土地政策》(《历史教学》1956年5月号),则较早论述了土改依据、政策与阶级路线、土改对于革命的意义。
[8]参见前引的研究述评,具体成果不一一赘述。
[9]见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北京出版社1980年);柯鲁克夫妇:《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北京出版社1982年);杰克.贝尔登:《中国震撼世界》(北京出版社1980年)等。
10代表性的论著参见弗里德曼、毕克伟、赛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中译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1见杰克.贝尔登:《中国震撼世界》,第614页。
12在1950年初《远东观察》还报导了新区即将土改的情况,Walter Sullivan,Land Reform Plans in China,FarEastern Survey,Vol.19,No.4(Feb.22,1950)。
13Jack Gray,Political Aspects of the Land ReformCampaigns in China,1947—1952,Soviet Studies,Vol.16,No.2(Otc.,1964).
14John Wong,Land Reform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in Agriculture.New York:Praeger,1973;Victor Lippit,Land Reform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AStud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Development Finance.White Plains,NY:International Arts and Sciences Press,1974.对两书的评论参见Ben Stavis,China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Land Reform,Modern China,Vol.4,No.1(Jan.,1978)。
15Ezra Vogel,Land Reformin Kwangtung1951—1953:Central Control and Localism,The China Quarterly,No38(Apr.—Jun.,1969).中译本见傅高义著、高申鹏译:《共产主义下的广州:一个省会城市的规划与政治(1949-1968)》,第三章《中央控制:土改的遗产,1951—1953年》,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6胡素珊:《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王海良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17周锡瑞:《重访中国革命:以情感的模式》,《中国学术》,2001年第4期。
18见马场毅:《田中恭子著:〈土地与权力〉———中国的农村革命》,日本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会编:《中国21:199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91页。
19古岛和雄:《抗日?期の中共の土地政策》,载于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编:《土地所有の史の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57年;古岛和雄:《中国農業革命にぉかる农业革命と農民解放の実?》,载于山田盛太郎编:《變革期にぉかる地代範畴》,东京岩波书店1956年版。
20田原史起:《?代中國農村における權力と支配: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の土地改革と基層政權(1949-1954)》,アジア政經學?1999年。
21如金一鸿:《中共土改与中国土地问题》,自由出版社1950年版;王千一:《中共土地改革的演变》,《民主评论》第2卷14期(1951.1.20);张乃且:《中国土地改革总论》,中央文物供应社1953年版;黎明华:《中共的土地斗争》,国际关系研究所1965年版。
22这次论战其实是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两次关于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延续与深化。相关论述参考了雷颐:《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二十一世纪》1996年2月号。
23陈翰笙:《中国的农村研究》,《劳动季刊》第1卷第1期,1931年9月。
24陈翰笙:《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1937年版,第47页。
25钱俊瑞:《评陈翰笙先生著〈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中国农村》第1卷第5期,1935年2月。
26王宜昌:《论现阶段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答复并批评薛暮桥钱俊瑞两先生》,《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上海新知书店1936年4月,第103—105页。
27陈明明:《比较现代化.市民社会.新制度主义———关于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政治研究的三个理论视角》,《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4期。
28张红宇:《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西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11月。
29胡元坤:《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12月。
30董国礼:《土地改革:强制性制度变迁及其经济社会效应》,《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1期。
31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年夏季卷。
32最明显的就是套用土改前土地所有权高度集中和使用权极其分散的旧论,认为土改之后形成的农民土地个人所有制直接与劳动者的利益挂钩,“劳动者的劳动监督成本为零”。见李明秋、王宝山:《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及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113页。
33靳相木:《中国乡村地权的法经济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页。
34张佩国对革命视野下的土改研究作了一个较好的清理,见《中国乡村革命研究中的叙事困境———以“土改”研究文本为中心》,《中国农史》,2003年第2期。
36德里克:《革命之后的史学: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当代危机》,《中国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春季卷。
37黄宗智:《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1期。
38孙立平在分析国家与农民关系时,提出了“过程—事件分析”模式,颇具启发意义。见《“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农村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载《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9已发表的有郭于华、孙立平:《诉苦:一种农民国家观念形成的中介机制》(《中国学术》,2002年第4期),方慧容(1997):《“无事件境”与生活世界中的“真实”———西村农民土地改革时期社会生活的记忆》(杨念群:《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论文精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还有一批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硕士学位论文。
40张佩国:《山东“老区”土地改革与农民日常生活》,《二十一世纪》2003年4月号。
41张小军:《阳村土改中的阶级划分和象征资本》,《中国乡村研究》(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42李放春:《黄土沟土改的历史记忆》,《二十一世纪》2008年6月号。
43滨岛敦俊:《明代后期江南士大夫的乡居和城居———从“民望”到“乡绅”》,《“江南与中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3页注10,复旦大学历史系,2008年9月6—7日。
44近来高王凌通过农民的“瞒产私分”和“偷盗粮食”等现象的考察,揭示了农民行为对国家制度的修正作用,见《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2](英)伊特韦尔(Eatwell J.)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三卷:K—P),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5—127页。
[3]陈道:《经济大辞典.农业经济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69页。
[4]参见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当代农业史研究室:《土地改革研究综述》,《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6期;张学强:《1979年以来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张佩国:《中国乡村革命研究中的叙事困境———以“土改”研究文本为中心》,《中国农史》,2003年第2期;叶明勇:《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运动研究述评》,《北京党史》,2008年第5期。
[5]胡伊默:《土地改革论》,中华大学经济学会1949年;孟南:《中国土地改革问题》,新民主出版社1948年初版,1949年再版。
[6]邓文仪:《土地改革之路:中共能解决土地问题吗?》,南京拔提书局1947年版;徐佛观:《论中共现阶段之“土地改革”运动》,建国出版社1948年版。
[7]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王宗玮的《土改准备期间之华美庄》(1949)、陆肇基的《北京西郊土地改革》(1950)是解放初较早研究土改的学术论文。宋祝勤的《我国的土地改革与党的土地政策》(《历史教学》1956年5月号),则较早论述了土改依据、政策与阶级路线、土改对于革命的意义。
[8]参见前引的研究述评,具体成果不一一赘述。
[9]见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北京出版社1980年);柯鲁克夫妇:《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北京出版社1982年);杰克.贝尔登:《中国震撼世界》(北京出版社1980年)等。
10代表性的论著参见弗里德曼、毕克伟、赛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中译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1见杰克.贝尔登:《中国震撼世界》,第614页。
12在1950年初《远东观察》还报导了新区即将土改的情况,Walter Sullivan,Land Reform Plans in China,FarEastern Survey,Vol.19,No.4(Feb.22,1950)。
13Jack Gray,Political Aspects of the Land ReformCampaigns in China,1947—1952,Soviet Studies,Vol.16,No.2(Otc.,1964).
14John Wong,Land Reform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in Agriculture.New York:Praeger,1973;Victor Lippit,Land Reform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AStud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Development Finance.White Plains,NY:International Arts and Sciences Press,1974.对两书的评论参见Ben Stavis,China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Land Reform,Modern China,Vol.4,No.1(Jan.,1978)。
15Ezra Vogel,Land Reformin Kwangtung1951—1953:Central Control and Localism,The China Quarterly,No38(Apr.—Jun.,1969).中译本见傅高义著、高申鹏译:《共产主义下的广州:一个省会城市的规划与政治(1949-1968)》,第三章《中央控制:土改的遗产,1951—1953年》,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6胡素珊:《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王海良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17周锡瑞:《重访中国革命:以情感的模式》,《中国学术》,2001年第4期。
18见马场毅:《田中恭子著:〈土地与权力〉———中国的农村革命》,日本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会编:《中国21:199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91页。
19古岛和雄:《抗日?期の中共の土地政策》,载于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编:《土地所有の史の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57年;古岛和雄:《中国農業革命にぉかる农业革命と農民解放の実?》,载于山田盛太郎编:《變革期にぉかる地代範畴》,东京岩波书店1956年版。
20田原史起:《?代中國農村における權力と支配: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の土地改革と基層政權(1949-1954)》,アジア政經學?1999年。
21如金一鸿:《中共土改与中国土地问题》,自由出版社1950年版;王千一:《中共土地改革的演变》,《民主评论》第2卷14期(1951.1.20);张乃且:《中国土地改革总论》,中央文物供应社1953年版;黎明华:《中共的土地斗争》,国际关系研究所1965年版。
22这次论战其实是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两次关于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延续与深化。相关论述参考了雷颐:《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二十一世纪》1996年2月号。
23陈翰笙:《中国的农村研究》,《劳动季刊》第1卷第1期,1931年9月。
24陈翰笙:《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1937年版,第47页。
25钱俊瑞:《评陈翰笙先生著〈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中国农村》第1卷第5期,1935年2月。
26王宜昌:《论现阶段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答复并批评薛暮桥钱俊瑞两先生》,《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上海新知书店1936年4月,第103—105页。
27陈明明:《比较现代化.市民社会.新制度主义———关于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政治研究的三个理论视角》,《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4期。
28张红宇:《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西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11月。
29胡元坤:《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12月。
30董国礼:《土地改革:强制性制度变迁及其经济社会效应》,《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1期。
31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年夏季卷。
32最明显的就是套用土改前土地所有权高度集中和使用权极其分散的旧论,认为土改之后形成的农民土地个人所有制直接与劳动者的利益挂钩,“劳动者的劳动监督成本为零”。见李明秋、王宝山:《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及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113页。
33靳相木:《中国乡村地权的法经济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页。
34张佩国对革命视野下的土改研究作了一个较好的清理,见《中国乡村革命研究中的叙事困境———以“土改”研究文本为中心》,《中国农史》,2003年第2期。
36德里克:《革命之后的史学: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当代危机》,《中国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春季卷。
37黄宗智:《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1期。
38孙立平在分析国家与农民关系时,提出了“过程—事件分析”模式,颇具启发意义。见《“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农村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载《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9已发表的有郭于华、孙立平:《诉苦:一种农民国家观念形成的中介机制》(《中国学术》,2002年第4期),方慧容(1997):《“无事件境”与生活世界中的“真实”———西村农民土地改革时期社会生活的记忆》(杨念群:《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论文精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还有一批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硕士学位论文。
40张佩国:《山东“老区”土地改革与农民日常生活》,《二十一世纪》2003年4月号。
41张小军:《阳村土改中的阶级划分和象征资本》,《中国乡村研究》(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42李放春:《黄土沟土改的历史记忆》,《二十一世纪》2008年6月号。
43滨岛敦俊:《明代后期江南士大夫的乡居和城居———从“民望”到“乡绅”》,《“江南与中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3页注10,复旦大学历史系,2008年9月6—7日。
44近来高王凌通过农民的“瞒产私分”和“偷盗粮食”等现象的考察,揭示了农民行为对国家制度的修正作用,见《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引用本文
张一平. 中国土地改革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反思[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9, 11(6): 20–27.
导出参考文献,格式为:
上一篇:文化自觉与哲学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