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作为经济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经验的重要内容,根据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必须从历史演进中对其进行现实和理论分析。基于马克思对交换的定义,文章提出交换关系的概念,从四个维度提炼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交换关系的演变,分别呈现出交换关系主体市场化、客体多元化、载体虚拟化、利益悬殊化的特征。文章沿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传统,将这一演变纳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作用机制中,从科技进步、劳动能力、新型分工三方面阐明了生产力对交换关系的作用路径,并且从生产关系演变中论述了利益关系对交换关系的影响,以此总结出我国交换关系演变机理。为了使我国今后的交换关系朝着服务于实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方向发展,今后需发挥科学技术的引领作用,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科技文化水平,构建新时代和谐劳资关系,加强虚拟经济领域的监管和立法,坚持改革开放信念不动摇,发挥“两个作用”,解决“两个失灵”。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交换关系演变特征及机理研究
摘要
参考文献
1 大卫•休谟. 人性论[M]. 张晖译.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7.
2 亚当•斯密. 国富论[M]. 谢宗林, 李华夏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4 徐永平. 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马克思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理论的启示[J]. 理论研究,2011,(5) DOI:10.3969/j.issn.1009-346X.2011.05.037
7 聂志红. 经济全球化下的不平等交换逻辑[J]. 社会科学研究,2008,(5) DOI:10.3969/j.issn.1000-4769.2008.05.002
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1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8.
11 马克思.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 资本论(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12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 2017-11-19.
引用本文
龚晓莺, 罗惠敏, 杨育.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交换关系演变特征及机理研究[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8, 20(6): 18-28.
导出参考文献,格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