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民收入、积累、消费三者之间的增长关系
财经研究 1982 年 第 08 卷第 06 期, 页码:3 - 11
摘要
参考文献
摘要
<正>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是指导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一要吃饭”,是指我们一切经济工作都要考虑到人民的消费,安排好人民的消费,都要明确不断满足人民的消费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二要建设”,是指我们的经济工作还要考虑和安排一定的积累,把一定的积累用于生产建设,并把生产建设当作达到目的的手段。“吃饭”和“建设”的关系,可以归结为消费与积累的关系,而国民收入则是消费和积累的源泉。一定时期内安排多少消费,安排多少积累,两者的发展如何,不仅取决于消费与积累的比例,而且取决于国民收入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本文主要从动态方面对国民收入、积累、消费三者关系进行初步探讨,作为学习党的十二大文件的体会。
关键词
① 本文假定国民收入生产额与国民收入使用额一致。
② 本文假定国民收入的实物构成能适应国民收入的分配和使用的结构。
③ 积累分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这里主要指生产性积累。
④ 消费分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这里主要指劳动者的生活消费。
⑤ 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5页。
⑥ 这里采用的是刘国光、王向明:《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比例关系问题的探讨》一文中的公式。式中Y=国民收入,△Y=国民收入增长额,H=积累额。载《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4期,第15页。
⑦ 梁文森、田江海:《宏伟而又现实的战略目标》一文指出,再经过二十年,实现了这一目标,国民收入总额和人民收入能分别增加将近三倍和一倍。载1982年9月22日《解放日报》。
⑧ 二十八年和分阶段的国民收入、积累、消费的平均增长速度,是根据《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一书中的有关数字和1979年、198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有关统计数字计算的。居民个人消费增长速度只计算到1978年。居民实际消费增长2. 3%,这个数字摘自《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4期,第138页。
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执行了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改变了上述的发展状况,人民的消费有了很大提高。
⑩ 1979年和1980年,积累率已开始下降,积累增长速度已开始减慢,国民收入和消费的增长速度已暂时地超过了积累的增长速度。
(11) (12) 未能变为现实,是指长过程而言,不是指个别年份。
(13) 参见《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第578-579页。
(14) 参见拙文《论固定资金增长应慢于生产的增长》,载《财经研究》1982年第5期。
(15) 1979年和1980年压缩积累,消费增长过快,就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这也证明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实行第三方案的条件。
(16) 最近几年很多文章(包括作者本人前两年的文章在内)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高积累缺乏历史分析,否定过多,肯定过少。
(17) 积累率的相对稳定,对经济的稳健发展有好处。相对稳定不是绝对不变,但变动的幅度宜小不宜大。
(18) 在《红旗》1982年第3期刊登的宋劭文的文章指出,1980年我国每元工业固定资产生产的工业产值为12元。据此可知,在我国工业中1980年的固定资金与产值的此例为1∶1. 2。农业的资金产值比例是作者估算的,为1∶2。按1980年的资金产值率来预测今后二十年所需的投资量是比较保守的,因为1980年的资金产值率较低,今后随着生产技术进步、工业结构的合理、经营管理的改善,工业的资金产值率应有所提高。工业的资金产值率提高了,为完成一定量的工业产值所需要的固定资金将会相应减少。
(19) 有的同志认为,高积累就是指积累资金的增长速度超过国民收入使用额的增长速度。见经济研究丛刊《国民经济调整与经济体制改革》一书,第157页。我认为积累的高与低除看其增长速度,还要看积累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② 本文假定国民收入的实物构成能适应国民收入的分配和使用的结构。
③ 积累分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这里主要指生产性积累。
④ 消费分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这里主要指劳动者的生活消费。
⑤ 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5页。
⑥ 这里采用的是刘国光、王向明:《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比例关系问题的探讨》一文中的公式。式中Y=国民收入,△Y=国民收入增长额,H=积累额。载《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4期,第15页。
⑦ 梁文森、田江海:《宏伟而又现实的战略目标》一文指出,再经过二十年,实现了这一目标,国民收入总额和人民收入能分别增加将近三倍和一倍。载1982年9月22日《解放日报》。
⑧ 二十八年和分阶段的国民收入、积累、消费的平均增长速度,是根据《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一书中的有关数字和1979年、198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有关统计数字计算的。居民个人消费增长速度只计算到1978年。居民实际消费增长2. 3%,这个数字摘自《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4期,第138页。
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执行了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改变了上述的发展状况,人民的消费有了很大提高。
⑩ 1979年和1980年,积累率已开始下降,积累增长速度已开始减慢,国民收入和消费的增长速度已暂时地超过了积累的增长速度。
(11) (12) 未能变为现实,是指长过程而言,不是指个别年份。
(13) 参见《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第578-579页。
(14) 参见拙文《论固定资金增长应慢于生产的增长》,载《财经研究》1982年第5期。
(15) 1979年和1980年压缩积累,消费增长过快,就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这也证明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实行第三方案的条件。
(16) 最近几年很多文章(包括作者本人前两年的文章在内)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高积累缺乏历史分析,否定过多,肯定过少。
(17) 积累率的相对稳定,对经济的稳健发展有好处。相对稳定不是绝对不变,但变动的幅度宜小不宜大。
(18) 在《红旗》1982年第3期刊登的宋劭文的文章指出,1980年我国每元工业固定资产生产的工业产值为12元。据此可知,在我国工业中1980年的固定资金与产值的此例为1∶1. 2。农业的资金产值比例是作者估算的,为1∶2。按1980年的资金产值率来预测今后二十年所需的投资量是比较保守的,因为1980年的资金产值率较低,今后随着生产技术进步、工业结构的合理、经营管理的改善,工业的资金产值率应有所提高。工业的资金产值率提高了,为完成一定量的工业产值所需要的固定资金将会相应减少。
(19) 有的同志认为,高积累就是指积累资金的增长速度超过国民收入使用额的增长速度。见经济研究丛刊《国民经济调整与经济体制改革》一书,第157页。我认为积累的高与低除看其增长速度,还要看积累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引用本文
石涛. 论国民收入、积累、消费三者之间的增长关系[J]. 财经研究, 1982, 8(6): 3–11.
导出参考文献,格式为:
上一篇:浅谈怎样练习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