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支付对中国宏观经济变量的效应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7 年 第 09 卷第 02 期, 页码:44 - 51
摘要
参考文献
摘要
本文从中国的特定宏观经济条件出发,构造数量理论框架,研究社会保障支付对总需求和总供应变量的各种不同影响,分析社会保障支付对经济增长、价格、政府财政开支等中国宏观经济变量的效应。从这个理论出发,对各种社会保障政策进行分析,以求最优的综合社会效益。
[1]别朝霞.养老保障与经济增长文献述评[J].经济评论,2004,(5):68~72.
[2]Feldstein,Martin.Social security pension reform in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1999,(10):99~107.
[3]穆怀中.社会保障水平经济效应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1,(3):48~53.
[4]杨翠迎,何文炯.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04,(1):79~96.
[5]张欣.如何能使社会保障体制促进经济长期增长?[C].徐滇庆等编.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1998年中国社会保障国际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31~143.
[6]尹阳娜.社会保障、消费与内需[J].消费经济,2006,(4):34~37.
①作者感谢1998年留美经济学会主办的中国社会保障国际讨论会和2006年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主办的社会保障国际讨论会参加者的评论。本文的部分内容被收集在会议论文集内。
②见国家信息中心,《经济热点分析》,1997年10月20日。其他资料来源的剩余劳动力估计为1亿到2亿。无论什么数字,都承认和认识到中国的巨大数量的剩余劳力。
③数据全部来自于中国官方《中国统计年鉴》。具体推算细节,可以向作者请求索取。
④费尔斯坦对社保基金制(即目前储蓄将来退休时使用)的论点要高级些,但是也有几个致命缺陷。第一,他隐含的新古典主义的假设是资本可以完全替代劳动。这在经济中日益重要的服务部门显然是错误的。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替代性(substituability)很低。第二,他假定目前中国积累的资本长期一直有12%~17%的回报率(Feldstein 1999)。这显然不可能。第三,中国和美国的储蓄率和储蓄倾向有天壤之别,费尔斯坦按照美国的情况希望以社保基金制来鼓励储蓄,中国目前即使没有这个制度也不缺储蓄。
[2]Feldstein,Martin.Social security pension reform in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1999,(10):99~107.
[3]穆怀中.社会保障水平经济效应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1,(3):48~53.
[4]杨翠迎,何文炯.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04,(1):79~96.
[5]张欣.如何能使社会保障体制促进经济长期增长?[C].徐滇庆等编.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1998年中国社会保障国际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31~143.
[6]尹阳娜.社会保障、消费与内需[J].消费经济,2006,(4):34~37.
①作者感谢1998年留美经济学会主办的中国社会保障国际讨论会和2006年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主办的社会保障国际讨论会参加者的评论。本文的部分内容被收集在会议论文集内。
②见国家信息中心,《经济热点分析》,1997年10月20日。其他资料来源的剩余劳动力估计为1亿到2亿。无论什么数字,都承认和认识到中国的巨大数量的剩余劳力。
③数据全部来自于中国官方《中国统计年鉴》。具体推算细节,可以向作者请求索取。
④费尔斯坦对社保基金制(即目前储蓄将来退休时使用)的论点要高级些,但是也有几个致命缺陷。第一,他隐含的新古典主义的假设是资本可以完全替代劳动。这在经济中日益重要的服务部门显然是错误的。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替代性(substituability)很低。第二,他假定目前中国积累的资本长期一直有12%~17%的回报率(Feldstein 1999)。这显然不可能。第三,中国和美国的储蓄率和储蓄倾向有天壤之别,费尔斯坦按照美国的情况希望以社保基金制来鼓励储蓄,中国目前即使没有这个制度也不缺储蓄。
引用本文
张欣. 社会保障支付对中国宏观经济变量的效应[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7, 9(2): 44–51.
导出参考文献,格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