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社会”概念,无疑是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思想中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主义理论乃至整个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国内学界围绕“社会”概念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探索。吉登斯在评述传统社会观的基础上对此问题进行求解,提出“社会”概念的四因素说。对此,文章从经济哲学视角出发指出“社会”概念的本质规定是经济-生产关系;吉登斯所谓的社会空间、“所有权”、“制度丛结”和社会认同这四个因素都只是“社会”概念的外在影响因素。两种“社会”概念之间的差异源于分析“社会”的方法论的差异。就方法论而言,既不能把不同层次的社会规定混为一谈,更不能用具体层次的社会规定去排斥甚至取代本质抽象层面的社会规定。就理论与实践意义而言,“社会”概念的廓清不仅有利于辩证地审视现代社会,合理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同时还有利于思考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
“社会”概念:马克思与吉登斯的比较--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语境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6 年 第 18 卷第 06 期, 页码:66 - 78
摘要
参考文献
1 [英]安东尼·吉登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权力、财产与国家[M].郭忠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2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社会分析中的行动、结构与矛盾[M].郭忠华, 徐法寅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3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
10 Giddens A. A Contemporary Critiqu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Power, Property and the State[M]. Cambridge:Polity Press, 1981.
11 Giddens A. New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M]. NY:Basic Books Inc., 1976.
12 Giddens A. Central Problems in Social Theory:Action, Structure and contradiction in social and analysis[M].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
引用本文
莫小丽. “社会”概念:马克思与吉登斯的比较--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语境[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6, 18(6): 66–78.
导出参考文献,格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