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的钟摆式流动对区际发展差距的影响——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研究
财经研究 2014 年 第 40 卷第 10 期, 页码:84 - 96
摘要
参考文献
摘要
文章通过对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拓展,纳入户籍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作为约束,研究我国劳动力钟摆式流动模式下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问题。研究表明,当技术进步率达到能够释放出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时,将发生剩余劳动力向发达地区的转移,这种劳动力流动会加剧区际发展的差距;当技术进步率达到欠发达地区也能够承接产业转移时,原先在发达地区务工的劳动力将反向流动,劳动力反向流动会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发展的差距。
[1]段平忠,刘传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对地区差距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1):60-67.
[2]李忠尚.软科学大辞典·软科学与经济[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3]石奇.集成经济原理与产业转移[J].中国工业经济,2004,(10):5-12.
[4]藤田昌久,保罗·克鲁格曼,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M].梁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王格玮.地区间收入差距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基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4,(S1):77-98.
[6]许召元,李善同.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对地区差距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09,(1):53-76.
[7]严超,常志霄.中国省际劳动力迁移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1995-2005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11,(6):19-29.
[8]姚枝仲,周素芳.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距[J].世界经济,2003,(4):35-44.
[9]Krugman P,Venables A J.Globalization and the inequality of nation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4):857-880.
[10]Puga D,Venables A J.The spread of industry:Spatial agglomera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6,10(4):440-464.
[11]Richard B,Rikard F,Philippe M,et al.Economic geography and public policy[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2.
[12]Venables A J.Equilibrium locations of vertically linked industries[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96,37(2):341-359.
①S型增长曲线表示制造业增长过程的曲线,指人口平均收入水平跟制造业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之间存在有规律的关系。而一般收入水平又是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的,所以在此用来表示技术进步率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关系。参见李忠尚:《软科学大辞典·软科学与经济》,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533页。
①基本推导过程参见藤田昌久,保罗·克鲁格曼,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著,梁琦主译:《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第210页至第212页。详细推导可以跟作者联系。
①图1至图5的重要模拟参数说明:因为假定产业1和产业2产品在本地区内没有运输成本,所以产品在本地区运输成本取值为1;产业2模拟的是出口型产业,许统生和陈瑾(2011)计算了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制造业贸易成本,中日之间为1.7513,中韩之间为1.7550,中美之间为1.8083,中德之间为1.8995,本文中国家间贸易成本取值为1.70;国内区域间贸易成本目前很少模型化处理,目前我国税收占GDP比重约为20%,2012年中国物流费用占GDP比重约为18%,简单计算出国内区际运输成本约为1.62,所以国内区域间运输成本取值1.65。产业1为本地区服务产业,运输性很差,运输成本相对产业2非常高,取值见附录。1/K是人均土地数量指标,K取值0.42,倒数为2.38,约等于中国人均耕地数量。σ为替代弹性,国内外研究估计值在5-10,模拟时一般取值为5,详见方虹等:《国际贸易中双边贸易成本的测度研究——基于改进的引力模型》,财贸经济,2010年第5期,第74页。η为农业生产函数参数,Y为生活必需品支出,见藤田昌久,保罗·克鲁格曼,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梁琦主译):《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12页。Yf为本文设计的劳动力迁移时两地区基本收入差距,在此假定等于基本生活必需品支出Y。a、b和c为控制S形增长曲线的位置和变化陡峭程度的参数。μi为i类产品的支出份额,0
[2]李忠尚.软科学大辞典·软科学与经济[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3]石奇.集成经济原理与产业转移[J].中国工业经济,2004,(10):5-12.
[4]藤田昌久,保罗·克鲁格曼,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M].梁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王格玮.地区间收入差距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基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4,(S1):77-98.
[6]许召元,李善同.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对地区差距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09,(1):53-76.
[7]严超,常志霄.中国省际劳动力迁移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1995-2005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11,(6):19-29.
[8]姚枝仲,周素芳.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距[J].世界经济,2003,(4):35-44.
[9]Krugman P,Venables A J.Globalization and the inequality of nation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4):857-880.
[10]Puga D,Venables A J.The spread of industry:Spatial agglomera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6,10(4):440-464.
[11]Richard B,Rikard F,Philippe M,et al.Economic geography and public policy[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2.
[12]Venables A J.Equilibrium locations of vertically linked industries[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96,37(2):341-359.
①S型增长曲线表示制造业增长过程的曲线,指人口平均收入水平跟制造业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之间存在有规律的关系。而一般收入水平又是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的,所以在此用来表示技术进步率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关系。参见李忠尚:《软科学大辞典·软科学与经济》,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533页。
①基本推导过程参见藤田昌久,保罗·克鲁格曼,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著,梁琦主译:《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第210页至第212页。详细推导可以跟作者联系。
①图1至图5的重要模拟参数说明:因为假定产业1和产业2产品在本地区内没有运输成本,所以产品在本地区运输成本取值为1;产业2模拟的是出口型产业,许统生和陈瑾(2011)计算了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制造业贸易成本,中日之间为1.7513,中韩之间为1.7550,中美之间为1.8083,中德之间为1.8995,本文中国家间贸易成本取值为1.70;国内区域间贸易成本目前很少模型化处理,目前我国税收占GDP比重约为20%,2012年中国物流费用占GDP比重约为18%,简单计算出国内区际运输成本约为1.62,所以国内区域间运输成本取值1.65。产业1为本地区服务产业,运输性很差,运输成本相对产业2非常高,取值见附录。1/K是人均土地数量指标,K取值0.42,倒数为2.38,约等于中国人均耕地数量。σ为替代弹性,国内外研究估计值在5-10,模拟时一般取值为5,详见方虹等:《国际贸易中双边贸易成本的测度研究——基于改进的引力模型》,财贸经济,2010年第5期,第74页。η为农业生产函数参数,Y为生活必需品支出,见藤田昌久,保罗·克鲁格曼,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梁琦主译):《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12页。Yf为本文设计的劳动力迁移时两地区基本收入差距,在此假定等于基本生活必需品支出Y。a、b和c为控制S形增长曲线的位置和变化陡峭程度的参数。μi为i类产品的支出份额,0
引用本文
安虎森, 刘军辉. 劳动力的钟摆式流动对区际发展差距的影响——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研究[J]. 财经研究, 2014, 40(10): 84–96.
导出参考文献,格式为:
本期封面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