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社会性质大论战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2 年 第 14 卷第 04 期, 页码:5 - 11
摘要
参考文献
摘要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出现"社会性质大论战"。结果以下理论成为中国现代思想的主流:中国历史社会虽显示某些"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点,然而与世界多数国家同样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各阶段,近代以来,则显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
①本文“中国社会性质大论战”,说的是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中国社会史和社会性质论战的总称。
②《文化建设》第1卷第4期。
③香港《大公报》1940年1月22日发表高宗武、陶希圣致报社信及带出的《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与附件全文。
④郭湛波的《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认为:“中国近日用新的科学方法——唯物史观,来研究中国社会史,成绩最著,影响最大,就算陶希圣先生了。”
⑤《新生命》1929年第2卷第3、5期。
⑥朱新繁在《读书杂志》1931年第3、5期合刊上发表《关于中国社会之封建性的讨论》,批驳陶希圣的观点,同时指出拉狄克并不明晰什么是商业资本,其得出的中国商业资本主义已有几千年的结论是错误的。
⑦陶希圣:《中国封建制度的消灭》上篇,《新生命》第2卷第3号,1929年3月。
⑧陶希圣:《中国之商人资本及地主与农民》,《新生命》1930年第3卷第2期。
⑨陶希圣:《编辑的话》,《食货》半月刊第1卷6期,1935年2月16日。
周子东等:《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知识出版社1987版,第116页。
何干之:《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生活书店1937年版,第4页。
李季认为:“德意志人就是由马克经济转入农奴和奴工制(封建制度),既没有经过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阶段,也没有经过奴隶制度。”(李季:《中国社会史论战批判》,上海神州国光社1934年版。)
何干之:《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何干之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8页。
引李洪岩:《从〈读书杂志〉看中国社会史论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
《读书杂志》创办前,已有《新思潮》、《动力》、《新生命》在讨论中国社会性质问题。
李洪岩:从《读书杂志》看中国社会史论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
贾植芳:《〈王礼锡传〉序》,顾一群、王士权、王效祖:《王礼锡传》,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王礼锡:《中国社会形态发展史中之谜的时代》,《中国社会史的论战》第3辑,《读书杂志》第2卷第7、8期合刊,1932年8月。
王礼锡:《中国社会史论战序幕》,《读书杂志》1931年第4期。
李洪岩:从《读书杂志》看中国社会史论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
胡秋原:《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专制主义》,《读书杂志》1932年第7、8期。
胡秋原:《中国社会=文化发展草书》,《中国社会史的论战》第4辑,《读书杂志》第3卷第3、4期合刊,神州国光社1933年版。
胡秋原:《略复孙倬章君并略论中国社会之性质》,《中国社会史的论战》第2辑,《读书杂志》第2卷第2、3期合刊,1932年3月再版。
引李洪岩:从《读书杂志》看中国社会史论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
李季:《中国社会史论战批判》,上海神州国光社1934年版,第181页。
马金科、洪京陵:《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叙论(1840-194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23页。
李季在这里将“亚细亚的”与“奴隶制的”并列,以示“奴隶制”时代的不确定性。
李季:《中国社会史论战批判》,上海神州国光社1934年版,第268页。
《中国经济》第3卷第6期,1935年6月1日。
《文化批判》第1卷第6期,1934年10月15日。
《世界日报》1934年2月21日《社会科学》周刊。
《文化批判》1卷4、5期合刊,《史学研究特辑》,1934年9月15日。
王宜昌:《论陶希圣最近的中国经济社会史论》,《中国经济》第3卷第1期,1935年1月。
李洪岩:《从〈读书杂志〉看中国社会史论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
杜畏之:《战国时期军事之研究》,《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936年春季号,1936年1月出版。
杜畏之:《古代中国研究批判引论》,《中国社会史的论战》第2辑。
陈独秀:《〈实庵字说〉之三》,《东方杂志》1937年4月1日。
②《文化建设》第1卷第4期。
③香港《大公报》1940年1月22日发表高宗武、陶希圣致报社信及带出的《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与附件全文。
④郭湛波的《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认为:“中国近日用新的科学方法——唯物史观,来研究中国社会史,成绩最著,影响最大,就算陶希圣先生了。”
⑤《新生命》1929年第2卷第3、5期。
⑥朱新繁在《读书杂志》1931年第3、5期合刊上发表《关于中国社会之封建性的讨论》,批驳陶希圣的观点,同时指出拉狄克并不明晰什么是商业资本,其得出的中国商业资本主义已有几千年的结论是错误的。
⑦陶希圣:《中国封建制度的消灭》上篇,《新生命》第2卷第3号,1929年3月。
⑧陶希圣:《中国之商人资本及地主与农民》,《新生命》1930年第3卷第2期。
⑨陶希圣:《编辑的话》,《食货》半月刊第1卷6期,1935年2月16日。
周子东等:《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知识出版社1987版,第116页。
何干之:《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生活书店1937年版,第4页。
李季认为:“德意志人就是由马克经济转入农奴和奴工制(封建制度),既没有经过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阶段,也没有经过奴隶制度。”(李季:《中国社会史论战批判》,上海神州国光社1934年版。)
何干之:《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何干之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8页。
引李洪岩:《从〈读书杂志〉看中国社会史论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
《读书杂志》创办前,已有《新思潮》、《动力》、《新生命》在讨论中国社会性质问题。
李洪岩:从《读书杂志》看中国社会史论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
贾植芳:《〈王礼锡传〉序》,顾一群、王士权、王效祖:《王礼锡传》,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王礼锡:《中国社会形态发展史中之谜的时代》,《中国社会史的论战》第3辑,《读书杂志》第2卷第7、8期合刊,1932年8月。
王礼锡:《中国社会史论战序幕》,《读书杂志》1931年第4期。
李洪岩:从《读书杂志》看中国社会史论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
胡秋原:《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专制主义》,《读书杂志》1932年第7、8期。
胡秋原:《中国社会=文化发展草书》,《中国社会史的论战》第4辑,《读书杂志》第3卷第3、4期合刊,神州国光社1933年版。
胡秋原:《略复孙倬章君并略论中国社会之性质》,《中国社会史的论战》第2辑,《读书杂志》第2卷第2、3期合刊,1932年3月再版。
引李洪岩:从《读书杂志》看中国社会史论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
李季:《中国社会史论战批判》,上海神州国光社1934年版,第181页。
马金科、洪京陵:《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叙论(1840-194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23页。
李季在这里将“亚细亚的”与“奴隶制的”并列,以示“奴隶制”时代的不确定性。
李季:《中国社会史论战批判》,上海神州国光社1934年版,第268页。
《中国经济》第3卷第6期,1935年6月1日。
《文化批判》第1卷第6期,1934年10月15日。
《世界日报》1934年2月21日《社会科学》周刊。
《文化批判》1卷4、5期合刊,《史学研究特辑》,1934年9月15日。
王宜昌:《论陶希圣最近的中国经济社会史论》,《中国经济》第3卷第1期,1935年1月。
李洪岩:《从〈读书杂志〉看中国社会史论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
杜畏之:《战国时期军事之研究》,《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936年春季号,1936年1月出版。
杜畏之:《古代中国研究批判引论》,《中国社会史的论战》第2辑。
陈独秀:《〈实庵字说〉之三》,《东方杂志》1937年4月1日。
引用本文
盛邦和.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社会性质大论战[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2, 14(4): 5–11.
导出参考文献,格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