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财政对地方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的补给效应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5 年 第 17 卷第 03 期, 页码:
摘要
参考文献
摘要
分税制改革以来,土地财政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增强财力的重要来源,与土地财政相伴的是地方政府大规模的征地拆迁行为。按照相关规定,地方政府应将一部分土地出让收益用于补助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事业。那么,预算外土地出让收益对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事业的补偿是否带动预算内的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呢?文章在模型估计及数据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发现,虽然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对社会保障支出存在补给效应,即土地财政对社会保障支出具有刺激作用;但由于受地方政府自利性与公共性的影响,土地财政对地方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的补给效应仍存在诸多问题,未来我国对“土地换保障”的硬性规定势必要进一步明确。
[1]洛克.政府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密尔.代议制政府[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00,(2).
[6]祝灵君,聂进.公共性与自利性:一种政府分析视角的再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2,(2).
[7]陈丽,曲福田,师学义.耕地资源社会价值测算方法探讨——以山西省柳林县为例[J].资源科学,2006,(6).
[8]邹秀清.农地保障功能测度及其区域差异——基于浙、赣、桂三省506份农户调查[J].资源科学,2012,(10).
[9]张雪靓,孔祥斌,王洪雨,程佳.区域耕地社会保障功能补给程度及其差异研究——基于北京市海淀区、大兴区24村214户农户问卷的实证[J].资源科学,2013,(8).
[10]陈颐.论“以土地换社保”[J].学海,2000,(3).
[11]卢海元.土地换社保: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的基本设想[J].中国农村观察,2003,(6).
[12]宋明岷.失地农民“土地换社保”模式评析[J].福建论坛,2007,(7).
[13]张士斌.衔接与协调:失地农民“土地换社保”模式的转换[J].浙江社会科学,2010,(4).
[14]马小勇,白永秀.我国传统农业区农地制度改革:一种“土地换社保”的方案[J].福建论坛,2011,(9).
[15]郑雄飞.破解“土地换社保”的困境——基于“资源”视角的社会伦理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10,(6).
[16]王瑞雪.土地换社保制度的逻辑困境与出路[J].中国土地科学,2013,(6).
[17]刘佳,吴建南,马亮.地方政府官员晋升与土地财政——基于中国地市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2,(2).
[18]陆学艺,李培林,陈光金.社会蓝皮书: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9]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7).
[20]唐云松,梁贤杰.中国土地寻租问题的治理——以公共选择理论为视角[J].社会科学家,2010,(8).
[21]梁鸿.苏南农村家庭土地保障作用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0,(5).
[22]Alwyn Young. The Razor’s Edge: Distortions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0,(4).
[2]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密尔.代议制政府[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00,(2).
[6]祝灵君,聂进.公共性与自利性:一种政府分析视角的再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2,(2).
[7]陈丽,曲福田,师学义.耕地资源社会价值测算方法探讨——以山西省柳林县为例[J].资源科学,2006,(6).
[8]邹秀清.农地保障功能测度及其区域差异——基于浙、赣、桂三省506份农户调查[J].资源科学,2012,(10).
[9]张雪靓,孔祥斌,王洪雨,程佳.区域耕地社会保障功能补给程度及其差异研究——基于北京市海淀区、大兴区24村214户农户问卷的实证[J].资源科学,2013,(8).
[10]陈颐.论“以土地换社保”[J].学海,2000,(3).
[11]卢海元.土地换社保: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的基本设想[J].中国农村观察,2003,(6).
[12]宋明岷.失地农民“土地换社保”模式评析[J].福建论坛,2007,(7).
[13]张士斌.衔接与协调:失地农民“土地换社保”模式的转换[J].浙江社会科学,2010,(4).
[14]马小勇,白永秀.我国传统农业区农地制度改革:一种“土地换社保”的方案[J].福建论坛,2011,(9).
[15]郑雄飞.破解“土地换社保”的困境——基于“资源”视角的社会伦理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10,(6).
[16]王瑞雪.土地换社保制度的逻辑困境与出路[J].中国土地科学,2013,(6).
[17]刘佳,吴建南,马亮.地方政府官员晋升与土地财政——基于中国地市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2,(2).
[18]陆学艺,李培林,陈光金.社会蓝皮书: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9]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7).
[20]唐云松,梁贤杰.中国土地寻租问题的治理——以公共选择理论为视角[J].社会科学家,2010,(8).
[21]梁鸿.苏南农村家庭土地保障作用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0,(5).
[22]Alwyn Young. The Razor’s Edge: Distortions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0,(4).
引用本文
杜春林, 张新文, 张耀宇. 土地财政对地方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的补给效应[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5, 17(3): 0.
导出参考文献,格式为:
上一篇:贫困地区存在“粘蝇纸效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