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两会”作为农历新年之后的重大会议,将如何引领“十三五”开局之年的发展方向,是牵动社会各界的重大议程。本期基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内在要求,聚焦中国现阶段的典型问题。
理论创新源自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发展,具有实践性、继承性、现实性和探索性特征。马艳教授和王宝珠博士梳理了现代政治经济学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对价值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的新理论模型、收入分配和国际交换不平等性、虚拟价值的宏观经济框架及其应用做出了新注解;王丰副教授关注了“流通剩余价值”的研究新进展和资本主义新变化,把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实现”思想与我国“互联网+”行动连接起来,具有启发意义。这些研究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持。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创新理论首先要明确现实问题,基于既有政策的挑战,张耀宇博士和陈利根教授从土地政策的角度聚焦中国城市用地增长的内在作用机制,提出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城市用地人本化的政策建议;李俊峰副教授从竞争政策的角度剖析了APP对出租车市场的冲击,探讨了竞争政策在开放竞争与禁止竞争之间的变迁,对我国制定相关公共政策提供了有益参考。基于制度完善的考虑,张圣翠教授分析了我国仲裁保全措施规范的种种缺陷,提出合理构建保全措施规范、重构人民法院与仲裁保全措施关系制度的建议;曾晶博士则以转售价格维持为切入点,考察了我国反垄断法应用中的典型案例,为构建我国完整的转售价格维持规制方法提供法律依据。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潘楚林博士和田虹教授探讨了绿色智力资本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明确了通过绿色智力资本积累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中介效应;物质资本对劳动技能依赖性的增强是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突出现象,马红旗博士分析资本与劳动技能的互补效应,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要素考量的有益参考。
无论是理论创新还是实践创新,选择突破口甚为关键。“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把新疆置于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卢飞等通过考察新疆资源、环境、人口等要素与经济社会的重心移动轨迹,提出了差异化的人才、投资、资源再分配政策;潘明明博士等在充分考虑西部民族地区民族群体特有属性的基础上,对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成效、影响和实施对策等问题进行研究,为精准扶贫提供了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