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农业绩效
财经研究 2002 年 第 28 卷第 01 期, 页码:51 - 56
摘要
参考文献
摘要
本文简要回顾和分析中国近 4 0年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农业绩效的关系。基本结论是 ,市场化改革之前 ,农村没有高效率地利用农业资源 ;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之后 ,农业在较短时期里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 ;市场深化过程中 ,农业结构发生调整 ,农业生产追寻比较优势 ,但 1 980年代中后期粮食生产徘徊不前 ,目前农业收入对农民收入地区差异贡献不大。
①据发展研究所综合课题组(1988)透露,“集体大田的生产率差不多只及农民小块自留地的五分之一到七分之一。”在前苏联,情况也惊人地类似。在《大国的兴衰》里,保罗·肯尼迪(1989,P 599)引述了这样一则资料,“现在的农民自留地只占全国可耕地面积的4%,但其产量却占苏联谷物总产量约25%。”莫里斯·博恩斯坦(1988,P 273)说,前苏联的“自留地……在全部耕种面积中约占3%,但它们却生产了全部肉类和牛奶的1/3,将近2/3的马铃薯,以及2/5的水果和蔬菜。”在同一本书中格雷戈里·格罗斯曼(1988,P313-314)写道:“在苏联的合法的私人经济中,规模远远超出其它组成内容、并且也得到了最好的研究的部分,就是农业中的‘私人自留地’。……但将近5000万个这种极小的的‘农场’(它们加在一起面积,仅占苏联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3%左右),它们的总产量却占苏联农业总产量的1/4以上。”
②在这段时间里,政府还对产品的价格进行了调整。从1979年开始,稻谷、油料作物、棉花、食糖和猪肉的定购价格平均提高了171%;对稻谷和油料作物超过定购的部分,价格比定购价高30%-50%,对棉花超过定购的部分,价格比定购价高30%。其结果是,国家牌价加权平均提高了221%,边际价格(即超购价)提高了407%。
③土地规模经营的提出和推行,既有客观的原因,又有意识形态的支持,80年代中期,随着沿海农村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农民对土地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由于土地以外的生产要素在农业就业与非农产业就业的报酬率有很大的差别,耕地的抛荒、滥用与低效率使用等行为出现了。各级决策人士对此颇感忧虑。为了稳定农业生产及其他目的,集中土地和劳动力、以较少的劳动力耕种较多的土地的规模经营便被提出来了。在“以工补农”等政策支持下,土地规模经营取得了一些成果,以致有相当多的人从长远意义上将它看成替代家庭责任制的制度安排。但是,笔者认为,稳定家庭责任制仍然应该是主要的政策,土地规模经营只能在有条件的农村由农民自发组织进行;强制性地改变农业生产家庭责任制,肯定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1]博恩斯坦比较经济体制[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2]陈剑波人民公社的产权制度[J]经济研究,1996,(7)
[3]发展研究所综合课题组改革面临制度创新[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4]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
[5]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林毅夫农业合作化和效率———理论和中国的经验[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夏季卷,1994
[7]伍山林制度变迁效率评价:以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为例[J]经济研究,1996,(8)
[8]伍山林中国农作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从农户行为与政府偏好角度进行分析[J]经济研究,1998,(8)
[9]伍山林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特征与成因研究:市场化改革以来的实怔分析[J]经济研究,2000,(10)
[10]伍山林中西部粮食生产区域变化与成因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1,(2)
[11]云南省小额信贷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农村小额信贷:扶贫攻坚成功之路[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12]张杰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与融资次序[J]经济研究,2000,(4)
[13]中国农地课题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4]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4,第3卷
[15]周其仁,梅孝峰我国“入世”农业影响的省区分布估测[J]经济研究,2001,(4)
[16]McmillanJohn,JohnWhalleyandLiJingZhuTheImpactofChina’sEconomicReformsonAgriculturalProduc tivityGrowth[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1997.
[17]ShenggenFan,XiaoboZhangandShermanRobinson.PastandFutureSourcesofGrowthforChina[C]EPTDDiscussionPaper,1999.
[18]YaohuiZhao,LeavingtheCountryside:Rural toUrbanMigrationDecisionsinChina[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9.
②在这段时间里,政府还对产品的价格进行了调整。从1979年开始,稻谷、油料作物、棉花、食糖和猪肉的定购价格平均提高了171%;对稻谷和油料作物超过定购的部分,价格比定购价高30%-50%,对棉花超过定购的部分,价格比定购价高30%。其结果是,国家牌价加权平均提高了221%,边际价格(即超购价)提高了407%。
③土地规模经营的提出和推行,既有客观的原因,又有意识形态的支持,80年代中期,随着沿海农村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农民对土地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由于土地以外的生产要素在农业就业与非农产业就业的报酬率有很大的差别,耕地的抛荒、滥用与低效率使用等行为出现了。各级决策人士对此颇感忧虑。为了稳定农业生产及其他目的,集中土地和劳动力、以较少的劳动力耕种较多的土地的规模经营便被提出来了。在“以工补农”等政策支持下,土地规模经营取得了一些成果,以致有相当多的人从长远意义上将它看成替代家庭责任制的制度安排。但是,笔者认为,稳定家庭责任制仍然应该是主要的政策,土地规模经营只能在有条件的农村由农民自发组织进行;强制性地改变农业生产家庭责任制,肯定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1]博恩斯坦比较经济体制[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2]陈剑波人民公社的产权制度[J]经济研究,1996,(7)
[3]发展研究所综合课题组改革面临制度创新[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4]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
[5]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林毅夫农业合作化和效率———理论和中国的经验[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夏季卷,1994
[7]伍山林制度变迁效率评价:以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为例[J]经济研究,1996,(8)
[8]伍山林中国农作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从农户行为与政府偏好角度进行分析[J]经济研究,1998,(8)
[9]伍山林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特征与成因研究:市场化改革以来的实怔分析[J]经济研究,2000,(10)
[10]伍山林中西部粮食生产区域变化与成因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1,(2)
[11]云南省小额信贷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农村小额信贷:扶贫攻坚成功之路[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12]张杰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与融资次序[J]经济研究,2000,(4)
[13]中国农地课题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4]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4,第3卷
[15]周其仁,梅孝峰我国“入世”农业影响的省区分布估测[J]经济研究,2001,(4)
[16]McmillanJohn,JohnWhalleyandLiJingZhuTheImpactofChina’sEconomicReformsonAgriculturalProduc tivityGrowth[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1997.
[17]ShenggenFan,XiaoboZhangandShermanRobinson.PastandFutureSourcesofGrowthforChina[C]EPTDDiscussionPaper,1999.
[18]YaohuiZhao,LeavingtheCountryside:Rural toUrbanMigrationDecisionsinChina[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9.
引用本文
伍山林. 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农业绩效[J]. 财经研究, 2002, 28(1): 51–56.
导出参考文献,格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