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中国家形象的媒体误读研究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9 年 第 11 卷第 04 期, 页码:28 - 34
摘要
参考文献
摘要
本文在分析跨文化传播中国家形象误读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重点探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媒体误读对国家形象的影响及其表现,最后从新闻操作层面出发,提出减少对他国形象的媒体误读、增强我国国家形象传播的相关建议。
①刘继南:《大众传播和国际关系》,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②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中国文化研究》1994年第4期。
③孙中田等:《文学解读与误读现象》,《文艺争鸣》1995年第4期。
④张威:《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版,第99页。
⑤罗以澄、夏倩芳:《他国形象误读:在多维视野中观察》,《湖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⑥武锦华:《张艺谋电影研究中的误读辨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⑦⑧张咏华、殷玉倩:《框架建构理论透视下的英国〈卫报〉2005年关于中国的报道》,《新闻记者》2006年第8期。
⑨《学者称中国在西方仍然面临被误读与扭曲处境》,中国新闻网2008年4月17日。
10丁刚:《西方需补中国历史文化课》,《人民日报》,2008年5月4日。
11“George Bush and God:A hot line to heaven”,The Economist,Dec 18th-31st 2004,pp.39-40.
12曹东勃:《跨文化传播中的媒体误读研究》,上海财经大学论文,2005年。
13赦钦海:《广告语言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简析中译英广告语言》,《外语教学》2000年第3期。
14尹德刚、周胜:《当代新闻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版,第102页。
15参见周晓红:《模糊语言的运用与新闻的真实性》,载《中华新闻报》2004年4月27日。
162327沈月明:《翻译、引用外国媒体对华报道须实事求是》,《新闻记者》2008年第7期。
17[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21页。
18《环球时报》编辑部:《中国人如何看中美关系》,《环球时报》2005年3月2日。
1920《环球》编辑部:《2005,被西方误读的中国》,《新华月报》2006年第2期。
21孟庆鸿:《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妖魔化——令人疑惑的爱恨情结》,《新闻记者》2002年第8期。
22根据朱镕基在第六届华商会所作演讲的视频文件整理。
24童兵:《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认识误区》,《新闻大学》2004秋季刊。
2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3-205页。
26[美]伊丽莎白.威斯纳.格罗斯:《最佳编辑要领》,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1]刘康,李希光.妖魔化与媒体轰炸[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2]郭可.当代对外传播[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周德刚.资本强制下的文化交往与文化全球化的展开[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6).
[4]赖彦,蔡荣寿.跨文化传播中文本意义的文化阐释[J].江西社会科学,2008,(3).
[5]段鹏.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传播策略[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②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中国文化研究》1994年第4期。
③孙中田等:《文学解读与误读现象》,《文艺争鸣》1995年第4期。
④张威:《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版,第99页。
⑤罗以澄、夏倩芳:《他国形象误读:在多维视野中观察》,《湖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⑥武锦华:《张艺谋电影研究中的误读辨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⑦⑧张咏华、殷玉倩:《框架建构理论透视下的英国〈卫报〉2005年关于中国的报道》,《新闻记者》2006年第8期。
⑨《学者称中国在西方仍然面临被误读与扭曲处境》,中国新闻网2008年4月17日。
10丁刚:《西方需补中国历史文化课》,《人民日报》,2008年5月4日。
11“George Bush and God:A hot line to heaven”,The Economist,Dec 18th-31st 2004,pp.39-40.
12曹东勃:《跨文化传播中的媒体误读研究》,上海财经大学论文,2005年。
13赦钦海:《广告语言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简析中译英广告语言》,《外语教学》2000年第3期。
14尹德刚、周胜:《当代新闻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版,第102页。
15参见周晓红:《模糊语言的运用与新闻的真实性》,载《中华新闻报》2004年4月27日。
162327沈月明:《翻译、引用外国媒体对华报道须实事求是》,《新闻记者》2008年第7期。
17[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21页。
18《环球时报》编辑部:《中国人如何看中美关系》,《环球时报》2005年3月2日。
1920《环球》编辑部:《2005,被西方误读的中国》,《新华月报》2006年第2期。
21孟庆鸿:《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妖魔化——令人疑惑的爱恨情结》,《新闻记者》2002年第8期。
22根据朱镕基在第六届华商会所作演讲的视频文件整理。
24童兵:《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认识误区》,《新闻大学》2004秋季刊。
2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3-205页。
26[美]伊丽莎白.威斯纳.格罗斯:《最佳编辑要领》,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1]刘康,李希光.妖魔化与媒体轰炸[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2]郭可.当代对外传播[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周德刚.资本强制下的文化交往与文化全球化的展开[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6).
[4]赖彦,蔡荣寿.跨文化传播中文本意义的文化阐释[J].江西社会科学,2008,(3).
[5]段鹏.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传播策略[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引用本文
党芳莉. 跨文化传播中国家形象的媒体误读研究[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9, 11(4): 28–34.
导出参考文献,格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