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农村三种非农就业途径的主要因素研究——对天津市农村社会的实证分析
财经研究 2006 年 第 32 卷第 05 期, 页码:5 - 19
摘要
参考文献
摘要
文章探讨了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倾向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区位条件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倾向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近城地区以大量企业及相对发达的各种要素市场为第一优势,吸纳了更多劳动力进入本地企业就业。教育总体上是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倾向的最重要因素。但其在近城地区的影响却位居第二。在远城地区教育对增大农村非农就业倾向的作用更为显著,而且受教育程度越高这种倾向就越显著。各种文化水平的影响都普遍促进了劳动者到外地企业就业,但对进入本地企业就业和家庭非农经营的促进却并不普遍,其中初中教育对农民在本地企业就业的作用更显著些;高中教育提高农民从事非农家庭经营的倾向最为明显。耕地数量抑制农户劳动力外出务工,但对其在本地企业就业和家庭非农经营的影响也不显著。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大了农民进入本地企业的就业倾向,劳动者供养的非劳动人口数量对农民非农就业的正向影响不显著,农户拥有的非农业和农业生产性资产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不大。因此,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加强边远农村地区的中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技能教育;大力发展乡企和私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农村劳动供求信息系统等,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加速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
[1]陈宗胜.民工潮———对策与建议(陈宗胜.双重过渡经济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
[2]陈宗胜.发展经济学———从贫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学[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陈宗胜,黎德福.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转换模型[J].经济研究,2004,(11):16~27.
[4]陈宗胜,周云波.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5]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刘建进.一个农户劳动力模型及有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1997,(6):15~22.
[7]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对农村居民农业及输出地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1996,(12):66~70.
[8]熊思远.云南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1,(12):108~113.
[9]赵耀辉.中国农村劳动力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1997,(2):22~26.
[10]中国农村劳动力课题组.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决策的多因素分析模型[J].社会学研究,1997,(1):27~34.
[11]Alan de Brauw and Scott Rozelle.Reconciling the returns to education in rural China[R].Department of Economics,Williams College,Working Paper,2002,(27).
[12]Cook,S.Surplus labor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ese agriculture:Evidence from house-hold survey dat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9,(35):16~44.
[13]Dennis Tao Yang.China’s land arrangements and rural labor mobility[J].China Eco-nomic Review,1997,2(8):101~106.
[14]Huasman J A.Specification tests in econometrics[J].Economietrica,1978,(46):1251~1271.
[15]James Kai-sing Kung.Off-farm labor markets and emergence of rental markets in rural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2,(30):395~414.
[16]Linxiu Zhang,Jikun Huang,Scott Rozelle.Off-farm jobs and on farm work in periodsof boom and bust in rural 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1,(29):505~526.
[17]Linxiu Zhang,Jikun Huang,Scott Rozelle.Employment,emerging labor markets,and therole of education in rural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2,(13):313~328.
[18]Maurer-Fazio M.Earnings and education in China’s transition to market economy:Evidence from 1989 to 1992[J].China Economic Review,1999,(10):17~40.
①见《中国统计年鉴》(1984~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这里只选取了1983~2003年的数据作为比较的样本,主要是因为1982年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对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统计口径与1983年以后有所不同。另外,文中农村居民的人均农业收入与非农业收入数值是按照1983年不变价折算的。
②中国农村劳动力课题组(1997)的计量分析表明,在影响农村居民外出就业决策的因素中,性别和文化程度的解释力最强。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1996)的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外出劳动力文化水平明显高于非外出劳动力。熊思远(2001)的研究表明,农村流动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显著地比本地就业劳动力高。Maurer Fazio(1999)、LinxiuZhangJ、ikun Huang、Scott Rozelle(2001、2002)的研究也表明,教育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增加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就业的机会。但赵耀辉(1997)以四川省的抽样数据为基础的研究结果表明,文化程度对外出就业的影响很小。刘建进(1997)认为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在本地就业。
③Cook(1999)考察了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完善程度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倾向的影响,Dennis Tao Yang(1997)J、ames Kai-sing Kung(2002)集中讨论了农村土地市场与劳动力非农就业倾向的关系。
[2]陈宗胜.发展经济学———从贫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学[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陈宗胜,黎德福.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转换模型[J].经济研究,2004,(11):16~27.
[4]陈宗胜,周云波.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5]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刘建进.一个农户劳动力模型及有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1997,(6):15~22.
[7]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对农村居民农业及输出地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1996,(12):66~70.
[8]熊思远.云南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1,(12):108~113.
[9]赵耀辉.中国农村劳动力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1997,(2):22~26.
[10]中国农村劳动力课题组.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决策的多因素分析模型[J].社会学研究,1997,(1):27~34.
[11]Alan de Brauw and Scott Rozelle.Reconciling the returns to education in rural China[R].Department of Economics,Williams College,Working Paper,2002,(27).
[12]Cook,S.Surplus labor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ese agriculture:Evidence from house-hold survey dat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9,(35):16~44.
[13]Dennis Tao Yang.China’s land arrangements and rural labor mobility[J].China Eco-nomic Review,1997,2(8):101~106.
[14]Huasman J A.Specification tests in econometrics[J].Economietrica,1978,(46):1251~1271.
[15]James Kai-sing Kung.Off-farm labor markets and emergence of rental markets in rural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2,(30):395~414.
[16]Linxiu Zhang,Jikun Huang,Scott Rozelle.Off-farm jobs and on farm work in periodsof boom and bust in rural 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1,(29):505~526.
[17]Linxiu Zhang,Jikun Huang,Scott Rozelle.Employment,emerging labor markets,and therole of education in rural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2,(13):313~328.
[18]Maurer-Fazio M.Earnings and education in China’s transition to market economy:Evidence from 1989 to 1992[J].China Economic Review,1999,(10):17~40.
①见《中国统计年鉴》(1984~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这里只选取了1983~2003年的数据作为比较的样本,主要是因为1982年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对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统计口径与1983年以后有所不同。另外,文中农村居民的人均农业收入与非农业收入数值是按照1983年不变价折算的。
②中国农村劳动力课题组(1997)的计量分析表明,在影响农村居民外出就业决策的因素中,性别和文化程度的解释力最强。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1996)的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外出劳动力文化水平明显高于非外出劳动力。熊思远(2001)的研究表明,农村流动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显著地比本地就业劳动力高。Maurer Fazio(1999)、LinxiuZhangJ、ikun Huang、Scott Rozelle(2001、2002)的研究也表明,教育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增加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就业的机会。但赵耀辉(1997)以四川省的抽样数据为基础的研究结果表明,文化程度对外出就业的影响很小。刘建进(1997)认为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在本地就业。
③Cook(1999)考察了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完善程度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倾向的影响,Dennis Tao Yang(1997)J、ames Kai-sing Kung(2002)集中讨论了农村土地市场与劳动力非农就业倾向的关系。
引用本文
陈宗胜, 周云波, 任国强. 影响农村三种非农就业途径的主要因素研究——对天津市农村社会的实证分析[J]. 财经研究, 2006, 32(5): 5–19.
导出参考文献,格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