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消费率缘何下降?——基于宏观消费函数的多因素分解
财经研究 2014 年 第 40 卷第 06 期, 页码:132 - 144
摘要
参考文献
摘要
文章在论证收入分配等多个因素对居民消费率影响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含基尼系数在内的多变量宏观消费函数,并建立了基于城乡分割的居民消费率分解模型,使用该模型对1996-2010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原因进行了完备分解。结果表明:(1)居民收入比重下降是居民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其贡献率为64.49%;(2)国民收入增长是居民消费率下降的次要原因,其贡献率为32.66%;(3)城乡居民消费倾向下降的贡献率分别为13.21%和1.51%;(4)城乡内部基尼系数增大的贡献率分别为2.20%和1.80%;(5)城镇化提高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贡献率分别为-12.47%和-3.6%(即提高了居民消费率)。
[1]陈斌开.收入分配与中国居民消费——理论和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2,(1):33-49.
[2]陈建东.按城乡分解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的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10,(4):33-41.
[3]国家统计局.金砖国家联合统计手册[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4]李魁,钟水映.劳动力抚养负担与居民消费率——基于人口红利期的动态面板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2010,(6):105-112.
[5]潘春阳,杜莉,蔡璟孜.中国消费率下降之谜:基于资金流量表的分析(1992-2007)[J].上海经济研究,2010,(7):3-12.
[6]王宋涛,杨薇,吴超林.中国国民总效用函数的构建与估计[J].统计研究,2011,(4):17-23.
[7]王宋涛,魏下海,涂斌,等.收入差距与中国国民劳动收入变动研究——兼对GDP中劳动份额U型演变规律的一个解释[J].经济科学,2012,(6):33-47.
[8]王宋涛,吴超林.收入分配对我国居民总消费的影响分析——基于边际消费倾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2012,(6):44-53.
[9]王宋涛,吴超林.中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宏观消费效应:模型、方法与数据[J]经济评论,2013,(6):34-43.
[10]邢志平.中国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研究——基于人口年龄结构和养老保险制度[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2-74.
[11]苑小丰和范辉.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6):15-20.
[12]朱信凯,骆晨.消费函数的理论逻辑与中国化: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2011,(1):140-153.
[13]S Lottje D.Modeling income distributions and Lorenz curves[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Inequality,2010,8(4):525-526.
①西方经济学中有关消费理论的研究已相当成熟,关于消费(函数)理论研究已经经历了绝对收入理论、相对收入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广义生命周期理论、持久收入理论以及预防性储蓄理论和流动性约束理论的变迁,有关介绍西方消费理论的文献可参考朱信凯和骆晨(2011)。中国学者(臧旭恒,1994;龙志和,2000;万广华等,2001)大多利用西方消费理论对中国居民消费行为进行解释,但仍然难以达成共识;也有学者(余永定和李军,2000)提出中国的居民消费理论,但其仍然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朱国林等(2002)基于中国居民的分段消费特征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但无法进行实证检验,当前研究中国居民消费还是以国外的消费理论为主。
①凯恩斯(1936)提出边际消费倾向假说时并没有对其进行证明,其后Blinder(1975)利用广义生命周期理论对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进行了理论证明,但其模型存在局限。
②这些原因都可以导致居民消费率下降,从这个角度看是互补的;但不同研究认为的主要原因却不同,呈现出相互排斥的特点。
③目前除了使用回归分析方法以外,尚未发现有更好地把基尼系数纳入分析框架的方法或模型,而回归分析的确存在局限性(李子奈,2008)。
④本文并不试图纳入所有可能影响居民消费率的因素,而是考虑已有研究表明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或者存在较大争论的因素,也包括一些未被发现的重要因素。
①实证分析中使用对数线性模型对消费函数进行估计,对应的消费函数即为幂函数。
①微观消费函数的估计模型较多,常见的有线性模型和对数线性模型;除了收入外,解释变量一般还包括储蓄、价格、利率、年龄结构以及其他制度变量。线性模型的缺点在于无法保证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且无法对边际消费倾向单调性进行判别,但允许非零的“自主性消费”存在(即收入为0时消费不为0);而对数线性模型则可以保证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及对其单调性进行判别,但不允许“自主性消费”存在。已有文献这两种模型都有使用,综合考虑本文使用对数线性模型。本文解释变量则仅使用单变量(收入),其他影响消费的因素变化综合体现在参数的变化中。由于影响微观消费函数(参数)的因素较多,已有文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本文不再重复。从结果看,方程拟合度较高。
①使用此统计口径是为了与前面消费函数估计时所采用的指标一致,虽然这种计算方法得出的居民收入比重和消费率与中国统计年鉴中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的住户可支配收入比重及居民消费比重或国民经济核算的居民消费率不一致(相差近10个百分点,统计口径不一样),但从变化趋势来看,1996-2010年居民收入比重和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幅度在两种统计口径下基本是一致的,如本文计算的1996-2010年居民消费率下降13.4个百分点,而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居民消费率则下降了12个百分点。实际上这两种方法在已有研究文献中都曾被使用。
②1996-2007年数据转引自陈建东(2010),2008-2010年数据转引自国家统计局(2012)。
①方福前(2009)认为居民收入比重下降是居民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并基本上否定了其他因素变化的影响,其依据就是居民收入比重下降幅度与居民消费率下降幅度接近,由本文结果可知,这种推论是不严密的。
②虽然城镇化也提高了居民收入,从而间接提高了居民消费,但这个影响机制体现在居民收入比重的影响中,这里城镇化率变化的影响直接来自城乡的消费函数差异。
①城乡差距扩大是否会导致居民总体收入差距扩大,还依赖于城乡居民的收入分布及城乡的人口比重。
[2]陈建东.按城乡分解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的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10,(4):33-41.
[3]国家统计局.金砖国家联合统计手册[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4]李魁,钟水映.劳动力抚养负担与居民消费率——基于人口红利期的动态面板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2010,(6):105-112.
[5]潘春阳,杜莉,蔡璟孜.中国消费率下降之谜:基于资金流量表的分析(1992-2007)[J].上海经济研究,2010,(7):3-12.
[6]王宋涛,杨薇,吴超林.中国国民总效用函数的构建与估计[J].统计研究,2011,(4):17-23.
[7]王宋涛,魏下海,涂斌,等.收入差距与中国国民劳动收入变动研究——兼对GDP中劳动份额U型演变规律的一个解释[J].经济科学,2012,(6):33-47.
[8]王宋涛,吴超林.收入分配对我国居民总消费的影响分析——基于边际消费倾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2012,(6):44-53.
[9]王宋涛,吴超林.中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宏观消费效应:模型、方法与数据[J]经济评论,2013,(6):34-43.
[10]邢志平.中国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研究——基于人口年龄结构和养老保险制度[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2-74.
[11]苑小丰和范辉.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6):15-20.
[12]朱信凯,骆晨.消费函数的理论逻辑与中国化: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2011,(1):140-153.
[13]S Lottje D.Modeling income distributions and Lorenz curves[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Inequality,2010,8(4):525-526.
①西方经济学中有关消费理论的研究已相当成熟,关于消费(函数)理论研究已经经历了绝对收入理论、相对收入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广义生命周期理论、持久收入理论以及预防性储蓄理论和流动性约束理论的变迁,有关介绍西方消费理论的文献可参考朱信凯和骆晨(2011)。中国学者(臧旭恒,1994;龙志和,2000;万广华等,2001)大多利用西方消费理论对中国居民消费行为进行解释,但仍然难以达成共识;也有学者(余永定和李军,2000)提出中国的居民消费理论,但其仍然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朱国林等(2002)基于中国居民的分段消费特征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但无法进行实证检验,当前研究中国居民消费还是以国外的消费理论为主。
①凯恩斯(1936)提出边际消费倾向假说时并没有对其进行证明,其后Blinder(1975)利用广义生命周期理论对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进行了理论证明,但其模型存在局限。
②这些原因都可以导致居民消费率下降,从这个角度看是互补的;但不同研究认为的主要原因却不同,呈现出相互排斥的特点。
③目前除了使用回归分析方法以外,尚未发现有更好地把基尼系数纳入分析框架的方法或模型,而回归分析的确存在局限性(李子奈,2008)。
④本文并不试图纳入所有可能影响居民消费率的因素,而是考虑已有研究表明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或者存在较大争论的因素,也包括一些未被发现的重要因素。
①实证分析中使用对数线性模型对消费函数进行估计,对应的消费函数即为幂函数。
①微观消费函数的估计模型较多,常见的有线性模型和对数线性模型;除了收入外,解释变量一般还包括储蓄、价格、利率、年龄结构以及其他制度变量。线性模型的缺点在于无法保证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且无法对边际消费倾向单调性进行判别,但允许非零的“自主性消费”存在(即收入为0时消费不为0);而对数线性模型则可以保证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及对其单调性进行判别,但不允许“自主性消费”存在。已有文献这两种模型都有使用,综合考虑本文使用对数线性模型。本文解释变量则仅使用单变量(收入),其他影响消费的因素变化综合体现在参数的变化中。由于影响微观消费函数(参数)的因素较多,已有文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本文不再重复。从结果看,方程拟合度较高。
①使用此统计口径是为了与前面消费函数估计时所采用的指标一致,虽然这种计算方法得出的居民收入比重和消费率与中国统计年鉴中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的住户可支配收入比重及居民消费比重或国民经济核算的居民消费率不一致(相差近10个百分点,统计口径不一样),但从变化趋势来看,1996-2010年居民收入比重和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幅度在两种统计口径下基本是一致的,如本文计算的1996-2010年居民消费率下降13.4个百分点,而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居民消费率则下降了12个百分点。实际上这两种方法在已有研究文献中都曾被使用。
②1996-2007年数据转引自陈建东(2010),2008-2010年数据转引自国家统计局(2012)。
①方福前(2009)认为居民收入比重下降是居民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并基本上否定了其他因素变化的影响,其依据就是居民收入比重下降幅度与居民消费率下降幅度接近,由本文结果可知,这种推论是不严密的。
②虽然城镇化也提高了居民收入,从而间接提高了居民消费,但这个影响机制体现在居民收入比重的影响中,这里城镇化率变化的影响直接来自城乡的消费函数差异。
①城乡差距扩大是否会导致居民总体收入差距扩大,还依赖于城乡居民的收入分布及城乡的人口比重。
引用本文
王宋涛. 中国居民消费率缘何下降?——基于宏观消费函数的多因素分解[J]. 财经研究, 2014, 40(6): 132–144.
导出参考文献,格式为:
上一篇: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及潜力测算
本期封面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