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金融思想的现代化转型
财经研究 2014 年 第 40 卷第 06 期, 页码:60 - 70
摘要
参考文献
摘要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以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为基础引进了大量外来先进思想,并通过对其学习、选择与变通来实现传统金融思想的现代化转型。这不仅为后来中国金融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人才和经验,也推动了本土新式金融事业和制度建设的发展。文章在考察了晚清金融思想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目标、原因、模式、过程和特点后认为,经济发展需求是晚清金融思想转型的内在动力和根本原因,西方金融思想的传播从外部提供了激励和参照,而开放的环境则是这一转型的前提条件,这也构成了晚清金融思想转型的模式。传统金融思想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若干经验教训即便在当代中国也具有启示意义。
[1]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曹南屏.清末科举改制后的科举考试与新学传播[J].学术月刊,2013,(7):146-157.
[3]程霖.中国近代银行制度建设思想研究(1859-1949)[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4]程霖.西方银行理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及影响[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4):50-57.
[5]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6]胡寄窗.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7]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8]蒋自强,张旭昆,袁亚春,等.经济思想通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9]林满红.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10]孙建华.近代中国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1840-1945[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11]谈敏.回溯历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前史[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12]谈敏.中国经济学图书目录1900-1949[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
[13]汤因比.历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
[14]汪敬虞.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5]王扬宗.江南制造局翻译书目新考[J].中国科技史料,1995,(2):3-18.
[16]燕红忠.中国的货币金融体系(1600-1949):基于经济运行与经济近代化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7]杨锦銮.近代中国保险思想启蒙述论[J].湖北社会科学,2006,(10):78-81.
[18]叶世昌.中国货币理论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19]叶坦.“中国经济学”寻根[J].中国社会科学,1998,(4):59-71.
[20]尹保云.对西欧现代化的“内源性”的反思[J].史学月刊,2006,(7):58-65.
[21]翟海涛,何英.西方保险思想之“东渐”与中国民族保险业之创生[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12):33-36.
[22]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和晚清的中西冲突[J].中国社会科学,1986,(3):37-51.
[23]张晓.近代汉译西学书目提要:明末至1919[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4]Martin W A P.The Chinese,their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letters[M].New York:Harper&Brothers,1881.
①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第35-60页;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0页;Tullock G:Paper Money—A Cycle in Cathay,Economic History Review,1957,9(3):393-407。
②胡寄窗:《政治经济学前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76-577;启良:《古代中西方抑商问题的比较研究》,《世界历史》,1988年第3期,第12-22页;唐任伍:《中外经济思想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3-174页;马涛:《大分流:18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道路的反思》,《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1-8页。
①参见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二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77-290页;陈炽:《续富国策》,载于赵树贵、曾丽雅编:《陈炽集》,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88-189页。
②整理自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和大成老旧刊数据库,1870年以前国内并无金融相关报刊文章。
③例如,1904年4月5日某佚名学者在《大陆》上发表的《银行纸币》一文,就以古典货币理论为基本框架分析了兑换券的作用、特点及其益处,并结合欧美的数据实例加以说明。
④详细讨论见戴金珊:《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发展思想》,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8-179页;张亚光:《中国近代金融学教育考探》,《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第72-78页。
①主要根据杜恂诚(1991)和孙建华(2008)的研究整理,不含官钱局和保险互助会。
②详见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第二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53页;容闳:《西学东渐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6-57页;盛宣怀:《愚斋存稿初刊》卷一,武进思补楼1939年刻本,第14-17页;郑观应:《盛世危言》,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60-270页;陈炽:《续富国策》,载于赵树贵、曾丽雅编:《陈炽集》,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62-268页。
①张之洞:《劝学篇·外篇》,菁华报馆本1898年版,(外篇)第1页。
②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19,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金陵刻本,第44-50页。
③如1876年唐延枢提议建立一家服务于国际航贸的中资银行,1886-1887年李鸿章在马建忠的极力鼓动下提出建立“华美银行”等。详细讨论参见程霖(1999,2005)。
①例如本时期的废除科举与官派留日,参见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29-36页;林子勋:《中国留学教育史》,(台北)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121页。
②容闳于1896年首次将外国银行法规(美国1857年《国家银行法》)译成中文并拟成《请创办银行章程》呼吁创设国家银行。见宜今室主人辑:《皇朝经济文新编·商政》卷四,宜今室1902年刻本,第25-28页。
③狄考文:《拟请京师创设总学堂议》,《万国公报》,1897年第5期,第7-13页。
④文化变迁理论中常见的个体反应除了同化、分化和整合外还有一种边缘化(marginalization),即将两种文化都抛弃的逃避主义态度(参见Berry J W:Acculturation:Living successfully in two cultur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05,29(6):697-712.)但这种态度在晚清不具普遍性。
①严复:《原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55页。
[2]曹南屏.清末科举改制后的科举考试与新学传播[J].学术月刊,2013,(7):146-157.
[3]程霖.中国近代银行制度建设思想研究(1859-1949)[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4]程霖.西方银行理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及影响[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4):50-57.
[5]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6]胡寄窗.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7]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8]蒋自强,张旭昆,袁亚春,等.经济思想通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9]林满红.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10]孙建华.近代中国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1840-1945[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11]谈敏.回溯历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前史[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12]谈敏.中国经济学图书目录1900-1949[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
[13]汤因比.历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
[14]汪敬虞.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5]王扬宗.江南制造局翻译书目新考[J].中国科技史料,1995,(2):3-18.
[16]燕红忠.中国的货币金融体系(1600-1949):基于经济运行与经济近代化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7]杨锦銮.近代中国保险思想启蒙述论[J].湖北社会科学,2006,(10):78-81.
[18]叶世昌.中国货币理论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19]叶坦.“中国经济学”寻根[J].中国社会科学,1998,(4):59-71.
[20]尹保云.对西欧现代化的“内源性”的反思[J].史学月刊,2006,(7):58-65.
[21]翟海涛,何英.西方保险思想之“东渐”与中国民族保险业之创生[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12):33-36.
[22]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和晚清的中西冲突[J].中国社会科学,1986,(3):37-51.
[23]张晓.近代汉译西学书目提要:明末至1919[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4]Martin W A P.The Chinese,their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letters[M].New York:Harper&Brothers,1881.
①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第35-60页;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0页;Tullock G:Paper Money—A Cycle in Cathay,Economic History Review,1957,9(3):393-407。
②胡寄窗:《政治经济学前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76-577;启良:《古代中西方抑商问题的比较研究》,《世界历史》,1988年第3期,第12-22页;唐任伍:《中外经济思想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3-174页;马涛:《大分流:18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道路的反思》,《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1-8页。
①参见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二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77-290页;陈炽:《续富国策》,载于赵树贵、曾丽雅编:《陈炽集》,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88-189页。
②整理自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和大成老旧刊数据库,1870年以前国内并无金融相关报刊文章。
③例如,1904年4月5日某佚名学者在《大陆》上发表的《银行纸币》一文,就以古典货币理论为基本框架分析了兑换券的作用、特点及其益处,并结合欧美的数据实例加以说明。
④详细讨论见戴金珊:《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发展思想》,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8-179页;张亚光:《中国近代金融学教育考探》,《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第72-78页。
①主要根据杜恂诚(1991)和孙建华(2008)的研究整理,不含官钱局和保险互助会。
②详见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第二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53页;容闳:《西学东渐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6-57页;盛宣怀:《愚斋存稿初刊》卷一,武进思补楼1939年刻本,第14-17页;郑观应:《盛世危言》,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60-270页;陈炽:《续富国策》,载于赵树贵、曾丽雅编:《陈炽集》,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62-268页。
①张之洞:《劝学篇·外篇》,菁华报馆本1898年版,(外篇)第1页。
②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19,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金陵刻本,第44-50页。
③如1876年唐延枢提议建立一家服务于国际航贸的中资银行,1886-1887年李鸿章在马建忠的极力鼓动下提出建立“华美银行”等。详细讨论参见程霖(1999,2005)。
①例如本时期的废除科举与官派留日,参见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29-36页;林子勋:《中国留学教育史》,(台北)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121页。
②容闳于1896年首次将外国银行法规(美国1857年《国家银行法》)译成中文并拟成《请创办银行章程》呼吁创设国家银行。见宜今室主人辑:《皇朝经济文新编·商政》卷四,宜今室1902年刻本,第25-28页。
③狄考文:《拟请京师创设总学堂议》,《万国公报》,1897年第5期,第7-13页。
④文化变迁理论中常见的个体反应除了同化、分化和整合外还有一种边缘化(marginalization),即将两种文化都抛弃的逃避主义态度(参见Berry J W:Acculturation:Living successfully in two cultur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05,29(6):697-712.)但这种态度在晚清不具普遍性。
①严复:《原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55页。
引用本文
程霖, 岳翔宇. 晚清金融思想的现代化转型[J]. 财经研究, 2014, 40(6): 60–70.
导出参考文献,格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