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区经济运行效率对比分析(1988-2009)——基于多层面时空耦合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和分解
财经研究 2010 年 第 36 卷第 09 期, 页码:16 - 26
摘要
参考文献
摘要
文章以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和大陆30个省区市为评价单元,应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对1988-2009年上述研究对象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解。文章通过对东中西部地区经济运行效率的对比,得出的结论是:中国Malmquist指数均值较高(1.033),但在1998-2006年经历了一个较低增长期(0.982),技术进步主导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东部地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均大于1.0,中部地区技术进步大于1.0,技术效率变化小于1.0,而西部地区两项指数均小于1.0,这与经济发展状况相悖。中西部地区一方面可通过技术引进和吸收缩短与东部地区的技术差距,另一方面可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有效带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关键词
①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本文以下未注明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
②因篇幅所限,本文在此不再赘述,该线性规划方程可参见王大鹏、朱迎春(2009),求解方法具体过程可参见Fare R.,等(1994)。
③求解Dτk(yτk,xkτ|VRS)的线性规划方程及过程可参见魏权龄的《数据包络分析》。
[1]蔡跃洲,郭梅军.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9,(9):52-65.
[2]林毅夫,刘培林.经济发展战略对劳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3,(4):18-32.
[3]刘生龙,胡鞍钢.基础设施的外部性在中国的检验:1998-2007[J].经济研究,2010,(3):4-15.
[4]胡鞍钢,刘生龙.交通运输、经济增长及溢出效应[J].中国工业经济,2009,(5):5-13.
[5]李谷成.人力资本与中国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DEA视角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9,(8):115-128.
[6]王大鹏,朱迎春.改善资本配置效率的Mal mquist指数分解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99-108.
[7]王晓鲁,樊纲,刘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1):4-16.
[8]易纲,樊纲,李岩.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2003,(8):13-20.
[9]颜鹏飞,王兵.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东亚经济增长——基于APEC视角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12):55-65.
[10]郑京海,胡鞍钢.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1979-2001年)[J].经济学(季刊),2005,(4):263-296.
[11]Fare R,Grosskopf S,Norris M,Zhang Z.Pro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and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1):66~83.
[12]Fare R,Grosskopf S,Lindgren B,Roos P.Productivity change in Swedish pharmacies1980-1989:Anon-parametric mal mquist approach[J].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1992,3:85-101.
[13]Farrell MJ.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J].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1957,9(120):253-281.
[14]W WCooper,S Kumbhakar,R MThrall,X Yu.DEAand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ofthe 1978 Chinese economic reforms[J].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1995,29:85-112.
[15]Yao Chen.A non-radial mal 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 with an illustrative applicationto Chinese major industr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3,83:27-35.
②因篇幅所限,本文在此不再赘述,该线性规划方程可参见王大鹏、朱迎春(2009),求解方法具体过程可参见Fare R.,等(1994)。
③求解Dτk(yτk,xkτ|VRS)的线性规划方程及过程可参见魏权龄的《数据包络分析》。
[1]蔡跃洲,郭梅军.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9,(9):52-65.
[2]林毅夫,刘培林.经济发展战略对劳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3,(4):18-32.
[3]刘生龙,胡鞍钢.基础设施的外部性在中国的检验:1998-2007[J].经济研究,2010,(3):4-15.
[4]胡鞍钢,刘生龙.交通运输、经济增长及溢出效应[J].中国工业经济,2009,(5):5-13.
[5]李谷成.人力资本与中国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DEA视角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9,(8):115-128.
[6]王大鹏,朱迎春.改善资本配置效率的Mal mquist指数分解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99-108.
[7]王晓鲁,樊纲,刘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1):4-16.
[8]易纲,樊纲,李岩.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2003,(8):13-20.
[9]颜鹏飞,王兵.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东亚经济增长——基于APEC视角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12):55-65.
[10]郑京海,胡鞍钢.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1979-2001年)[J].经济学(季刊),2005,(4):263-296.
[11]Fare R,Grosskopf S,Norris M,Zhang Z.Pro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and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1):66~83.
[12]Fare R,Grosskopf S,Lindgren B,Roos P.Productivity change in Swedish pharmacies1980-1989:Anon-parametric mal mquist approach[J].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1992,3:85-101.
[13]Farrell MJ.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J].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1957,9(120):253-281.
[14]W WCooper,S Kumbhakar,R MThrall,X Yu.DEAand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ofthe 1978 Chinese economic reforms[J].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1995,29:85-112.
[15]Yao Chen.A non-radial mal 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 with an illustrative applicationto Chinese major industr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3,83:27-35.
引用本文
王大鹏, 朱迎春. 中国三大区经济运行效率对比分析(1988-2009)——基于多层面时空耦合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和分解[J]. 财经研究, 2010, 36(9): 16–26.
导出参考文献,格式为:
下一篇:企业生命周期、债权治理和资产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