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各区域低碳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以及政府力量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对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在马克思价值理论框架下构建了一个区域低碳竞争力模型,以此探讨导致中国区域低碳竞争力差异的影响机制,并利用2000-2012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其进行检验,重点考察了两种不同的政府环境治理模式影响区域低碳竞争力的绩效差异。研究表明:(1)区域低碳竞争力可分解为传统要素禀赋效应、政府治理效应、技术进步效应和产业内部结构效应,其中,政府治理和技术进步对区域低碳竞争力具有正向影响,产业内部结构对区域低碳竞争力具有负向影响,而传统要素禀赋效应的影响方向并不确定,这取决于资本投入规模、人力资本及资本有机构成之间形成的动态互动关系。(2)由于政府的环保投资支持政策具有时滞性和累积性,因此基于行政监管的政府环境治理模式在控制生产性排放污染和提高区域低碳竞争力方面的绩效要略优于基于政府环保投资支持的环境治理模式。(3)政府环境治理在影响区域低碳竞争力方面的总体绩效要弱于传统要素和产业内部结构的影响。因此,"既加大投资治污力度,又加强环境管制"的双管齐下治理模式应该是各地方政府提高环境治理绩效、引导绿色发展的重要选择。
中国区域低碳竞争力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理论与实证
摘要
参考文献
1 陈诗一. 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 2009, (4):41-55.
2 傅京燕, 李丽莎. 环境规制、要素禀赋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J].管理世界, 2010, (10):87-98.
3 侯佳儒. 论我国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J].行政法学研究, 2013, (2):29-34.
4 李斌, 赵新华. 经济结构、技术进步与环境污染——基于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分析[J].财经研究, 2011, (4):112-122.
5 陆旸, 郭路. 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和环境支出的S型曲线:一个新古典增长框架下的理论解释[J].世界经济, 2008, (12):82-92.
6 易纲, 樊纲, 李岩.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 2003, (8):13-20.
7 Antweiler W, Copeland B R, Taylor M S. Is free trade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 91(4):877-908.
8 Duro J A, Padilla E. International inequalities in per capita CO emissions:A decomposition methodology by Kaya factors[J]. Energy Economics, 2006, 28(2):170-187.
2
9 Conrad K. Taxes and subsidies for pollution-intensive industries as trade policy[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1993, 25(2):121-135.
10 Greenstone M. The impacts of environment regulation on industrial activity:Evidence from the 1970 and 1977 clean act amendments and the census of manufacture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2, 110(6):1175-1219.
11 Grubb M, Chapuis T, Ha-Dung M. The economics of changing course:Implications of adaptability and inertia for optional climate policy[J]. Energy Policy, 1995, 23(4-5):417-431.
12 Matsuo N. Key elements related to the emissions trading for the Kyoto Protocol[J]. Energy Policy, 1998, 26(3):263-273.
引用本文
李真, 张梦. 中国区域低碳竞争力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理论与实证[J]. 财经研究, 2016, 42(6): 133–144.
导出参考文献,格式为:
上一篇:供应商关系的公司价值鉴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