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边道德风险条件下科技人员的激励薪酬契约
财经研究 2008 年 第 34 卷第 09 期, 页码:18 - 28
摘要
参考文献
摘要
文章利用现代契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对双边道德风险条件下科技人员的线性激励薪酬契约设计的内在规律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线性激励薪酬契约都有广泛存在的合理性。同时,文章根据研究结论并结合中国实际,给出了相应的规范性建议。
①对科技人员主管者做出制订激励契约时的要么接受要么放弃的假设,主要目的是为了排除主管者和科技人员双方讨价还价的可能。当然放松这一假设,从讨价还价的角度对科技人员的激励契约进行详细的分析,将构成后续的研究。
②对科技产出的收益函数R(x)做出凸性假设是符合一般社会现象和经济学边际收益递减的基本经济学规律的。当然,对不同的科技主管者和国家来说,R(x)的凹性假设也是存在的,但本文为了分析方便,对此不作考虑。
③命题1和命题2的详细数学证明过程,由于篇幅限制,在此从略,需要的读者可向作者索取。
④这种转换所用一阶方法,从基本理论上说,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才可以使用,我们假定相关参数满足相应的条件。关于这种一阶方法的详细理论说明,可参阅马可-斯达德勒等(2004,45-46)、张维迎(1996,430-431)、赵文华和席酉民(1999)以及Laffont和Marrti maort(2002,152-156)的相关说明,而有关这一理论的原始文献可参阅Rogerson(1985)和Mirrlees(1999)等。
[1]张淑敏,王询.组织内人工设计的激励契约不完备性与履约障碍[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8-33.
[2]张斌.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组织员工管理[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006,(9):68-69.
[3]陈丹红.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的宏观构建与微观实施[J].企业经济,2006,(10):34-36.
[4]刘向红,葛中锋.知识型员工的柔性激励模式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3):81-83.
[5]李琨,赵宗辽,张高科.高校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分析[J].科研管理,2004,(6):42-44.
[6]李和风.浅谈科研事业单位薪酬设计的新思路[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4):289-292.
[7]黄敬前.科技人员行为偏好的解释框架[J].科学学研究(增刊),2006,(8):229-234.
[8]朱忠福,吴玉宇.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委托代理合约与报酬契约[J].求索,2006,(9):89-90,145.
[9]哈尔.瓦里安.微观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10]马可-斯达德勒.内因思,大卫.佩雷斯-卡斯特里罗.信息经济学引论:激励与约束[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1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2]赵文华,席酉民.委托代理问题中的两种数学方法[J].管理工程学报,1999,(2):57-62.
[13]ReidJr J D.Sharecropping as an understandable market response:The post-BellumSouth[J].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73,(3):106-130.
[14]Eswaran M,Kotwal A.Atheory of contractual structure in agriculture[J].AmericanEconomic Review,1985,75:352-367.
[15]Laffont J J,Marrti maort D.激励理论:委托-代理模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6]Rogerson W.Repeated moral hazard[J].Econometrica,1985,58:597-619.
[17]Mirrlees J A.The theory of moral hazard and unobservable behaviour:Part I[J].Re-viewof Economic Studies,1999,(1):19-21.
②对科技产出的收益函数R(x)做出凸性假设是符合一般社会现象和经济学边际收益递减的基本经济学规律的。当然,对不同的科技主管者和国家来说,R(x)的凹性假设也是存在的,但本文为了分析方便,对此不作考虑。
③命题1和命题2的详细数学证明过程,由于篇幅限制,在此从略,需要的读者可向作者索取。
④这种转换所用一阶方法,从基本理论上说,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才可以使用,我们假定相关参数满足相应的条件。关于这种一阶方法的详细理论说明,可参阅马可-斯达德勒等(2004,45-46)、张维迎(1996,430-431)、赵文华和席酉民(1999)以及Laffont和Marrti maort(2002,152-156)的相关说明,而有关这一理论的原始文献可参阅Rogerson(1985)和Mirrlees(1999)等。
[1]张淑敏,王询.组织内人工设计的激励契约不完备性与履约障碍[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8-33.
[2]张斌.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组织员工管理[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006,(9):68-69.
[3]陈丹红.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的宏观构建与微观实施[J].企业经济,2006,(10):34-36.
[4]刘向红,葛中锋.知识型员工的柔性激励模式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3):81-83.
[5]李琨,赵宗辽,张高科.高校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分析[J].科研管理,2004,(6):42-44.
[6]李和风.浅谈科研事业单位薪酬设计的新思路[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4):289-292.
[7]黄敬前.科技人员行为偏好的解释框架[J].科学学研究(增刊),2006,(8):229-234.
[8]朱忠福,吴玉宇.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委托代理合约与报酬契约[J].求索,2006,(9):89-90,145.
[9]哈尔.瓦里安.微观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10]马可-斯达德勒.内因思,大卫.佩雷斯-卡斯特里罗.信息经济学引论:激励与约束[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1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2]赵文华,席酉民.委托代理问题中的两种数学方法[J].管理工程学报,1999,(2):57-62.
[13]ReidJr J D.Sharecropping as an understandable market response:The post-BellumSouth[J].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73,(3):106-130.
[14]Eswaran M,Kotwal A.Atheory of contractual structure in agriculture[J].AmericanEconomic Review,1985,75:352-367.
[15]Laffont J J,Marrti maort D.激励理论:委托-代理模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6]Rogerson W.Repeated moral hazard[J].Econometrica,1985,58:597-619.
[17]Mirrlees J A.The theory of moral hazard and unobservable behaviour:Part I[J].Re-viewof Economic Studies,1999,(1):19-21.
引用本文
李廉水, 岳贤平, 崔维军. 双边道德风险条件下科技人员的激励薪酬契约[J]. 财经研究, 2008, 34(9): 18–28.
导出参考文献,格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