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涨价归公”思想到土地增值税制度——兼论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思想与经济制度的关系
财经研究 2010 年 第 36 卷第 01 期, 页码:35 - 44
摘要
参考文献
摘要
如何使土地的利用和分配从基于农耕的需要转变为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需要,是中国近代社会能否实现顺利转型的重要基础性条件之一。从孙中山的"涨价归公"思想到土地增值税制度的施行展示了一个完整的经济思想形成及其制度化的过程,具有典型的转型时期的特质。文章试图透过这一微观视角,考察中国近代转型时期经济思想对经济制度构建的动态影响,进而讨论传统经济思想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作用以及近代经济思想转型与经济制度转型二者之间的关系。
①孙中山研究会编:《孙中山文集》,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341页。
②在平均地权纲领提出前,孙中山在日本与章太炎、梁启超等经常讨论土地问题,“恒以我国古今之社会问题及土地问题为资料,如三代之井田,王莽之王田与禁奴,王安石之青苗,洪秀全之公仓,均在讨论之列”。冯自由:《同盟会四大纲领及三民主义溯源》,《革命逸史》第3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06页。
③胡显中:《对孙中山早期土地思想的再认识——〈孙中山集外集〉披露一则史料读后》,《学术月刊》,1991年6期,第81页。
④正如胡寄窗先生所言,若是孙中山没有传统农业思想渊源,“则他在伦敦所阅读的许多经济书籍中独接受亨利.乔治之说和同盟会宣言把‘平均地权’突出地揭示出来,将是不可理解的”(胡寄窗:《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21页)。
⑤《诸子集成》第三卷,《列子.杨朱篇》,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85页。
⑥赵靖、易梦虹:《社会主义之派别与方法》,《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集》下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9页。
⑦⑨赵靖、易梦虹:《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集》下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81页、第78页。
⑧近代地价税问题研究多使用土地增价税、土地增加税、地价税、土地原价税等名词。地价税包括土地增价税和土地原价税,而土地增加税同于土地增价税。至1930年《土地法》公布后,土地增值税逐渐替代了土地增价税概念开始被统一使用,地价税开始专门代指土地原价税。本文按照地价税包括土地原价税和土地增值税概念体系表述。
10○王晋伯:《地价税要论》,文信书局1933年版,第59-60页。
11○胡寄窗:《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31页。
12○王先强:《中国地价税问题》,神州国光社1931年版,第231-232页。
13○王学庄认为这是民国学者的一个误区,“孙中山在阐述地价税时所说的‘重税’和‘累进法’,只不过是从不同角度强调这么一个现象,即在同一税率下,地价底数愈大,需要缴纳的税额也就愈大。孙中山在宣传地价税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时,用这类词语来扩大其宣传效用,原不必多加评论。但某些论者将之提高为赋税学意义上的‘原则’,那就不能不任人循名责实了”(王学庄:《“重税”“累进税”辨——关于孙中山地价税研究中的一个问题》,《广东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第39-40页)。
14○土地委员会编:《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1937年发行,第73页。
15○中国地政学会:《中国地政学会拟请修改土地法意见》,《地政月刊》,1935年第3卷第1期,第10-11页。
16○永嘉县的土地增值税征收方法与后来的相关法规规定有很大出入(见吴祖尧:《征收土地增值税的实际问题》,《地政通讯》,1944年第11期,第1页)。世界上最早的土地增值税实践是在我国胶州湾进行的。当德国强租胶州湾后,公布了《胶州湾土地营利条令》和《胶州湾德意志保护地域土地取得条例》等法规,征收土地增值税。因此永嘉县只是在我国政府管理下的最早土地增值税尝试,而不是我国领土范围内的最早尝试。
17○《上海市征收暂行地价税章则汇编》,“中美百万册电子图书项目”,1933年8月,第3页。
18○《上海财政税务志》编篡委员会编:《上海财政税务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483-485页。
[1]王先强.中国地价税问题[M].上海:神州国光社,1931.
[2]王晋伯.地价税要论[M].重庆:文信书局,1933.
[3]土地委员会编.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M].土地委员会发行,1937.
[4]赵靖、易梦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集(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胡寄窗.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6]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7]蔡鸿源.民国法规集成[M].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
[8]曹正汉.观念如何塑造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中国地政学会.中国地政学会拟请修改土地法意见[J].地政月刊,1935,(1):9-39.
[10]胡显中.对孙中山早期土地思想的再认识——《孙中山集外集》披露一则史料读后[J].学术月刊,1991,(6):80-81.
[11]王学庄.“重税”“累进税”辨——关于孙中山地价税研究中的一个问题[J].广东社会科学,1991,(3):39-40.
②在平均地权纲领提出前,孙中山在日本与章太炎、梁启超等经常讨论土地问题,“恒以我国古今之社会问题及土地问题为资料,如三代之井田,王莽之王田与禁奴,王安石之青苗,洪秀全之公仓,均在讨论之列”。冯自由:《同盟会四大纲领及三民主义溯源》,《革命逸史》第3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06页。
③胡显中:《对孙中山早期土地思想的再认识——〈孙中山集外集〉披露一则史料读后》,《学术月刊》,1991年6期,第81页。
④正如胡寄窗先生所言,若是孙中山没有传统农业思想渊源,“则他在伦敦所阅读的许多经济书籍中独接受亨利.乔治之说和同盟会宣言把‘平均地权’突出地揭示出来,将是不可理解的”(胡寄窗:《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21页)。
⑤《诸子集成》第三卷,《列子.杨朱篇》,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85页。
⑥赵靖、易梦虹:《社会主义之派别与方法》,《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集》下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9页。
⑦⑨赵靖、易梦虹:《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集》下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81页、第78页。
⑧近代地价税问题研究多使用土地增价税、土地增加税、地价税、土地原价税等名词。地价税包括土地增价税和土地原价税,而土地增加税同于土地增价税。至1930年《土地法》公布后,土地增值税逐渐替代了土地增价税概念开始被统一使用,地价税开始专门代指土地原价税。本文按照地价税包括土地原价税和土地增值税概念体系表述。
10○王晋伯:《地价税要论》,文信书局1933年版,第59-60页。
11○胡寄窗:《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31页。
12○王先强:《中国地价税问题》,神州国光社1931年版,第231-232页。
13○王学庄认为这是民国学者的一个误区,“孙中山在阐述地价税时所说的‘重税’和‘累进法’,只不过是从不同角度强调这么一个现象,即在同一税率下,地价底数愈大,需要缴纳的税额也就愈大。孙中山在宣传地价税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时,用这类词语来扩大其宣传效用,原不必多加评论。但某些论者将之提高为赋税学意义上的‘原则’,那就不能不任人循名责实了”(王学庄:《“重税”“累进税”辨——关于孙中山地价税研究中的一个问题》,《广东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第39-40页)。
14○土地委员会编:《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1937年发行,第73页。
15○中国地政学会:《中国地政学会拟请修改土地法意见》,《地政月刊》,1935年第3卷第1期,第10-11页。
16○永嘉县的土地增值税征收方法与后来的相关法规规定有很大出入(见吴祖尧:《征收土地增值税的实际问题》,《地政通讯》,1944年第11期,第1页)。世界上最早的土地增值税实践是在我国胶州湾进行的。当德国强租胶州湾后,公布了《胶州湾土地营利条令》和《胶州湾德意志保护地域土地取得条例》等法规,征收土地增值税。因此永嘉县只是在我国政府管理下的最早土地增值税尝试,而不是我国领土范围内的最早尝试。
17○《上海市征收暂行地价税章则汇编》,“中美百万册电子图书项目”,1933年8月,第3页。
18○《上海财政税务志》编篡委员会编:《上海财政税务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483-485页。
[1]王先强.中国地价税问题[M].上海:神州国光社,1931.
[2]王晋伯.地价税要论[M].重庆:文信书局,1933.
[3]土地委员会编.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M].土地委员会发行,1937.
[4]赵靖、易梦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集(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胡寄窗.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6]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7]蔡鸿源.民国法规集成[M].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
[8]曹正汉.观念如何塑造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中国地政学会.中国地政学会拟请修改土地法意见[J].地政月刊,1935,(1):9-39.
[10]胡显中.对孙中山早期土地思想的再认识——《孙中山集外集》披露一则史料读后[J].学术月刊,1991,(6):80-81.
[11]王学庄.“重税”“累进税”辨——关于孙中山地价税研究中的一个问题[J].广东社会科学,1991,(3):39-40.
引用本文
王昉, 熊金武. 从“涨价归公”思想到土地增值税制度——兼论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思想与经济制度的关系[J]. 财经研究, 2010, 36(1): 35–44.
导出参考文献,格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