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理性经济行为的逻辑新起点——试论中国传统伦理下的中庸理性经济人
财经研究 2011 年 第 37 卷第 05 期, 页码:59 - 68
摘要
参考文献
摘要
在主流经济学的视野中,追求效用最大化是社会个体理性行为的基本准则。文章认为主流经济学理性假设的根本问题在于没有揭示特定人类社会的独特复杂特征。主流经济学家忽略了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于西方文明之外的"实然"——中庸理性。文章尝试在以中庸理性为假设的理性经济人模型基础上,探讨中国传统伦理下中庸理性经济人的演化及其存在的可能空间。
①Habermas,Jürgen: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Beacon Press,1984:15.
②Blackburn,Si mon: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319.
[1]顾红亮.儒家生活世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67-171.
[2]何大安.交易过程中的行为最大化——对行为理性特征一种新的理论解说[J].中国社会科学,2009,(5):116-127.
[3]何轩.互动公平真的就能治疗“沉默”病吗?——以中庸思维作为调节变量的本土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9,(4):128-134.
[4]李培林.理性选择理论面临的挑战及其出路[J].社会学研究,2001,(6):43-55.
[5]罗卫东.经济学与道德——对经济学某些倾向的反思[J].浙江学刊,2001,(5):39-43.
[6]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第4章、第8章.
[7]黄慧英.儒家伦理:体与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163.
[8]黄少安.经济学研究重心的转移与“合作”经济学构想——对创建“中国经济学”的思考[J].经济研究,2000,(5):60-67.
[9]霍奇逊.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社会学科的历史特性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75,279.
[10]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11]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113-125.
[12]汪丁丁.道德基础与经济学的现代化[J].战略与管理,1996,(6):37-43.
[13]汪丁丁.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基础[J].社会学研究,1998,(2):1-11.
[14]汪丁丁,叶航.理性的危机——关于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对话[J].天津社会科学,2004,(1):64-70.
[15]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卷2)[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57-58.
[16]许崇正.重温亚当.斯密:对中国经济学未来发展的思考[J].学术月刊,2005,(8):19-26.
[17]杨中芳.中庸实践思维研究——迈向构建一套本土心理学知识体系[A].王登峰,侯玉波.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论丛(一)[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8.
[18]叶航,汪丁丁,罗卫东.作为内生偏好的利他行为及其经济学意义[J].经济研究,2005,(8):84-94.
[19]弗朗索瓦.于连.圣人无意——或哲学的他者[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9.
[20]俞品根.西方经济学研究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J].经济研究,1998,(11):74-80.
[21]张德胜,金耀基.儒商研究:儒家伦理与现实社会探微[J].社会学研究,1999,(3):37-47.
[22]张德胜,金耀基,陈海文,等.论中庸理性: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沟通理性之外[J].社会学研究,2001,(2):33-48.
[23]张德胜.儒家思想与工具理性:中庸之道的社会学分析[A].陈来,甘阳.孔子与当代中国[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69-70.
[24]郑臣.内圣外王之道:实践哲学视域内的二程[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165.
[25]郑也夫.新古典经济学“理性”概念之批判[J].社会学研究,2000,(4):7-15.
②Blackburn,Si mon: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319.
[1]顾红亮.儒家生活世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67-171.
[2]何大安.交易过程中的行为最大化——对行为理性特征一种新的理论解说[J].中国社会科学,2009,(5):116-127.
[3]何轩.互动公平真的就能治疗“沉默”病吗?——以中庸思维作为调节变量的本土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9,(4):128-134.
[4]李培林.理性选择理论面临的挑战及其出路[J].社会学研究,2001,(6):43-55.
[5]罗卫东.经济学与道德——对经济学某些倾向的反思[J].浙江学刊,2001,(5):39-43.
[6]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第4章、第8章.
[7]黄慧英.儒家伦理:体与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163.
[8]黄少安.经济学研究重心的转移与“合作”经济学构想——对创建“中国经济学”的思考[J].经济研究,2000,(5):60-67.
[9]霍奇逊.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社会学科的历史特性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75,279.
[10]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11]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113-125.
[12]汪丁丁.道德基础与经济学的现代化[J].战略与管理,1996,(6):37-43.
[13]汪丁丁.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基础[J].社会学研究,1998,(2):1-11.
[14]汪丁丁,叶航.理性的危机——关于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对话[J].天津社会科学,2004,(1):64-70.
[15]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卷2)[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57-58.
[16]许崇正.重温亚当.斯密:对中国经济学未来发展的思考[J].学术月刊,2005,(8):19-26.
[17]杨中芳.中庸实践思维研究——迈向构建一套本土心理学知识体系[A].王登峰,侯玉波.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论丛(一)[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8.
[18]叶航,汪丁丁,罗卫东.作为内生偏好的利他行为及其经济学意义[J].经济研究,2005,(8):84-94.
[19]弗朗索瓦.于连.圣人无意——或哲学的他者[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9.
[20]俞品根.西方经济学研究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J].经济研究,1998,(11):74-80.
[21]张德胜,金耀基.儒商研究:儒家伦理与现实社会探微[J].社会学研究,1999,(3):37-47.
[22]张德胜,金耀基,陈海文,等.论中庸理性: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沟通理性之外[J].社会学研究,2001,(2):33-48.
[23]张德胜.儒家思想与工具理性:中庸之道的社会学分析[A].陈来,甘阳.孔子与当代中国[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69-70.
[24]郑臣.内圣外王之道:实践哲学视域内的二程[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165.
[25]郑也夫.新古典经济学“理性”概念之批判[J].社会学研究,2000,(4):7-15.
引用本文
何轩. 寻找理性经济行为的逻辑新起点——试论中国传统伦理下的中庸理性经济人[J]. 财经研究, 2011, 37(5): 59–68.
导出参考文献,格式为:
上一篇:马克思地租理论的拓展及现代价值
下一篇:中小企业商业信用融资区域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