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经济条件下中国劳动收入占比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财经研究 2014 年 第 40 卷第 02 期, 页码:41 - 53
摘要
参考文献
摘要
文章基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现实,运用"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系统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劳动收入占比的"U形"演变趋势,特别是这一过程中影响劳动收入占比变动的各种因素。文章在此基础上利用1997—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二元经济结构变动确实对劳动收入占比变动产生显著影响的结论,使其处于"U形"曲线的左边下降段。技术进步、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对外贸易以及FDI对劳动收入占比的提高有抑制作用,而劳均资本存量和财政支出则存在显著的正面效应。最后文章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1]白重恩,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J].经济研究,2009,(3):27-41.
[2]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3]陈宗胜,高玉伟.关于公有经济收入差别倒U理论的讨论与验证(上)[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2):18-28.
[4]陈宗胜,高玉伟.关于公有经济收入差别倒U理论的讨论与验证(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3):181-193.
[5]范从来,张中锦.提升总体劳动收入份额过程中的结构优化问题研究——基于产业与部门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2,(1):5-15.
[6]龚刚,杨光.从功能性收入看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J].中国社会科学,2010,(2):54-68.
[7]龚刚,杨光.论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的演变[J].管理世界,2010,(5):45-55.
[8]黄先海,徐圣.中国劳动收入比重下降成因分析——基于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视角[J].经济研究,2009,(7):34-44.
[9]姜磊,张媛.对外贸易对劳动分配比例的影响——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10):26-33.
[10]姜磊,郭玉清.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为什么趋于下降?——基于二元经济模型的观察与解释[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1):211-217.
[11]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J].经济研究,2009,(1):70-82.
[12]李稻葵,何梦杰,刘霖林.我国现阶段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下降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2):13-19.
[13]李坤望,冯冰.对外贸易与劳动收入占比:基于省际工业面板数据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1):26-37.
[14]罗长远,张军.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9,(4):65-79.
[15]唐东波,王洁华.贸易扩张、危机与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1,(9):14-26.
[16]汪同三.改革收入分配体系解决投资消费失调[J].金融纵横,2007,(22):23.
[17]翁杰.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6):14-26.
[18]肖文,周明海.贸易模式转变与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基于中国工业分行业的实证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154-163.
[19]杨俊,邵汉华.资本深化、技术进步与全球化下的劳动报酬份额[J].上海经济研究,2009,(9):10-17.
[20]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21]Acemoglu D.Patterns of skill premia[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3,70(2):199-230.
[22]Atkinson A B.Macroeconomic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A].Arestis P,Palma G,Sawyer M.Markets,unemployment,and economic policy[C].UK:Routledge,1997.
[23]Bentolila S,Saint-Paul G.Explaining movements in the labor share[J].The BE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003,3(1):1-33.
[24]Bughin J,Vannini S.Strategic direct investment under unionized oligopol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995,13(1):127-145.
[25]Choi M.Threat effect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labor union wage premium[R].PERI Working Paper,2001.
[26]Daudey E,Garcia-Penalosa C.The personal and the factor distributions of income in a cross-section of countrie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7,43(5):812-829.
[27]Decreuse B,Maarek P.FDI and the labor sha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theory and some evidence[R].Proceedings of the German Development Economics Conference,2008.
[28]Guscina A.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on labor’s share in national income[R].IMF Working Paper No.06/294,2006.
[29]Harrison A E.Has globalization eroded labor’s share?Some cross-country evidence[R].MPRA Working Paper No.39649,2002.
[30]Kaldor N.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M].UK:Macmillan,1961.
[31]Krmer H.The alleged stability of the labour share of income in macroeconomic theories of income distribution[R].IMK Working Paper,2010.
[32]Kuijs L.How will China’s saving-investment balance evolve?[R].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3958,2006.
[33]Naylor R,Santoni M.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wage bargaining[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Economic Development,2003,12(1):1-18.
[34]Schneider D.Bargaining,openness,and the labor share[R].SFB 649Discussion Paper,2011.
[35]Tytell I,Jaumotte F.How has the globalization of labor affected the labor income share in advanced countries?[R].IMF Working Paper No.07/298,2007.
[36]Zuleta H.Factor saving innovations and factor income shares[J].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2008,11(4):836-851.
①劳动者所得收入在全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即英文中“Labor share”,在国内有的学者称之为劳动收入份额(白重恩和钱震杰,2009;李稻葵等,2009;周明海,2011),有的称之为劳动收入比(黄先海和徐圣,2009;黄乾和魏下海,2010;徐圣,2011),还有的称其为劳动收入占比(罗长远,2008;王永进和盛丹,2010)。尽管名称有所差异,但都是指同一个研究对象。为了简便,本文统称为劳动收入占比。
②作者根据各年《中国统计年鉴》测算得到,可参见《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民经济核算”篇章的“收入法构成项目”。
③李稻葵等(2009)在世界范围内随机选择了24个国家进行了测算,得出劳动收入占比的平均值为55%。
④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生产要素的贡献或报酬取决于它们的边际生产力,从而也决定了要素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
⑤卡尔多(1961)认为,从长期来看,稳态经济增长呈现以下几个典型特征:即人均产出增长率、资本产出比、资本的实际回报率以及国民收入在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分配比例等都大致稳定不变。
⑥国外学者主要从资本产出比、技术进步和全球化等角度进行了理论阐述,可参见下文介绍。
⑦为节省篇幅,请参见白重恩和钱震杰(2009)、罗长远和张军(2009)、范从来和张中锦(2012)。
⑧请参见黄先海和徐圣(2009)、肖文和周明海(2010)、李坤望和马冰(2012)。
⑨请参见姜磊和张媛(2008)、唐东波和王杰华(2011)。
理论分析易于说明,劳动节约型类似于资本增强型,而资本节约型类似于劳动增强型。这是理论概念表述上的侧重点不同而出现的差异。
可参见陈宗胜等《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的导言与第一篇中关于中国二元经济的特征描述。
本节所讨论的二元经济理论内容可参见拉尼斯、费景汉所著《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这里所说的制度是指最广义的制度,其中除了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等正式制度外,主要指的是非正式制度如社会习惯、宗教观念、文化意识等形成的制度性规定。生计工资正是由这个意义上的非正式制度或非市场力量来维持的,或可称为习俗工资。值得特别说明的是,拉尼斯、费景汉在后来的研究中专门解释说,从一个较长时期考察,习俗工资也是阶段性提高的。这对我们后文选择数据变量有重要指导意义。参见我们在图上的标示。参见陈宗胜(1991)。
争议的焦点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否扣除生产税净额。此处我们没有扣除生产税净额,但在后文进行稳健性分析时从GDP中剔除了生产税净额,这样做可增加研究结论的稳健性。第二,个体经营者收入即自我雇佣收入中劳动收入与资本收益的区分。大部分已有研究(白重恩和钱震杰,2009;罗长远和张军,2009;白重恩和钱震杰,2010)都未做区分,而是把个体经营者收入统一归为资本收入。本文为简化叙述也依此处理。但也有部分学者按照特定的方法将个体经营者收入划分为资本收入和劳动收入(如肖文和周明海,2010;吕光明,2011)。
二元对比系数是陈宗胜在其博士论文中创设的一个指标,因为此指标较其他指标更为明确,故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使用。可参见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204页。
上海财经大学的张学良博士按照张军等(2004)的方法把数据更新到了2005年,本文遵循他们的方法将数据补充到了2011年,http://www.cces.fudan.edu.cn/ArticleDetail.aspx?ID=1174。
即全员劳动生产率,其影响因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可以说,全员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不过,这里采用这一指标来表征技术进步也并非最优的选择,但有一定的合理性。
有学者在论述制度工资上升时隐含着同样的意思,具体可参见杨瑞龙:《工资形成机制变革下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页。
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是指农村住户全部收入中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筹划和管理而获得的收入,基本部分包括农业经营收入即农村住户从事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获得的收入,也即狭义上的务农收入,还包括非农业经营收入即农户从事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获得的收入。具体可参见《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中的指标解释。
在可耕作土地面积和农业生产技术条件未发生大的变化的情况下,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农村总人口规模的制约。农村人口规模越大,剩余劳动力数量越多,反之则反是。
囿于篇幅,笔者只给出了劳动收入占比与二元对比系数的散点图,而未给出其他解释变量与劳动收入占比的散点图。
[2]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3]陈宗胜,高玉伟.关于公有经济收入差别倒U理论的讨论与验证(上)[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2):18-28.
[4]陈宗胜,高玉伟.关于公有经济收入差别倒U理论的讨论与验证(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3):181-193.
[5]范从来,张中锦.提升总体劳动收入份额过程中的结构优化问题研究——基于产业与部门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2,(1):5-15.
[6]龚刚,杨光.从功能性收入看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J].中国社会科学,2010,(2):54-68.
[7]龚刚,杨光.论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的演变[J].管理世界,2010,(5):45-55.
[8]黄先海,徐圣.中国劳动收入比重下降成因分析——基于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视角[J].经济研究,2009,(7):34-44.
[9]姜磊,张媛.对外贸易对劳动分配比例的影响——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10):26-33.
[10]姜磊,郭玉清.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为什么趋于下降?——基于二元经济模型的观察与解释[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1):211-217.
[11]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J].经济研究,2009,(1):70-82.
[12]李稻葵,何梦杰,刘霖林.我国现阶段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下降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2):13-19.
[13]李坤望,冯冰.对外贸易与劳动收入占比:基于省际工业面板数据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1):26-37.
[14]罗长远,张军.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9,(4):65-79.
[15]唐东波,王洁华.贸易扩张、危机与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1,(9):14-26.
[16]汪同三.改革收入分配体系解决投资消费失调[J].金融纵横,2007,(22):23.
[17]翁杰.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6):14-26.
[18]肖文,周明海.贸易模式转变与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基于中国工业分行业的实证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154-163.
[19]杨俊,邵汉华.资本深化、技术进步与全球化下的劳动报酬份额[J].上海经济研究,2009,(9):10-17.
[20]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21]Acemoglu D.Patterns of skill premia[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3,70(2):199-230.
[22]Atkinson A B.Macroeconomic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A].Arestis P,Palma G,Sawyer M.Markets,unemployment,and economic policy[C].UK:Routledge,1997.
[23]Bentolila S,Saint-Paul G.Explaining movements in the labor share[J].The BE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003,3(1):1-33.
[24]Bughin J,Vannini S.Strategic direct investment under unionized oligopol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995,13(1):127-145.
[25]Choi M.Threat effect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labor union wage premium[R].PERI Working Paper,2001.
[26]Daudey E,Garcia-Penalosa C.The personal and the factor distributions of income in a cross-section of countrie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7,43(5):812-829.
[27]Decreuse B,Maarek P.FDI and the labor sha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theory and some evidence[R].Proceedings of the German Development Economics Conference,2008.
[28]Guscina A.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on labor’s share in national income[R].IMF Working Paper No.06/294,2006.
[29]Harrison A E.Has globalization eroded labor’s share?Some cross-country evidence[R].MPRA Working Paper No.39649,2002.
[30]Kaldor N.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M].UK:Macmillan,1961.
[31]Krmer H.The alleged stability of the labour share of income in macroeconomic theories of income distribution[R].IMK Working Paper,2010.
[32]Kuijs L.How will China’s saving-investment balance evolve?[R].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3958,2006.
[33]Naylor R,Santoni M.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wage bargaining[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Economic Development,2003,12(1):1-18.
[34]Schneider D.Bargaining,openness,and the labor share[R].SFB 649Discussion Paper,2011.
[35]Tytell I,Jaumotte F.How has the globalization of labor affected the labor income share in advanced countries?[R].IMF Working Paper No.07/298,2007.
[36]Zuleta H.Factor saving innovations and factor income shares[J].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2008,11(4):836-851.
①劳动者所得收入在全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即英文中“Labor share”,在国内有的学者称之为劳动收入份额(白重恩和钱震杰,2009;李稻葵等,2009;周明海,2011),有的称之为劳动收入比(黄先海和徐圣,2009;黄乾和魏下海,2010;徐圣,2011),还有的称其为劳动收入占比(罗长远,2008;王永进和盛丹,2010)。尽管名称有所差异,但都是指同一个研究对象。为了简便,本文统称为劳动收入占比。
②作者根据各年《中国统计年鉴》测算得到,可参见《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民经济核算”篇章的“收入法构成项目”。
③李稻葵等(2009)在世界范围内随机选择了24个国家进行了测算,得出劳动收入占比的平均值为55%。
④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生产要素的贡献或报酬取决于它们的边际生产力,从而也决定了要素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
⑤卡尔多(1961)认为,从长期来看,稳态经济增长呈现以下几个典型特征:即人均产出增长率、资本产出比、资本的实际回报率以及国民收入在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分配比例等都大致稳定不变。
⑥国外学者主要从资本产出比、技术进步和全球化等角度进行了理论阐述,可参见下文介绍。
⑦为节省篇幅,请参见白重恩和钱震杰(2009)、罗长远和张军(2009)、范从来和张中锦(2012)。
⑧请参见黄先海和徐圣(2009)、肖文和周明海(2010)、李坤望和马冰(2012)。
⑨请参见姜磊和张媛(2008)、唐东波和王杰华(2011)。
理论分析易于说明,劳动节约型类似于资本增强型,而资本节约型类似于劳动增强型。这是理论概念表述上的侧重点不同而出现的差异。
可参见陈宗胜等《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的导言与第一篇中关于中国二元经济的特征描述。
本节所讨论的二元经济理论内容可参见拉尼斯、费景汉所著《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这里所说的制度是指最广义的制度,其中除了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等正式制度外,主要指的是非正式制度如社会习惯、宗教观念、文化意识等形成的制度性规定。生计工资正是由这个意义上的非正式制度或非市场力量来维持的,或可称为习俗工资。值得特别说明的是,拉尼斯、费景汉在后来的研究中专门解释说,从一个较长时期考察,习俗工资也是阶段性提高的。这对我们后文选择数据变量有重要指导意义。参见我们在图上的标示。参见陈宗胜(1991)。
争议的焦点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否扣除生产税净额。此处我们没有扣除生产税净额,但在后文进行稳健性分析时从GDP中剔除了生产税净额,这样做可增加研究结论的稳健性。第二,个体经营者收入即自我雇佣收入中劳动收入与资本收益的区分。大部分已有研究(白重恩和钱震杰,2009;罗长远和张军,2009;白重恩和钱震杰,2010)都未做区分,而是把个体经营者收入统一归为资本收入。本文为简化叙述也依此处理。但也有部分学者按照特定的方法将个体经营者收入划分为资本收入和劳动收入(如肖文和周明海,2010;吕光明,2011)。
二元对比系数是陈宗胜在其博士论文中创设的一个指标,因为此指标较其他指标更为明确,故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使用。可参见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204页。
上海财经大学的张学良博士按照张军等(2004)的方法把数据更新到了2005年,本文遵循他们的方法将数据补充到了2011年,http://www.cces.fudan.edu.cn/ArticleDetail.aspx?ID=1174。
即全员劳动生产率,其影响因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可以说,全员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不过,这里采用这一指标来表征技术进步也并非最优的选择,但有一定的合理性。
有学者在论述制度工资上升时隐含着同样的意思,具体可参见杨瑞龙:《工资形成机制变革下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页。
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是指农村住户全部收入中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筹划和管理而获得的收入,基本部分包括农业经营收入即农村住户从事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获得的收入,也即狭义上的务农收入,还包括非农业经营收入即农户从事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获得的收入。具体可参见《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中的指标解释。
在可耕作土地面积和农业生产技术条件未发生大的变化的情况下,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农村总人口规模的制约。农村人口规模越大,剩余劳动力数量越多,反之则反是。
囿于篇幅,笔者只给出了劳动收入占比与二元对比系数的散点图,而未给出其他解释变量与劳动收入占比的散点图。
引用本文
陈宗胜, 宗振利. 二元经济条件下中国劳动收入占比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财经研究, 2014, 40(2): 41–53.
导出参考文献,格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