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组织识别实证研究——基于中国文化背景的探索性分析
财经研究 2004 年 第 30 卷第 11 期, 页码:17 - 26
摘要
参考文献
摘要
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于中国文化背景,提出了我国企业非正式组织识别的5个特征变量假设。使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设计问卷,以天津地区企业员工为调查对象,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非正式组织识别的特征变量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假设,并针对我国企业非正式组织的识别管理提出建议。
[1]李艳,朱正威,王静华.非正式组织的利弊分析[J] 企业管理与改革,2003,(7)
[2](英)S Tyson和T Jackson.组织行为学精要(第2版)[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郝国生,魏永平,巩敦卫,李明.基于图论的企业非正式组织识辨研究[J] 工矿自动化,2003,(8)
[4]斯蒂芬 P 罗宾斯(柯江华译) 组织行为学[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5](美)安妮·玛丽·弗朗西斯科,巴里·艾伦·戈尔德(顾宝炎等译) 国际组织行为学(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albehavior)[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美)托马斯·卡明斯,(美)克里斯托弗·沃里(李剑锋等译) 组织发展与变革精要[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7]郑焕强 非正式组织分析[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1,(1)
[8]刘烨,秦丽娜,彭建新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辨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2)
[9]王询 组织内的正式与非正式关系[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3)
[10]Sandra Spataro Notalldifferencesarethesame:Theroleofinformalstatusinpredictingreactionstodemographicdiversityinorganizations[R] YaleSchoolofManagementWorkingpaper,2002
[11]AnneMarieFrancesco,BarryAllenGold 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albehavior[M] 1997:610~611.
[12]IrvingL Janis Victimesofgroupthink[J] HoughtonMifflin,Boston,1972
①李艳、朱正威、王静华:《非正式组织的利弊分析》,《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年第7期。
②(英)S.Tyson和t.Jackson:《组织行为学精要》,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③《组织行为学精要》2003年版中对群体识别理论的三种组织特征进行了解释:共同的命运的含义是指群体中的个体似乎有某种程度上的共同经历,或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承担后果。共性是指群体中的个体在某些方面行为相同或相互类似。最后,距离临近是指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空间很临近。
④郝国生、魏永平等:《基于图论的企业非正式组织辨识研究》,《工矿自动化》,2003年8月第4期。
⑤图论是近年来发展迅速而又应用广泛的一门新兴学科,已广泛应用于运筹学、网络理论、信息论、控制论、博奕论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各个领域。
⑥围绕如何识别非正式组织,课题组多次进行了讨论,参与讨论的有徐碧琳、王涛、陈洁、林海、杨晓梅等老师,本研究假设吸呐了他们讨论发言的思想。
⑦王颖:《乡土中国的当代图景》2002,11,www authrop vip sina com。
⑧亚文化(群)首先由美国人类学家A W 林德于1938年提出,斯蒂芬 P 罗宾斯在其《组织行为学》(柯江华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中对组织文化中的亚文化做了较全面的总结。亚文化(subculture)通常出现在大型组织中,反映的是组织成员所面临的问题、形势、经历。亚文化通常由于组织内部部门的设计和地理上的间隔而形成。
[2](英)S Tyson和T Jackson.组织行为学精要(第2版)[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郝国生,魏永平,巩敦卫,李明.基于图论的企业非正式组织识辨研究[J] 工矿自动化,2003,(8)
[4]斯蒂芬 P 罗宾斯(柯江华译) 组织行为学[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5](美)安妮·玛丽·弗朗西斯科,巴里·艾伦·戈尔德(顾宝炎等译) 国际组织行为学(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albehavior)[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美)托马斯·卡明斯,(美)克里斯托弗·沃里(李剑锋等译) 组织发展与变革精要[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7]郑焕强 非正式组织分析[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1,(1)
[8]刘烨,秦丽娜,彭建新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辨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2)
[9]王询 组织内的正式与非正式关系[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3)
[10]Sandra Spataro Notalldifferencesarethesame:Theroleofinformalstatusinpredictingreactionstodemographicdiversityinorganizations[R] YaleSchoolofManagementWorkingpaper,2002
[11]AnneMarieFrancesco,BarryAllenGold 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albehavior[M] 1997:610~611.
[12]IrvingL Janis Victimesofgroupthink[J] HoughtonMifflin,Boston,1972
①李艳、朱正威、王静华:《非正式组织的利弊分析》,《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年第7期。
②(英)S.Tyson和t.Jackson:《组织行为学精要》,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③《组织行为学精要》2003年版中对群体识别理论的三种组织特征进行了解释:共同的命运的含义是指群体中的个体似乎有某种程度上的共同经历,或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承担后果。共性是指群体中的个体在某些方面行为相同或相互类似。最后,距离临近是指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空间很临近。
④郝国生、魏永平等:《基于图论的企业非正式组织辨识研究》,《工矿自动化》,2003年8月第4期。
⑤图论是近年来发展迅速而又应用广泛的一门新兴学科,已广泛应用于运筹学、网络理论、信息论、控制论、博奕论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各个领域。
⑥围绕如何识别非正式组织,课题组多次进行了讨论,参与讨论的有徐碧琳、王涛、陈洁、林海、杨晓梅等老师,本研究假设吸呐了他们讨论发言的思想。
⑦王颖:《乡土中国的当代图景》2002,11,www authrop vip sina com。
⑧亚文化(群)首先由美国人类学家A W 林德于1938年提出,斯蒂芬 P 罗宾斯在其《组织行为学》(柯江华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中对组织文化中的亚文化做了较全面的总结。亚文化(subculture)通常出现在大型组织中,反映的是组织成员所面临的问题、形势、经历。亚文化通常由于组织内部部门的设计和地理上的间隔而形成。
引用本文
徐碧琳, 刘昕. 非正式组织识别实证研究——基于中国文化背景的探索性分析[J]. 财经研究, 2004, 30(11): 17–26.
导出参考文献,格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