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社会救助项目绩效评价研究——基于筹资水平的横向公平性分析
财经研究 2007 年 第 33 卷第 10 期, 页码:17 - 28
摘要
参考文献
摘要
近3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体制逐步转型,新贫困群体出现。我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后对原有社会安全网框架进行了修补,建立起一套常规性社会救助项目,其绩效备受关注。横向公平性指标集中体现了社会救助的公平价值取向,超越了以往的经验型研究,是社会政策评估的新范式。文章以横向公平性为标准,以2003~2005年民政及各省统计年鉴数据为经验材料,对我国城乡社会安全网项目筹资水平的绩效做出评估,并为我国社会安全网项目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经验证据。
[1]所谓“单位福利保障体系”,顾昕曾就此作出定义,即“单位”为其雇员提供的终身就业、社会保障以及社会福利。一旦成为单位的一员,那么雇员的住房、医疗、养老、教育和儿童福利等等,全部由单位承担。详见顾昕:《单位福利社会主义与中国的“过渡性失业”》,《社会经济体制比较》1998年第4期,第23页。
[2]所谓的“残补式模式”(residual approach),又称“剩余式模式”,是指福利的提供主要由民众的工作单位、家庭和社会支持网络来承担,而国家仅仅扮演拾遗补缺的角色,残补式模式由社会政策的学科奠基人之一第特姆斯(Richard M.Tit muss)提出,其对立面是他所谓的“制度式模式”,即国家通过制度建设为广大民众提供普遍的社会服务。有关这两个模式的论述,参见Richard M.Tit muss,Essays on the Welfare State.London:Allen and Unwin,1963,pp.30~31。
[3]Nicholas Barr,The Economics of the Welfare State,3rd edition.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p.90~91.
[4]实际上,在本文的问题提出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才于2007年4月8日发布了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第一份综合研究报告——《中国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06)》首次系统地指出了我国公共服务绩效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即我国当前政府公共服务整体呈现出“总体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效率低水平趋同”的基本特征。但遗憾的是,该报告仍然没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定量化的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标准,并针对某些具体的公共项目做出评估。其具体内容参见陈昌盛:《中国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06/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5]参见顾昕、范酉庆、高梦滔:《中国城乡社会救助筹资水平的公平性》,《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28页至第32页;顾昕、范酉庆、高梦滔:《中国城乡社会救助的横向公平性》,《东岳论丛》,2007年第1期,第63页至第66页。
[6]对此,顾昕和方黎明曾撰文指出该现象乃是公共财政学中所指的“财政错配”现象,只有通过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手段才能解决。参见顾昕、方黎明:《公共财政体系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筹资水平研究——促进公共服务横向均等化的制度思考》,《财经研究》,2006年第11期,第32卷,第39页至第40页。
[7]Yao Shujie,“On the decomposition of Gini coefficients by population class and income source:a spreadsheet approach and application”Applied Economics,1999,31,1249~1264。
[8]参见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人民日报》2007年3月18日,第1版。
[1]柳拯.当代中国社会救助政策与实务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2]Yao Shujie.On the decomposition of Gini coefficients by population class and income source:Aspreadsheet approach and application[J].Applied Economics,1999,(31):1249~126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光盘版)[DB/CD].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06.
[5]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统计局.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统计年鉴(光盘版)[DB/CD].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06.
[2]所谓的“残补式模式”(residual approach),又称“剩余式模式”,是指福利的提供主要由民众的工作单位、家庭和社会支持网络来承担,而国家仅仅扮演拾遗补缺的角色,残补式模式由社会政策的学科奠基人之一第特姆斯(Richard M.Tit muss)提出,其对立面是他所谓的“制度式模式”,即国家通过制度建设为广大民众提供普遍的社会服务。有关这两个模式的论述,参见Richard M.Tit muss,Essays on the Welfare State.London:Allen and Unwin,1963,pp.30~31。
[3]Nicholas Barr,The Economics of the Welfare State,3rd edition.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p.90~91.
[4]实际上,在本文的问题提出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才于2007年4月8日发布了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第一份综合研究报告——《中国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06)》首次系统地指出了我国公共服务绩效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即我国当前政府公共服务整体呈现出“总体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效率低水平趋同”的基本特征。但遗憾的是,该报告仍然没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定量化的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标准,并针对某些具体的公共项目做出评估。其具体内容参见陈昌盛:《中国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06/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5]参见顾昕、范酉庆、高梦滔:《中国城乡社会救助筹资水平的公平性》,《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28页至第32页;顾昕、范酉庆、高梦滔:《中国城乡社会救助的横向公平性》,《东岳论丛》,2007年第1期,第63页至第66页。
[6]对此,顾昕和方黎明曾撰文指出该现象乃是公共财政学中所指的“财政错配”现象,只有通过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手段才能解决。参见顾昕、方黎明:《公共财政体系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筹资水平研究——促进公共服务横向均等化的制度思考》,《财经研究》,2006年第11期,第32卷,第39页至第40页。
[7]Yao Shujie,“On the decomposition of Gini coefficients by population class and income source:a spreadsheet approach and application”Applied Economics,1999,31,1249~1264。
[8]参见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人民日报》2007年3月18日,第1版。
[1]柳拯.当代中国社会救助政策与实务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2]Yao Shujie.On the decomposition of Gini coefficients by population class and income source:Aspreadsheet approach and application[J].Applied Economics,1999,(31):1249~126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光盘版)[DB/CD].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06.
[5]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统计局.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统计年鉴(光盘版)[DB/CD].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06.
引用本文
范酉庆, 顾昕, 高梦滔. 中国城乡社会救助项目绩效评价研究——基于筹资水平的横向公平性分析[J]. 财经研究, 2007, 33(10): 17–28.
导出参考文献,格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