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本质和特征研究——基于改革开放30年的路径演化分析
财经研究 2009 年 第 35 卷第 05 期, 页码:5 - 17
摘要
参考文献
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居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30年的经济发展实践显示,中国经济增长的本质是成功的二元经济转换;经济增长表现出中国式综合效率提高驱动型的特征;经济增长正在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未来我国应当在深化体制改革的同时继续推动结构转换,加快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以进一步提高综合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①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从1978年至2003年期间,中国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从5%提高到15%,人均GDP水平从世界平均水平的22%提高到63%,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最大经济体。中国可能在2015年前后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安格斯.麦迪森,2008)。
②陈宗胜(1991、2002、2008),周云波等(2008),世界银行(1997),李实等(2008)的研究成果。
⑦见沈坤荣等(2001)、林毅夫等(2005)、岳书敬等(2006)、何元庆(2007)、李小平等(2008)的研究成果。
[1]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陈宗胜.改革、发展与收入分配[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两种收入差别理论之区别——关于公有制“倒U”理论与库兹涅茨“倒U”假说的新比较[J].学术月刊,2008,(2):75-81.
[4]陈宗胜,黎德福.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对“东亚奇迹”和中国经济的再解释[J].经济研究,2004,(11):16-27.
[5]陈宗胜,吴浙,谢思全.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陈宗胜,周云波.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7]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摘要)[EB/OL].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08-03/07/content_11885173.ht m.
[8]何元庆.对外开放与TFP增长: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7,(4):1127-1141.
[9]克鲁格曼.保罗.萧条经济学的回归[M].(朱文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0]莱斯特.布朗.美国燃料粮食的爆炸性需求威胁着世界粮食安全和政治稳定[J].(李康明)世界农业,2007,(1):49-50.
[11]黎德福,陈宗胜.改革以来中国经济是否存在快速的效率改进?[J].经济学(季刊),2006,(10):1-23.
[12]李实,史泰丽,别雍.古斯塔夫森.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3]李小平,卢现祥,朱钟棣.国际贸易、技术进步和中国工业行业的生产率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8,(2):549-563.
[14]林毅夫,张鹏飞.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和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5,(1):53-72.
[15]林毅夫,蔡?,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
[16]沈坤荣,耿强.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内生经济增长—中国数据的计量检验与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1,(5):82-93.
[17]易纲,樊纲,李岩.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2003,(8):13-20.
[18]岳书敬,刘朝明.人力资本与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经济研究,2006,(4):90-96.
[19]张军,高远,傅勇,张弘.中国为什么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J].经济研究,2007,(3):4-18.
[20]郑京海,胡鞍钢.中国改革时期省级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1979-2001)[J].经济学(季刊),2005,(2):263-296.
[21]周云波,覃晏.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②陈宗胜(1991、2002、2008),周云波等(2008),世界银行(1997),李实等(2008)的研究成果。
⑦见沈坤荣等(2001)、林毅夫等(2005)、岳书敬等(2006)、何元庆(2007)、李小平等(2008)的研究成果。
[1]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陈宗胜.改革、发展与收入分配[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两种收入差别理论之区别——关于公有制“倒U”理论与库兹涅茨“倒U”假说的新比较[J].学术月刊,2008,(2):75-81.
[4]陈宗胜,黎德福.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对“东亚奇迹”和中国经济的再解释[J].经济研究,2004,(11):16-27.
[5]陈宗胜,吴浙,谢思全.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陈宗胜,周云波.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7]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摘要)[EB/OL].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08-03/07/content_11885173.ht m.
[8]何元庆.对外开放与TFP增长: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7,(4):1127-1141.
[9]克鲁格曼.保罗.萧条经济学的回归[M].(朱文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0]莱斯特.布朗.美国燃料粮食的爆炸性需求威胁着世界粮食安全和政治稳定[J].(李康明)世界农业,2007,(1):49-50.
[11]黎德福,陈宗胜.改革以来中国经济是否存在快速的效率改进?[J].经济学(季刊),2006,(10):1-23.
[12]李实,史泰丽,别雍.古斯塔夫森.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3]李小平,卢现祥,朱钟棣.国际贸易、技术进步和中国工业行业的生产率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8,(2):549-563.
[14]林毅夫,张鹏飞.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和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5,(1):53-72.
[15]林毅夫,蔡?,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
[16]沈坤荣,耿强.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内生经济增长—中国数据的计量检验与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1,(5):82-93.
[17]易纲,樊纲,李岩.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2003,(8):13-20.
[18]岳书敬,刘朝明.人力资本与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经济研究,2006,(4):90-96.
[19]张军,高远,傅勇,张弘.中国为什么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J].经济研究,2007,(3):4-18.
[20]郑京海,胡鞍钢.中国改革时期省级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1979-2001)[J].经济学(季刊),2005,(2):263-296.
[21]周云波,覃晏.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引用本文
陈宗胜, 任重, 周云波. 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本质和特征研究——基于改革开放30年的路径演化分析[J]. 财经研究, 2009, 35(5): 5–17.
导出参考文献,格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