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环境的综合评价及分析——基于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测度与比较
财经研究 2012 年 第 38 卷第 08 期, 页码:97 - 109
摘要
参考文献
摘要
文章通过将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外部环境因素纳入模型,获得了能切实反映"两化融合"动态特征的融合系数,并以此构建了一个包含6个一级指标和35个二级指标的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环境的综合评价体系,利用2005-2009年中国30个省区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区域的"两化融合"环境水平进行了测算和比较。结论表明,外部环境因素的改善有助于提升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速度;从整体上看,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环境正趋于改善,但提升速度依然缓慢;东中西部地区的融合环境改善表现出较严重的不平衡,聚类分析表明融合环境水平的区域分布呈纺锤形特征。
[1]谢康,肖静华,周先波,等.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质量: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2012,(1):4-16.
[2]龚炳铮.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融合指数)评价指标和方法[J].中国信息界,2010,(11):21-24.
[3]姜爱林.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J].上海经济研究,2002,(7):36-41.
[4]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4):46-52.
[5]俞立平.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的优先度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5):21-28.
[6]卢怀宝,冯英浚,曲世友.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10):27-31.
[7]谢康,肖静华,乌家培.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环境、基础和道路[J].经济学动态,2009,(2):28-31.
[8]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与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2006,(6):4-15.
[9]林高榜.衡量城市化与工业化比较水平的新指标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46-55.
[10]汪斌,余冬筠.中国信息化的经济结构效应分析———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7):21-28.
[11]张培刚.论工业化与现代化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J].经济学家,1992,(4):53-61.
[12]郭峰.工业化、信息化与经济现代化[J].经济评论,2002,(3):28-31.
[13]刘明宇,芮明杰,姚凯.生产性服务价值链嵌入与制造业升级的协同演进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8):66-75.
[14]徐国祥,常宁.现代服务业统计标准的设计[J].统计研究,2004,(12):10-12.
[15]李琳,韩宝龙,李祖辉,等.创新型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基于长沙与东部主要城市的比较分析[J].经济地理,2011,(2):224-229.
[16]小松崎清介.信息化与经济发展[M].(李京文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
[17]Fagerberg J.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growth rates[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4,32:1147-1175.
[18]Guerrieri P,Meliciani V.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producer services[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os,2005,16(4):489-502.
[2]龚炳铮.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融合指数)评价指标和方法[J].中国信息界,2010,(11):21-24.
[3]姜爱林.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J].上海经济研究,2002,(7):36-41.
[4]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4):46-52.
[5]俞立平.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的优先度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5):21-28.
[6]卢怀宝,冯英浚,曲世友.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10):27-31.
[7]谢康,肖静华,乌家培.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环境、基础和道路[J].经济学动态,2009,(2):28-31.
[8]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与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2006,(6):4-15.
[9]林高榜.衡量城市化与工业化比较水平的新指标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46-55.
[10]汪斌,余冬筠.中国信息化的经济结构效应分析———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7):21-28.
[11]张培刚.论工业化与现代化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J].经济学家,1992,(4):53-61.
[12]郭峰.工业化、信息化与经济现代化[J].经济评论,2002,(3):28-31.
[13]刘明宇,芮明杰,姚凯.生产性服务价值链嵌入与制造业升级的协同演进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8):66-75.
[14]徐国祥,常宁.现代服务业统计标准的设计[J].统计研究,2004,(12):10-12.
[15]李琳,韩宝龙,李祖辉,等.创新型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基于长沙与东部主要城市的比较分析[J].经济地理,2011,(2):224-229.
[16]小松崎清介.信息化与经济发展[M].(李京文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
[17]Fagerberg J.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growth rates[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4,32:1147-1175.
[18]Guerrieri P,Meliciani V.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producer services[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os,2005,16(4):489-502.
引用本文
张亚斌, 金培振, 艾洪山. 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环境的综合评价及分析——基于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测度与比较[J]. 财经研究, 2012, 38(8): 97–109.
导出参考文献,格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