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的就业拖累效应及其门槛特征
财经研究 2015 年 第 41 卷第 02 期, 页码:135 - 144
摘要
参考文献
摘要
对于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文章分析了国有企业的就业拖累效应及其门槛特征。文章指出,在"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影响下,不仅国有企业自身解决就业的能力有限,而且由于存在信贷所有制歧视和融资约束,非国有企业的就业也受到拖累。因此,国有企业存在就业拖累效应。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高,竞争性约束促使国有企业的产业分布日趋合理,产权改革也会不断增强国有企业的自主决策能力,政策性负担逐渐被剥离,信贷所有制歧视和融资约束也将有所减弱,从而国有企业的就业拖累效应逐渐减小。因此,国有企业的就业拖累效应具有门槛特征。文章利用1997-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证实了上述推断。最后,文章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1]陈弋,Sylvie Démurger,Martin Fournier.中国企业的工资差异和所有制结构[J].世界经济文汇,2005,(6):11-31.
[2]陈林,唐杨柳.国有企业部门民营化能否减轻其政策性负担?[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7):42-51.
[3]樊纲.论体制转轨的动态进程——非国有部门的成长与国有部门的改革[J].经济研究,2000,(1):11-21.
[4]简新华,余江.基于冗员的中国就业弹性估计[J].经济研究,2007,(6):131-141.
[5]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6]林毅夫,李志赟.政策性负担、道德风险与预算软约束[J].经济研究,2004,(2):17-27.
[7]刘瑞明.金融抑制、所有制歧视与增长拖累:国有企业效率损失的再考察[J].经济学(季刊),2011,(2):603-618.
[8]刘瑞明,石磊.国有企业的双重效率损失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0,(1):127-137.
[9]刘瑞明,石磊.上游垄断、非对称竞争与社会福利:兼论国有大型企业利润的性质[J].经济研究,2011,(12):86-96.
[10]刘世锦.正确理解“新型工业化”[J].中国工业经济,2005,(11):5-9.
[11]卢峰,姚洋.金融压抑下的法治、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J].中国社会科学,2004,(1):42-55.
[12]姚洋,郑东雅.外部性与重工业优先发展[J].南开经济研究,2007,(2):3-19.
[13]姚洋,郑东雅.重工业与经济发展:计划经济时代再考察[J].经济研究,2008,(4):26-40.
[14]曾庆生,陈信元.国家控股、超额雇员与劳动力成本[J].经济研究,2006,(5):74-86.
[15]张杰.渐进改革中的金融支持[J].经济研究,1998,(10):51-56.
[16]张军.社会主义的政府与企业:从“退出”角度的分析[J].经济研究,1994,(9):72-78.
[17]Cull R,Xu L C.Who gets credit?The behavior of bureaucrats and state banks in allocating credit to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3,71(2):533-559.
[18]Dong X Y.Wage inequality and between-firm wage dispersion in the 1990s:A comparison of rural and urban enterprises in 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5,33(4):664-687.
[19]Dong X Y,Putterman L.Soft budget constraints,social burdens,and labor redundancy in China’s state industry[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3,31(1):110-133.
[20]Li W.The impact of economic reform on the performance of Chinese state enterprises,1980-1989[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105(5):1080-1106.
①国有固定资产投资比重(SOE)定义为地区的国有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国有职工比重(SOE2)定义为地区的国有职工人数占地区职工总人数的比重,地区就业比重(EMPR)定义为年末地区的就业人数占常住人口数的比重。
①根据姚洋和郑东雅(2008)的估计,“从1954-1979年实施赶超战略的25年间,对重工业的平均补贴率为37.37%,比平衡战略资本存量多增加了64.7%”。
②刘世锦(2005)测算得到,在重化工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单位GDP创造的就业为70万人,而在轻工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单位GDP创造的就业则增加至700万人。
③Bodmer(2002)发现,83%的国有企业存在过剩就业,国有部门工人的实际就业量超出其需求水平约20%。Dong和Putterman(2003)对700家国有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国有企业的平均劳动冗员率从1991年的28.6%上升到1994年的44.4%。
④实证文献(陈戈等,2005;Dong,2005)也证实了存在政策性负担。陈弋等(2005)发现,国有企业和地方公有制企业的平均工资要高于城镇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而这种差距来自所有制差别。Dong(2005)的研究表明,即使控制了人力资本因素,仍有一部分收入差距不能被接受,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的收入差距可能与企业性质密切相关,垄断性国有企业的收入更高。
⑤20 世纪90年代以后,国有企业出现了大面积亏损,使得政府在1988年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改革策略,并在2003年成立了国有资产监督与管理委员会,对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进行了兼并重组,壮大了国有企业的规模,其账面利润在进入21世纪后异常丰厚(刘瑞明和石磊,2011)。然而,这种仅仅凭借垄断地位而获得的丰厚利润却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福利损失。根据丁启军和伊淑彪(2008)的估算,2006年中国11个垄断行业造成的社会福利净损失为13 264.58亿元,占当年GDP的6.28%,行政垄断造成的内部生产效率损失、寻租成本和社会福利损失总和为30 691.56亿元,占当年GDP的15.55%。
①常住人口是指在城镇或乡村区域内常住半年以上(或在本地居住不满半年,但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①核心解释变量(SOE和SOE1)与地区国有部门就业比重(EMPRS)也显著负相关,说明国有企业自身解决就业的能力较低(第Ⅰ类就业拖累效应)。受篇幅限制,分析结果未列示。
①在市场化水平最高时,SOE和EMPR正相关但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1)由于2004年以来改革停滞,国有企业的比重即使在发达地区也有所增加。(2)从产业布局来看,相当比重的国有企业仍分布在基础产业和上游产业等外部性较强的领域。而从相关文献(简新华和余江,2007)来看,对于这些产业的就业效应,不应只考虑重工业本身,因为与一般产业相比,这些产业的关联度较高,基础产业和上游产业的发展可以通过促进相关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就业。但究竟是哪种原因,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②受篇幅限制,文中未报告稳健性检验结果,如有需要可向作者索取。
[2]陈林,唐杨柳.国有企业部门民营化能否减轻其政策性负担?[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7):42-51.
[3]樊纲.论体制转轨的动态进程——非国有部门的成长与国有部门的改革[J].经济研究,2000,(1):11-21.
[4]简新华,余江.基于冗员的中国就业弹性估计[J].经济研究,2007,(6):131-141.
[5]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6]林毅夫,李志赟.政策性负担、道德风险与预算软约束[J].经济研究,2004,(2):17-27.
[7]刘瑞明.金融抑制、所有制歧视与增长拖累:国有企业效率损失的再考察[J].经济学(季刊),2011,(2):603-618.
[8]刘瑞明,石磊.国有企业的双重效率损失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0,(1):127-137.
[9]刘瑞明,石磊.上游垄断、非对称竞争与社会福利:兼论国有大型企业利润的性质[J].经济研究,2011,(12):86-96.
[10]刘世锦.正确理解“新型工业化”[J].中国工业经济,2005,(11):5-9.
[11]卢峰,姚洋.金融压抑下的法治、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J].中国社会科学,2004,(1):42-55.
[12]姚洋,郑东雅.外部性与重工业优先发展[J].南开经济研究,2007,(2):3-19.
[13]姚洋,郑东雅.重工业与经济发展:计划经济时代再考察[J].经济研究,2008,(4):26-40.
[14]曾庆生,陈信元.国家控股、超额雇员与劳动力成本[J].经济研究,2006,(5):74-86.
[15]张杰.渐进改革中的金融支持[J].经济研究,1998,(10):51-56.
[16]张军.社会主义的政府与企业:从“退出”角度的分析[J].经济研究,1994,(9):72-78.
[17]Cull R,Xu L C.Who gets credit?The behavior of bureaucrats and state banks in allocating credit to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3,71(2):533-559.
[18]Dong X Y.Wage inequality and between-firm wage dispersion in the 1990s:A comparison of rural and urban enterprises in 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5,33(4):664-687.
[19]Dong X Y,Putterman L.Soft budget constraints,social burdens,and labor redundancy in China’s state industry[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3,31(1):110-133.
[20]Li W.The impact of economic reform on the performance of Chinese state enterprises,1980-1989[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105(5):1080-1106.
①国有固定资产投资比重(SOE)定义为地区的国有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国有职工比重(SOE2)定义为地区的国有职工人数占地区职工总人数的比重,地区就业比重(EMPR)定义为年末地区的就业人数占常住人口数的比重。
①根据姚洋和郑东雅(2008)的估计,“从1954-1979年实施赶超战略的25年间,对重工业的平均补贴率为37.37%,比平衡战略资本存量多增加了64.7%”。
②刘世锦(2005)测算得到,在重化工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单位GDP创造的就业为70万人,而在轻工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单位GDP创造的就业则增加至700万人。
③Bodmer(2002)发现,83%的国有企业存在过剩就业,国有部门工人的实际就业量超出其需求水平约20%。Dong和Putterman(2003)对700家国有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国有企业的平均劳动冗员率从1991年的28.6%上升到1994年的44.4%。
④实证文献(陈戈等,2005;Dong,2005)也证实了存在政策性负担。陈弋等(2005)发现,国有企业和地方公有制企业的平均工资要高于城镇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而这种差距来自所有制差别。Dong(2005)的研究表明,即使控制了人力资本因素,仍有一部分收入差距不能被接受,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的收入差距可能与企业性质密切相关,垄断性国有企业的收入更高。
⑤20 世纪90年代以后,国有企业出现了大面积亏损,使得政府在1988年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改革策略,并在2003年成立了国有资产监督与管理委员会,对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进行了兼并重组,壮大了国有企业的规模,其账面利润在进入21世纪后异常丰厚(刘瑞明和石磊,2011)。然而,这种仅仅凭借垄断地位而获得的丰厚利润却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福利损失。根据丁启军和伊淑彪(2008)的估算,2006年中国11个垄断行业造成的社会福利净损失为13 264.58亿元,占当年GDP的6.28%,行政垄断造成的内部生产效率损失、寻租成本和社会福利损失总和为30 691.56亿元,占当年GDP的15.55%。
①常住人口是指在城镇或乡村区域内常住半年以上(或在本地居住不满半年,但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①核心解释变量(SOE和SOE1)与地区国有部门就业比重(EMPRS)也显著负相关,说明国有企业自身解决就业的能力较低(第Ⅰ类就业拖累效应)。受篇幅限制,分析结果未列示。
①在市场化水平最高时,SOE和EMPR正相关但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1)由于2004年以来改革停滞,国有企业的比重即使在发达地区也有所增加。(2)从产业布局来看,相当比重的国有企业仍分布在基础产业和上游产业等外部性较强的领域。而从相关文献(简新华和余江,2007)来看,对于这些产业的就业效应,不应只考虑重工业本身,因为与一般产业相比,这些产业的关联度较高,基础产业和上游产业的发展可以通过促进相关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就业。但究竟是哪种原因,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②受篇幅限制,文中未报告稳健性检验结果,如有需要可向作者索取。
引用本文
李勇, 郭丽丽. 国有企业的就业拖累效应及其门槛特征[J]. 财经研究, 2015, 41(2): 135–144.
导出参考文献,格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