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蓉社长参加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主任委员年会

发布时间 : 2019-11-02 09:56:50   (浏览:6694)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年10月26日,第二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日暨期刊评价主任委员年会在苏州举行,来自学界和期刊界近70位代表与会,共同探索推进学术评价体系和期刊评价体系建设的路径。

  • 探索学术评价体系中国路径

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科学完善的学术评价体系的引导,也离不开高质量学术期刊体系的支撑。针对如何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认为,在进行期刊评价时,最好将主观评价方法与客观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方法与定量评价方法结合使用,而不是采用单一方法。在社会科学评价领域,各国学界面临的问题基本相似,解决的路径和方法也十分雷同。我国则先行一步,利用专家委员会进行同行评议,这一方法得到欧洲同行的高度认可,值得在全球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推广。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程巍表示,当学术评价体系过于依赖数据时,其评价标准就显得较为固化,不能顾及各个学科的不同特点。利用专家委员会进行同行评议可以改善这一状况,对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挥指引作用。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成伯清表示,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中,学术体系是根本,学科体系是支撑,话语体系是表现。学术评价的根本落脚点是提升学术质量,促进学术发展。评价主体具有规则制定权,但规则必须具有说服力,必须抓住学术发展的规律。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马费成表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受国情、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较大。所以,在评价过程中,我们既要强调它的特殊性,也要在此基础上找出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共性,而这些共性正是助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迈向国际舞台的重要因素。

 

  • 推进期刊评价体系诚信建设

“期刊评价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有着指挥棒的作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财政研究》主编刘尚希认为,在期刊评价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依托现有的技术与方法,也要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期刊评价要超越技术评价,关注价值判断以及如何引导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等问题,要从理论层面上加以拓展和研究。他表示,期刊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平台,也是促进知识生产的孵化器。期刊编辑们既要懂得审稿,更要走出去发现优秀稿源、培养作者,担当新知识的助产士。

《国际安全研究》主编谭秀英表示,学术期刊具有引领学科创新、引导学术规范、促进人才成长等功能。学术期刊应宣扬和倡导科研诚信理念,营造科研诚信氛围;呼吁建立学术诚信的法律法规;建立学术共同体,推进科研诚信体制机制建设。她认为,为了保障科研诚信,学术成果的发布过程应赋予作者全程参与权和知情权,制定严格的审稿制度和诚信制度,提升学术监测的技术水平。此外,高校及科研机构还应加强对学生科研诚信的教育和培养。

上海财经大学期刊社社长陆蓉从股票监管的视角对科研诚信监管提出建议。在她看来,期刊作为学术成果发布的平台,与股票交易所的性质类似,可以从股票交易监管的规则中汲取经验。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王宇洁认为,当下学科分类越来越精细,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具有交叉性和延展性,学术体系也更为立体。因此,与之对应的评价体系也应当更为精细化,要考虑学科发展的交叉性和重叠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刘丹青表示,期刊的初心是建设优良的学术环境与学术生态,只有不忘这一初心,期刊界才能真正产出学界公认的学术成果。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主办,苏州大学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