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经济与管理》创刊4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发布时间 : 2019-03-25 10:44:54   (浏览:12754)

 中西合璧的方太企业管理文化魅力何在?

2019年1月12日,本刊“东方管理”专栏编委及特邀专家共19位国内外知名管理学者来到宁波方太集团总部,参加以“中西合璧 迈向伟大”为主题的方太研讨会。通过实地调研和对话,对方太文化管理模式进行了浸入式深度研讨,学者们深感收获巨大。会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陈凌教授道出了全体与会专家的心声:“来方太聊了一整天,大家还觉得不过瘾。”

一、走进现场

论历史,方太并非改革开放以来最“老资格”的企业;论规模,方太更不是渴求上市的“巨无霸”多元化集团。方太为什么吸引诸多知名管理学者兴趣勃勃地参与“头脑风暴”?

“2019•管理学者走进方太”全体与会者合影

与会管理学者包括(按姓名首字母排序):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陈凌、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储小平、浙江大学管理学院MBA中心主任窦军生、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韩玉兰、宁波诺丁汉大学商学院李达三首席教授李平、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任兵、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斯晓夫、上海财经大学《外国经济与管理》编辑部主任宋澄宇、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魏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邬爱其、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谢永珍、上海交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颜世富、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姚小涛、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张钢、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周建、浙江大学企业家学院教授朱建安、考拉看看联合创始人李开云、宁波诺丁汉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周是今、宁波诺丁汉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周静子。

“很激动,中国有这样的企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落到了日常管理中。”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谢永珍介绍,与会学者长期关注东方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创新。而方太从2008年起,全面导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完善内部已有的西式管理制度。方太中西合璧的文化管理模式正是吸引学者们“千里赴会”的范本案例。

企业管理“无问西东”

11年来,方太文化经历了数次升级迭代,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统。听了方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茅忠群的分享,学者们既为他在人文学科体系内广阔的知识面点赞,也肯定他对文化管理孜孜不倦的探索实践。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斯晓夫笑言:“如果你不说,肯定想不到你是上海交大的理工科毕业生。”

方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茅忠群向管理学者们介绍方太文化

“传统文化真正让我着迷,这么好的文化魁宝应该与员工分享。”茅忠群回顾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契机。2002年,他从中欧商学院EMBA毕业,开始思考下一个班去读什么。当时他判断:中华有5000年文明,中国将来的企业管理模式肯定会向日式管理借鉴,走本土文化与西式管理的融合之路。2004年初,他先后去清华和北大参加国学班学习。

当时的国学班上,并没有教授谈到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经营管理结合起来。对于方太“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与会专家充满了研究兴趣。方太引入完整的西式管理制度已有十余年,不少高管来自世界500强企业,受过西式教育;如何协调传统文化与西式管理的冲突,真正做到“以道御术”?围绕各自的研究方向,学者们各抒己见,也向茅忠群提问。

11年践行,方太摸索出不少“以道御术”的具体做法。茅忠群举例,在传统文化启发下,方太形成了特殊的“末位淘汰制”:对于考核结果第1次排在最后3%至5%的员工提出警告,对于连续2次排在末位的员工进行换岗或降级;如果员工的价值观考核不达标,才考虑劝退。方太不采取将排名最后10%的员工直接淘汰的西式管理制度,更不照搬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在绩效管理上符合不偏不倚的“中道”,既给员工安全感与归属感,也不影响工作效率。

茅忠群的回应得到专家们认同:东西方都有价值理念层面的“道”和方法技术层面的“术”,这些都可以为企业所用,但“术”必须积极正向。正如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张钢总结,无需刻意分别“东西方”概念,当各国卓越企业追求超越利润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时,“都是有交集的”。

 

与会管理学者开展热烈讨论

变化、模糊和不确定性是当前世界的常态,全球化趋势在波折中继续发展。宁波诺丁汉大学商学院教授李平认为,此时恰是东方管理发挥长处的最佳契机;探索中西合璧的东方管理模式是管理学者与优秀企业的共同使命。

管理归为“爱与教育”

中西合璧的成果,或许是殊途同归。

西方世界的兴起,离不开富有效率的企业组织。中国将来能否产生与此媲美的组织,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文化的支撑,“方太文化体系的价值在这里”。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储小平总结。

诚然,方太文化管理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导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前4年,员工违纪行为逐年下降50%;连续8年被评为厨电行业消费者“首选品牌”;员工敬业度达到87分,被著名咨询公司怡安翰威特授予中国区最佳雇主“文化匠心”奖……但其管理模式是否具有可复制性?学者们在长期观察研究中发现,不少企业把传统文化“学歪了、用偏了”。

茅忠群回应,企业家一定要扪心自问:导入文化究竟是为了利他,还是利己?2008年,他只觉得应该与员工分享优秀传统文化,还未考虑如何将其与企业管理相结合。11年来,这份质朴的初心不改底色。在他看来,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伟大企业,就是方太关于管理模式的实验;这一实验比上市更重要。

“几乎什么方法都试过,最终还是落实到关爱和教育这两点。”茅忠群介绍,倡导企业文化不是为了控制,如果没有真正的关爱,员工的心门无法打开;但关爱是为了进一步的教育,就如父母不能溺爱子女。“培训是开发知识和技能的工程,若是这样看,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都是培训,缺少对心灵的启发。”茅忠群进一步说,教育则是开发心灵的工程,其目的是让员工获得真正幸福圆满的人生,即“物质精神双丰收,职业生命双成长”;企业不能只满足员工的物质和职业追求,还要帮助员工获得生命与心性的成长。

 

>

方太集团副总裁孙利明陪同与会管理学者参观方太展厅

这或许是东西方优秀企业的共同追求。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周建认为,企业管理离不开普遍的人性,从这个角度出发,中西方的价值理念都离不开爱。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韩玉兰也提到,有位学生在德资企业多次犯了同样的小错误,德国老板每次总会和他促膝长谈,直至最终改正,这样的关爱和教育令人动容。好几位与会学者进一步提到,不少西方学术大师不约而同地选择在晚年拥抱中华传统文化。比如,西方管理学泰斗彼得•德鲁克说过,管理的本质是激发人的善意;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理念相合。

高山流水,得遇知音。“求同存异地看,世界文化的表达方式不同,但个人认为其至少有两个共同点——爱与幸福。”茅忠群结合对中西方文化的学习感悟说。

二、深度对话

“东方管理”成为国内管理学界近年来探讨研究的重点之一。但正如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苏勇所总结,东方管理的内涵、价值主张、现代意义等基本内容还没有形成共识。

正因如此,学界与企业共同探索东方管理之道,显得尤为迫切。管理学界需要鲜活的企业案例,企业更需要来自学界的洞见。与会学者均认为,在东方管理的视野下,方太案例具有很高的探讨价值。兹将学者们与茅忠群董事长的对话内容精选整理如下。

中西合璧,究竟该怎么合?

茅忠群(方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向各位老师简要汇报:创业23年,方太做了两件事情。第一是要打造家电行业第一个中国人自己的高端品牌。通过10多年的努力,我们的第一个梦想初步实现。

第二件事情就是从2008年全面导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的方太文化体系”,成为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相结合的先行者。2002年,我从中欧商学院EMBA毕业,开始思考下一个班去读什么。当时我从日式管理受到启发:中华有5000年文明,中国将来的企业管理模式肯定会向日式管理借鉴,走本土文化与西式管理的融合之路。2004年初,我先后去清华和北大参加国学班学习。

当时的国学班上,很少有教授谈到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经营管理结合起来。起初导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我也没有思考过如何将其与企业管理结合。我的初心很简单——传统文化真正使我着迷,这样的瑰宝应与全体员工分享。

储小平(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博导):西方有宗教,中国有传统,但作为企业家,应该如何重构和认知这些文化资源(包括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都存在有毒的部分。比如,一部分中国企业家接受了“厚黑学”。所以,企业家的认知模式以及对文化要素的吸纳和重构方式是重要问题。

茅忠群:我比较幸运,在清华、北大接受了正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如何区分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的确非常重要。我认为,也许任何经典都有精华与糟粕。如果学明白,所有经典都是精华;如果学不明白,即使《论语》也是糟粕。“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智慧不是文字,是良知的当下呈现。只有心灵到了这种境界,才符合不偏不倚的“中道”。对于传统文化里的一些内容,当我们还没到实证阶段时,可以先选择相信,再努力弄明白。相信加上明白就不会迷信。

斯晓夫(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我也读过不少传统典籍,但我个人不相信传统文化。因为一不小心就被糟粕框住了。我选择的是西方的清晰定义化路径,从问题和概念出发,寻找答案。而中国的不确定性和混乱太多。

李平(宁波诺丁汉大学商学院李达三首席教授):不确定和混乱恰恰是新经济时代的常态,传统文化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但我个人不赞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提法。中国也有术,西方也有道。只是相对而言,前者的道更多,而后者的术更多。西方管理学说背后也有价值观,对中国的道也能起到很好的补充。比如,自由、平等,这些也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事实上,中西方各自的道和术都不完整,需要互补。洋务运动的失败,正是证明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模式并不可取。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功了。善于汲取的日本民族在中西合璧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学习。

茅忠群:我同意您的部分观点。方太提的“中学明道,西学优术,中西合璧,以道御术”并不是完美的表达。为什么这么写?我从中国人的角度思考,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基因。中国人要去做管理,首先就要从中华传统文化去学习悟道;如果从西方的学问去悟道,就会绕远路。而且,个人认为,西方文化把很多问题的答案交给上帝;而我们的文化提倡内求,从自己的心灵宝藏找到所有的答案。

然而,中国在现代企业管理的术方面是比较欠缺的。近百年,大部分管理之术来自西方。所以我提出以上说法。现在,我们中国的管理之术越来越多。所以这一表述只是一个阶段和范围内的表述;再过若干年,可能就要修改了。

张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条条大路通罗马”,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当中西方的卓越企业追求超越利润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时,都是有交集的。在真正认同这种价值下,任何思想都可以变成我们的选择和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方太案例具有普遍的借鉴价值,其价值并不仅仅局限在“东方管理”上。方太案例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导向的管理(culture-oriented management)”,恰是今天被一般管理学理论所忽略的“管理的价值维度”。

但是,在推广方太案例的时候,建议尽量避免使用“文化管理模式”的表达方式,这样很容易使人陷入将“文化”看作一种“管理工具”的思维定势。作为一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文化,体现的是主体价值或“道”,而不能被视为工具或“术”;既然方太主张“以道御术”,使用“文化导向的管理”等表达方式会更合适。至少在对“文化管理”进行解释的时候,可能需要特别强调,文化并不是管理的工具,“文化管理”不过是“文化导向的管理”的简称。

茅忠群:感谢总结。我补充一个“以道御术”的实践案例。在传统文化启发下,方太形成了特殊的“末位淘汰制”:对于考核结果第1次排在最后3%至5%的员工提出警告,对于连续2次排在末位的员工进行换岗、降级或淘汰;如果员工的价值观考核不达标,直接考虑劝退。方太不采取将排名最后10%的员工直接淘汰的西式管理制度,更不照搬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在绩效管理上符合不偏不倚的“中道”,既给员工安全感与归属感,也不影响工作效率。

学习方太,企业应该怎么学?

魏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院长):一流的管理学院一定要与优秀企业家同行,因为管理学是应用型学科,面向实际问题。但如何去做好这种同行,管理的道和术应该如何承接、落地?今天,我们结合各自的研究背景一起探讨方太文化,就是很好的形式。

颜世富(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导):国内不少研究管理学的老师从小接受的是西式教育,并不认同“东方管理”的概念。但这如同“中医”的提法一样,早在西医传入中国之前,我们也没有“中医”的说法。我坚持与会学者一样,长期关注东方管理。

周是今(宁波诺丁汉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赞同。如今中国的优秀企业越来越多,这也使得我们的声音能被国际管理学界听到。建议,方太海外办事处的企业文化也应该根据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进行相应调整。

茅忠群:是的,要求同存异。我发现世界上各种文化至少有两个共同点:提倡爱(仁爱、慈爱、博爱等);求幸福(人类的共同目标),只是表达方式和途径也许不一样。这两点正是方太文化的核心,我们的品牌主张是“因爱伟大”,企业使命是“为了亿万家庭的幸福”。所以我们在海外谈“爱与幸福”,其论据可以是中国的,也可以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的。

周建(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方太对家庭幸福的表述有助于凝聚共识,汇聚有利于群体创造价值的价值观,进而在家庭基础上形成民族和国家认同,乃至对“世界大同、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但为了向其他企业分享方太文化,方太可将现有的独特文化创造的优势,复制为具有一定普适性的管理价值。建议方太向其他企业家充分解释文化和企业发展的关系(本质上是土壤和果实的关系),有助于企业家形成全景式的思维模式。

韩玉兰(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方太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式管理制度结合得很好,因为找到了“仁爱”这一核心的连接点。方太契合中国的文化语境,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核心理念提炼总结出来,帮助员工找到认同感,并将其与日常管理相结合。

因此,我认为方太文化管理模式具有普遍性。但是,其他企业学习方太文化管理模式,如果做不到两个关键点,就会导致邯郸学步。首先是老板本人对自己的约束力。如果茅总做不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就无法真正关爱员工;比如,推行全员身股制。其二,方太文化也和其业务发展强关联。文化落地需要成本,如果企业本身的业务受阻,就不足以支撑其文化落地。

窦军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MBA中心主任):目前国内不少企业家缺乏信仰,精神境界不高。他们在没有学好中道的儒家文化的前提下,就去接触佛学、基督教等宗教理论,收效很差。因为一个人进行理论吸收的母本如果不够强,不仅不能有效吸收、消化其他理论,还容易学偏。在我看来,方太案例给中国企业家的主要启示是,中国企业家应该有文化自信,儒家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文化。

朱建安(浙江大学企业家学院教授):此前,茅总提出方太要做五百年。现在,方太立志在十年内助力千万家庭提升幸福感,助力十万企业家迈向伟大企业。既然要做五百年,可否对目标进行修改:把“十年内影响十万个企业家”换成“一百年内影响一百万个企业家”。

茅忠群:目标为什么以十年为周期?我承认百年的目标更宏大,更激动人心。但有时候我们还要接地气,十年之期是近在眼前的压力和动力,让我们逃不掉;而百年目标也许会让我们觉得太遥远,进而懈怠。比如,产生“先准备三年再说”这样的想法。

任兵(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从我的研究方向理解,方太的探索是组织形态中的一类,在自己的路径中发展成今天内在的机制。我认为方太是一种信仰型的组织形态,这套体系自成一体;但如果将这种文化体系提炼出来,上升形成普世理论或组织形态,难以判断是否适用于商业社会的其他群体。

茅忠群:方太文化目前比较系统化,可推广、可复制。我们在设计这个体系时就希望其可复制,而不是针对方太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方案。但企业文化建设也是“法无定法”,每家企业所处的行业和规模不同,方太只是提供启发和建议,肯定不能照搬。而且,我认为企业一把手不能怀着功利心学习传统文化,甚至将其作为控制的工具。导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为了关爱与教育,让员工获得真正幸福圆满的人生,即“物质精神双丰收,事业生命双成长”。

邬爱其(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经过调研,我发现优秀企业存在一个共同点——文化落地。方太文化有普适性,其他企业可以学习;同时方太也是孤独的,其他企业也许学不来。所以我认为方太是理想的务实主义者。其品牌定位从“厨房专家”转变为“高端厨电领导者”,此后又提出“因爱伟大”(代表方太脱离业务层面走向价值观层面)的品牌主张——这种演变过程符合管理学中的定义:定位要立足现实,且一定要超越现实。甚至可以预测,未来的方太将不只是厨电公司,而会进化成品牌文化公司。事实上,今年很多企业都在做这样的品牌定位调整。

姚小涛(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方太要做一家伟大的企业,就需要有一套非盈利性的目标体系。我发现方太几乎不谈KPI,这就是特色。问题在于,方太是根据员工特点导入这套体系,还是方太自身的发展保证了这套体系发挥作用?如果是前者,独特的企业文化就是方太的核心竞争力,其他企业就学不会;而后者具有更大的普遍价值。

茅忠群:个人认为,就如科学家发现了物质世界的真理真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圣贤发现的人文世界的真理真相,所以适合其他企业甚至全人类。但在实践中,就需要一把手自己先学明白。同时也需要传承和学习体系,一定要推己及人,让大家都明白并且实践。比如,我们有干部“三省会议”、每天早晨全体员工读经分享、部门长的月度学习会等传承学习手段,效果良好。

谢永珍(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企业是在激活与控制的二元平衡中,实现迭代式创新与可持续成长的。控制有助于维持组织秩序,但组织内部的过度控制可能导致组织熵增。为了避免熵增有可能导致的高度不确定性,方太需要全面创新。以“爱”为核心的方太文化需要不断迭代,而且其组织制度、管理方式以及技术均应实施迭代式创新,以建立更畅通的能量流动模式。适度打开组织边界,建立用户与员工的紧密联系,利用用户知识创造价值,是有效管理员工与用户不确定性的重要手段。

陈凌(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方太一向特立独行,跟方太其他几个在行业内为人称道的原则一样,方太对中西合璧管理之道的探索,也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影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讲过,21世纪,中国将与世界分享管理的奥秘。而方太,或许有可能成为带动中西合璧管理模式在世界占据重要位置的主角。 

 

【“东方管理”专栏精彩活动回顾】(点击标题阅读)

1.构建中国管理学话语体系:《外国经济与管理》“东方管理”专栏编委会成立(上)

2.构建中国管理学话语体系:《外国经济与管理》“东方管理”专栏编委会成立(下)

3.周日上午8:30与管理学大咖之约!——构建中国管理学话语体系

4.东方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暨《外国经济与管理》“东方管理”专栏发展战略研讨会

5.《外国经济与管理》举办“新时代企业家精神论坛——中国企业家的知与行”学术研讨会

6.欢迎参加《外国经济与管理》“东方管理”专栏编委会组织的IACMR2018专业发展工作坊

 

【外经专访,编委风采】(点击标题阅读)

1.李平教授专访:中国传统哲学与东方管理研究

2.李平教授讲座: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陈春花教授专访:中国本土企业管理实践研究的理论价值

4.陈凌教授专访:中国大陆家族企业研究与东方管理

5.苏勇教授专访: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东西方管理思想的融合与运用

6.贾良定教授专访:中国管理学研究路在何方

7.任兵教授专访:质性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8.姚小涛教授专访:从无到有的管理微评论

9.陆亚东教授讲座:国际顶级管理学期刊的编审机制及发展趋势

10.李真教授讲座:乡土研究,母语写作
11.韩玉兰教授讲座:组织研究中矛盾管理的国内外现状

 

【本刊新增专栏】(点击标题阅读)

1.《外国经济与管理》新设“明哲专栏”

 

【征稿】(点击标题阅读)

1.“管理哲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管理实践”学术研讨会通知(更新II)

2.《外国经济与管理》“东方管理”专栏研究倡议·征稿启事

3.“新时代企业家精神论坛——中国企业家的知与行”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转载】(点击标题阅读)

1.祝贺陈春花、刘祯《外国经济与管理》“东方管理”栏目发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

2.祝贺李平、杨政银《外国经济与管理》“东方管理”栏目发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3.对话“总裁教授”陈春花——《外国经济与管理》最新刊文被“壹学者”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