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经济与管理》
2020第42卷第11期
连环创业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
于晓宇1,2 , 李雅洁1,2 , 张铖1     
1.上海大学,上海 200444;
2.上海大学 创新创业研究中心,上海 200444
摘要:连环创业是指创业者接连创办多家企业的过程,但任一时点,连环创业者的注意力通常集中在一家企业的创办与运营。连环创业者在提高创业企业生存能力、创造就业、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等方面表现优异,创业研究应给予更多关注。通过对过往文献的编码与提炼,本文系统归纳了已有连环创业研究的核心主题,从连环创业者的特征,连环创业意向的形成,连环创业机会的识别、评估和开发,连环创业者的融资策略以及连环创业绩效五个方面梳理了连环创业研究的主要规律和结论。在此基础上,归纳提炼出了连环创业的三大特征:连环创业者的独特性、连环创业活动的连续性及连环创业情境的适配性,并据此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六个方向。本文为连环创业研究提供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框架和思路。
关键词连环创业创业学习创业意向创业绩效创业失败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Prospects on Serial Entrepreneurship
Yu Xiaoyu1,2 , Li Yajie1,2 , Zhang Cheng1     
1.School of Management,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China;
2.Center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China
Summary: Serial entrepreneurship refers to the process in which entrepreneurs establish several enterprises one after another. However, at any given moment, the serial entrepreneurs usually focus on the establishment and operation of a single enterprise. As a unique type of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serial entrepreneurship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search scenario in which scholars could explore the root of entrepreneurial success or failure among multiple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the value of a certain entrepreneurial success or failure to subsequent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and how entrepreneurship shapes entrepreneurs’ cognition. Therefore, the study of serial entrepreneurship has great theoretical value and become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i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because it fills the gap of previous studies which only focus on a certain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Foreign scholars have paid much attention to serial entrepreneurship, while domestic researches are relatively backward. Thus, it is urgent to form the research framework and future direction of serial entrepreneurship to promote its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raws on the idea of grounded theory, codes and refines the literature on serial entrepreneurship, and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core themes and main conclusion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Firstl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five core themes, inclu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rial entrepreneurs; the formation of serial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the identification, evalu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serial opportunities; the financing strategies of serial entrepreneur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serial entrepreneurship. Secondly, based on coding result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f each theme and forms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each theme. Thirdly, based on the five core them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rial entrepreneur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uniqueness of serial entrepreneurs, the continuity of serial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and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serial entrepreneurial context. Finally, this paper proposes six directions for future study, including: explore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erial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explore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behavior of serial entrepreneurs; explore the resource scheduling, utilization and reorganization of serial entrepreneurs; explore the learning mechanism of serial entrepreneurship; explore the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of serial entrepreneurs in uncertain situations; explore the uniqueness of serial entrepreneu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uroentrepreneurship. This study deeply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motivations and behavioral laws of serial entrepreneurship, scientifically summarizes the core themes of serial entrepreneurship, systematically constructs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serial entrepreneurship, and puts forward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serial entrepreneurship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This paper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research of serial entrepreneurship.
Key words: serial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entrepreneurial failure

一、引 言

2010年3月,季琦在美国纳斯达克敲响了汉庭连锁酒店上市的钟声,汉庭是他创办的第三家赴美上市的企业。自1999年起,季琦在10年内相继创办携程旅行网、如家连锁酒店和汉庭连锁酒店,三家企业均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季琦也因此被媒体称为“中国最成功的创业者”之一。与季琦类似,很多创业者接连创办多家企业,但在任一时间点,其注意力通常集中在一家企业的创办与运营。本文将此类创业者称为连环创业者,将此类创业过程称为连环创业(serial entrepreneurship)

连环创业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的创业现象(Schollhammer,1991;Birley和Westhead,1993;Hyytinen和Ilmakunnas,2007),我国的连环创业者约占创业者总体的12.5%(Anokhin等,2008),在欧洲约为18%—30%(Plehn-Dujowich,2010)。已有研究表明,与缺乏经验的创业新手相比,连环创业者在提高创业企业生存能力、创造就业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更胜一筹(Scott和Rosa,1996;Westhead等,2005;Plehn-Dujowich,2010;Nahata,2019)。因此,研究连环创业有助于理解哪一类创业活动对于“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有更加突出的现实意义。同时,作为一类独特的创业活动,连环创业为探索影响创业者多次创业活动成败的根源、某一次创业成败对随后创业活动的价值,及创业如何塑造创业者的认知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情景,连环创业研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过往创业研究聚焦于某一次创业过程的缺憾,对深化创业研究有较大的理论价值。

连环创业作为创业研究中的重要方向,受到了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该主题文章的引用数量逐年提高。国内关于连环创业的研究具有一定滞后性。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认定的22本A类管理科学重要学术期刊中,以“连环创业”“连续创业”“再创业”“后续创业”为关键词在摘要中搜索,仅找到12篇相关文献。国内学者关注连环创业情境下某一行为的影响机制,如失败后再创业意愿的形成(郑馨等,2019)、创业能力形成过程(张默和任声策,2018)、创业认知偏差影响机制(赵文红和孙卫,2012)等,研究较为零散,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框架。本文借鉴扎根理论的思想对连环创业的前沿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提炼,将现有研究归纳为连环创业者的特征,连环创业意向的形成,连环创业机会识别、评估和开发,连环创业者的融资策略以及连环创业绩效五个主题,并基于各主题下的研究焦点将连环创业的特征总结为连环创业者的独特性、连环创业活动的连续性和连环创业情境的适配性。最后,本文基于现有研究空白和连环创业特征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本文对连环创业这类独特的创业活动研究进行梳理和提炼的理论价值在于:(1)科学归纳了连环创业的研究主题和研究前沿,为明晰连环创业研究的核心研究问题、理论视角夯实了基础,系统构建了连环创业的研究框架,对于推动连环创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深度剖析连环创业的特征、动机和行为规律,揭示了连环创业独特性、连续性、适配性对于创业研究的重要价值。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搜集

有学者提出部分研究在文献的提炼和归纳上有较强的主观性(蔡莉等,2011)。本文摒弃了传统的文献梳理范式,借鉴扎根理论的思想,对相关文献的观点进行初级编码和聚焦编码,以更客观地提炼现有研究的焦点和空白。首先,在兼顾文献梳理科学性和全面性的前提下,本文以“serial & entrepreneur*”“re-entry & entrepreneur*”“habitual & entrepreneur *”为关键词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集中检索,并设定研究领域为“Social Science”,语种为“English”,文章类型为“Article”,共得到了176篇论文(截止时间为2019年10月)。随后,两位研究人员分别逐一筛选检索得到的文献,确保其研究主题与连环创业相匹配。在剔除两位研究人员共同认为主题不相关的文献后,对于其他有争议的文献,邀请第三位研究人员共同讨论确定是否剔除。最终,本研究确定了90篇高相关文献作为文献库,并对其中51篇文献进行编码

(二)数据编码与提炼

具体的编码过程如下。首先,两位研究人员统一编码原则,针对学者提出的命题和假设进行编码提炼,在严格遵循文献原意的基础上独立进行初级编码,并建立初级编码间的因果关系。之后,两人独立对初级编码进行提炼,以形成类属、确定类属间的关系,并据此进行聚焦编码。最后,研究人员就不一致的编码进行充分讨论,在听取创业学、管理学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删除、合并、新增了部分编码,最终共形成210个初级编码。通过对这些初级编码进行归纳和提炼,排除了25个无法聚焦的零散编码,共形成22条不重复的聚焦编码。在充分考虑编码原意的基础上,根据聚焦编码、初级编码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了连环创业相关研究的五个主题(如表1所示):(1)连环创业者特征;(2)连环创业意向的形成;(3)连环创业机会的识别、评估和开发;(4)连环创业者的融资策略;(5)连环创业绩效。此外,有部分编码在不同主题下都可以当作前因变量,如创业认知、先前经验等,为全面反映本主题下的研究内容,这些编码被重复放入各个主题。初级编码在各个主题中出现的数量如图1所示。

表 1 编码提炼过程
初级编码 聚焦编码 主题
年龄、教育水平、性别、家庭背景等 人口统计学特征 连环创业者的特征
工作经验、行业经验等 先前经验
执念激情、和谐激情等 创业情绪
认知风格、谨慎等 创业认知
管控风险、盈利、独立的需要、减税和间接收益等 创业动机
退出方式、退出情绪等 创业退出 连环创业意向的形成
再创业可能性、再创业意愿等 再创业意向
预防定向、促进定向、失败归因、创业成瘾性等 创业认知
管理技能、融资经验等 人力资本
职业生涯早期/中期/末期、带薪再创业、带薪就业、职业状态等 职业发展
法律环境、国家等 制度环境
创业时间间隔,再创业速度等 创业速度
机会型创业、生存型创业、寻找挑战/机会、国际化战略导向等 再创业方式
机会识别的数量等 机会识别 连环创业机会的识别、评估和开发
机会创新性、机会价值等 机会评估
开发机会的数量等 机会开发
创业失败经验、创业成功经验等 先前经验
识别模式、创业机敏性、过度自信、风险规避等 创业认知
机会开发能力、机会识别能力等 创业能力
社会网络强度等 社会网络
连环机会之间的协同效应、机会多元化等 连环创业间关系
观望策略、行动策略 融资策略 连环创业者的融资策略
风投估值、项目盈利性、信息不对称、获得风投的速度、风投集团异质性等 风投评估
融资经验、创业经验等 先前经验
管理能力、领导能力等 创业能力
直接社会关系、创业网络密度等 社会网络
企业绩效、绩效趋势等 创业绩效 连环创业绩效
创业经验、工作经验、行业经验等 先前经验
失败归因、过度自信等 创业认知
组织能力、学习能力等 创业能力
资本、信息来源、资源贬值等 创业资源
转型经济等 制度环境
时间相似性、行业相似性、地理位置相似性、更换行业等 连环创业间关系
  注:各主题的研究重点不同,因此本表仅展示了各研究主题下的部分初级编码。
图 1 连环创业研究各个主题编码分布情况

本文以连环创业的五个子主题为线索,结合编码结果对每个子主题的文献进行回顾,识别了连环创业研究中的热点研究,并据此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三、基于不同主题的连环创业研究梳理

(一)连环创业者的特征

对连环创业者的研究始于创业者类型的归纳。既有研究根据创业者的创业经验将其分为潜在创业者(nascent entrepreneur)、创业新手(novice entrepreneur)和创业老手(habitual entrepreneur)(Westhead和Wright,1998;Plehn-Dujowich,2010)。Westhead和Wright(1998)根据同一时刻是否拥有多家创业企业将创业老手区分为连环创业者和组合创业者(portfolio entrepreneur),前者是指在出售前一家企业后,继承、建立或出资了另一家企业的创业者,后者是指在保留前一家企业基础上,继承、建立或出资了另一家企业的创业者。

刻画连环创业者独特性的一个途径是与创业新手、组合创业者进行特征比较。在对文献进行编码和提炼后,本文在连环创业者特征主题下共获得人口统计学特征、先前经验、创业情绪、创业认知、创业动机5条聚焦编码。通过对编码和原文献的比较分析,本文发现过往研究主要从人口统计学特征、先前经验、创业情绪、创业认知、创业动机五个方面对三类创业者进行区分(见表2)。

表 2 三类创业者特征比较
编码 创业新手 创业老手
连环创业者 组合创业者
人口统计学特征 性别 相比创业老手,创业新手中的女性比例较高 与创业新手和组合创业者相比,连环创业者中男性占比最大 组合创业者男性和女性占比均处于创业新手和连环创业者之间
年龄 与连环创业者和组合创业者第一次创业时相比,创业新手的年龄偏高 连环创业者创办第一家企业时的年龄比创业新手和组合创业者更小 组合创业者创办第一家企业时的年龄比创业新手小、比连环创业者大
原生家庭 与连环创业者相比,创业新手的父母较少有管理和创业背景 与组合创业者相比,连环创业者较少有父母创业背景 与创业新手和连环创业者相比,组合创业者的父母通常拥有更多的管理和创业经验
先前经验 工作经验 与连环创业者和组合创业者相比,创业新手工作经验最少 与创业新手和组合创业者相比,连环创业者的工作经验最丰富 组合创业者的工作经验介于创业新手和连环创业者之间,但之前就职于管理层的比例高于两者
行业经验 创业新手创办的企业所在的行业与他们之前工作的行业更相近 连环创业者创办一家新企业所在的行业与先前工作行业相关性的程度居于创业新手和组合创业者之间 组合创业者创办一家新企业所在的行业更可能与先前工作所处行业不同
创业情绪 与创业老手相比,创业新手展现出的创业激情并不明显 与创业新手相比,连环创业者显著地展现出了执念激情,但是和谐激情的体现并不显著 组合创业者显著地展现出了和谐激情和执念激情
创业认知 与创业新手相比,连环创业者和组合创业者更偏向于直觉认知,但二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创业动机 主要动机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与连环创业者相比,创业新手创办企业的目的更可能追求独立;与组合创业者相比,他们更多为了得到赞许。创业新手会表现出略高于连环创业者的不确定性接受程度 连环创业者的动机多出于个人原因考虑。与创业新手和组合创业者相比,连环创业者倾向于寻找更低不确定性程度的机会;与创业新手相比,连环创业者认为创办一个新企业令人畏惧 主要出于安全考虑,如:为了免税、降低风险以及支持最初的企业发展;规避法律,如规避劳动法、税法等。组合创业者可以接受更广泛和更高程度的不确定性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第一,过往关于创业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研究主要围绕性别、年龄、家庭和教育这四个变量展开。就性别而言,连环创业者中男性居多,女性更多停留在初次创业(Westhead和Wright,1998;Hessels等,2011)。根据Westhead和Wright(1998),连环创业者初次创业时的年龄较其他类型创业者偏小;就原生家庭特征而言,组合创业者父母的创业和管理经验会多于创业新手的父母;教育水平方面,组合创业者与连环创业者的教育程度差异不显著。

第二,从先前经验来看,连环创业者的工作经验比其他两类创业者更为丰富。虽然连环创业者在创业之前工作过的企业数量众多,但其所在企业多为小型企业;从行业经验来看,创业新手创办的企业与之前工作的行业相关性最高,连环创业者创办的企业与行业的相关性低于创业新手(Westhead和Wright,1998;Westhead等,2005)。

第三,从创业情绪来看,三类创业者对待创业的激情存在差异。连环创业者的执念激情(obsessive passion)显著高于创业新手,二者和谐激情(harmonious passion)的差异不显著;而相比其他类型创业者,组合创业者会表现出更显著的高水平的和谐激情(Thorgren和Wincent,2015)。

第四,从创业认知来看,相比创业新手,连环创业者与组合创业者更偏向于直觉认知(intuitive cognitive style),且连环创业者和组合创业者的认知风格不存在显著差异(Brigham和Sorenson,2008)。此外,连环创业者与其他两类创业者相比更为谨慎。例如,连环创业者通常并不赞同“新创企业代表了不确定性,但也为生活增添了令人兴奋的事情”这一表述,他们会尝试通过控制、关注退出企业的时机、关注下一个创业机会等方式降低不确定性。组合创业者的新创企业则可能建立在与现有企业完全不同的领域,不确定性程度更高(Westhead等,2005)。

第五,从创业动机分析,连环创业者的创业动机主要是追求个人成长和提升自主水平,实现对自我生活的掌控;创业新手则多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组合创业者则主要是为了降低风险、优化股权结构等安全动机(Westhead和Wright,1998;Anokhin等,2008)。

综上,过往研究从人口统计学特征、先前经验、创业情绪、创业认知和创业动机的角度刻画了连环创业者的群体肖像,识别了连环创业者的主要特征,如连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会表现出较强的控制欲,以尽可能达成创业目标;相比其他类型创业者,连环创业者会更为谨慎等。然而,这些特征是连环创业者与生俱来的个人特质还是通过一次次创业活动习得的行为特性?为什么有些人成为连环创业者?这些问题还有待研究探索。

(二)连环创业意向的形成

连环创业意向指随着时间的推移,创业者再次创业的可能性(Amaral等,2011)。连环创业行为的发生首先需要创业者有退出先前企业的意向,其次是再次寻找创业机会的意愿(Wright等,1997)。连环创业意向的形成主题共有创业退出、再创业意向、创业认知、人力资本、职业发展、制度环境、创业速度、再创业方式8条聚焦编码。该主题初级编码数量是所有主题中最多的,可见连环创业意向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由于原文献中反映的仅是初级编码之间的关系,本文将初级编码提炼为聚焦编码后也相应地建立联系,构建了各主题下的研究框架图。该主题的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

图 2 连环创业意向的形成研究框架

连环创业者退出企业的现象非常复杂。从退出方式看,连环创业者的退出意向包括被迫退出和主动退出(Hyytinen和Ilimakunnas,2007)。创业者可能因资不抵债而被迫退出企业(Westhead等,2005;Ucbasaran等,2010),也可能由于企业无法达到创业者的预期目标(Westhead等,2005;Ucbasaran等,2010)或发现了新的商机(Hessels等,2011)而主动退出企业。从退出情绪看,连环创业者退出企业后会产生积极和消极两种情绪。创业者可能会在企业达到预期目标后主动寻找新的挑战(Vinturella和Erickson,2004,退出企业时表现出愉悦等积极情绪;也可能对当前企业存在不满而消极退出,因此在退出时表现出失望、愤怒、恐惧等消极情绪(Brigham和Sorenson,2008)。

从再创业意向来看,连环创业者的再进入决策会受到创业认知、人力资本、职业发展、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从创业认知角度来看,先前创业成败会影响创业者再次创业的决策。Ucbasaran等(2010)发现,连环创业者在经历了创业失败后,自负水平降低,他们会重新审视自己对知识和事物的控制能力,更倾向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而非自身因素,因此会更快地从失败中恢复,形成再次创业意向。Lafuente等(2019)发现,创业韧性较高的创业者会在失败之后通过成长式学习(generative learning)获得更丰富的认知图式,更清楚先前失败的成因,能更快地从失败中恢复并重整旗鼓,且他们倾向于开发国际市场。需要注意的是,多数研究关注了在创业失败之后形成连环创业意向的创业者,但忽视了从企业“功成身退”,并随后创业的连环创业者,如王石卸任万科董事长后成立“深潜”。

从人力资本来看,连环创业者的人力资本可以分为通用人力资本(包括接受正规教育和受雇佣的年限等)和专用人力资本(包括管理技能、融资经验等),人力资本水平会影响其是否再次创业的决策(Amaral和Baptista,2007;Plehn-Dujowich,2010;Amaral等,2011)。Amaral等(2011)发现接受正规教育的年限越长,个体职业选择的空间越大,创业者再次创业的可能性会更低,或者会延长两次创业的时间间隔。对于特殊人力资本,Plehn-Dujowich(2010)和Amaral等(2011)发现管理技能水平越高、成功融资经验越多的创业者,决定再次创业的时间间隔越短。也就是说,通用人力资本抑制了创业者形成再次创业意向,专用人力资本促进了再次创业意向的形成。

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创业者的职业生涯中会经历多次进入企业和退出企业的过程。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个体的职业倾向会随着需求、价值的变化而体现出不同的驱动因素(Hall,2002)。因此,连环创业者再次创业的意向会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发生变化(Lin和Wang,2019)。研究发现,有失败经历的创业者再次创业的可能性与年龄呈三次方的关系:在职业生涯的初期,创业者的能力尚有欠缺,对职业兴趣处于探索阶段,创业失败成本较低,创业失败后不会过多将责任归咎于自己,并且认为自己有能力通过个人选择和努力避免再次失败,因此,该阶段年龄与失败后再次创业的意向呈正相关;在职业生涯的中期,创业者会质疑过去的决策,自我反省后校准职业方向,此时,年龄与失败后再次创业意向呈负相关;在职业生涯后期,创业者调节失败带来负面情绪的能力增强,可以更理性和积极地评价过去的职业发展,有助于有失败经历的创业者形成再次创业意向,因此,职业生涯后期创业者的年龄与失败后再创业意向呈正相关(Baù等,2017)。

从制度环境视角来看,制度环境会影响整个创业生态,进而影响连环创业者在失败后的再创业意向。Lee等(2007)研究了法律环境对连环创业意向的影响,认为友好型企业破产法有助于降低创业者的破产成本,创业者不会担心创业失败而被过度惩罚,同时也为创业者保留了一部分可用于再次创业的资源,因此能够鼓励创业者再次创业。Simmons等(2019)对比了不同国家男性创业者和女性创业者创业失败后再创业意向的差别,发现女性创业者比男性创业者在失败后的再创业意向低,同时发现地区的创业失败污名化和创业失败恐惧感会正向调节性别对连环创业意向的影响。

创业退出和再次创业意向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Simmons等(2016)首次对比研究了创业失败和创业成功两种情境下创业者的目标设定态度对连环创业意向的影响。根据调整匹配理论(regulatory fit theory),设定目标态度为预防定向的创业者以保留自身资本、减少沉没成本为目标,此类创业者在失败情境下退出企业时,会先降低损失,通过放弃难度较高或与失败事件类似的创业活动来避免类似错误。因此创业失败削弱了预防定向的创业者再次创业的意向,而创业成功会加强促进定向的创业者再次创业的意向。

综上,既有研究从创业认知、人力资本、职业发展、制度环境视角探究了影响连环创业意向形成的因素。我们发现,创业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影响了连环创业意向的形成。过往研究大多将再创业意向形成的先决条件默认为创业失败,关注了在具体制度环境下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后为何再次创业的问题。然而,创业成功者为何会在创业成功或创业过程中选择退出并再次创业,目前还鲜有研究关注。

(三)连环创业机会的识别、评估和开发

在连环创业机会的识别、评估和开发主题下,本文共识别了机会识别、机会评估、机会开发、先前经验、创业认知、创业能力、社会网络、连环创业间关系8条聚焦编码,并建立了聚焦编码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既有对于连环创业机会的识别、评估和开发的研究主要从认知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视角进行了探索。

图 3 连环创业的机会识别、评估与开发研究框架

部分研究从认知理论的视角解读机会识别过程,认为与创业新手相比,创业老手拥有的先前创业经验和知识等可供利用的认知资源可以使创业者的信息处理过程更有效,从而可以快速识别新的机会,发现更多的机会。Ardichvili等(2003)以创业老手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机会识别过程理论(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process),认为创业者个人特质、社会网络和先前知识都是触发创业机敏性的前因变量,并沿用Kirzner(1997)的观点,认为创业机敏性是机会识别的必要条件。Baron和Ensley(2006)认为,原型模型(prototype model)是创业者发现机会的识别模式之一。原型模型是指个体在遇到新的事件或物体时,自身已经存在的原型会对认知和探测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起到重要影响。事物与原型匹配程度越高,就越可能发现创业机会(Shane,2003)。他们发现,与创业新手相比,创业老手的原型模型更加清晰和丰富,更容易发现新机会。他们在面对机会时会聚焦于可行性,而不像创业新手更多关注于创新性。但Ucbasaran等(2009)发现,创业老手的先前知识和经验与机会识别数量呈倒U形的关系,且对机会的创新性没有显著影响;先前经验一旦超过一定水平,将导致创业者过度自负,这一认知偏见会降低创业者识别机会的数量。研究特别指出,失败经验也与机会识别数量呈倒U形关系。他们认为创业老手会为了实现自我设定的目标而努力获取与之匹配的属性和技能。当失败与自我设定目标密切联系时,反而会促使创业老手更加努力地尝试寻找新机会,但失败经验超过一定程度时,创业老手会失去克服挑战的信心。

部分研究从人力资本理论视角解释连环创业机会的评估与开发过程,认为丰富的先前经验和社会网络有助于创业者识别创业机会,加强评估和开发创业机会的能力(Ucbasaran等,2003,2008)。在机会识别方面,Fuentes Fuentes等(2010)发现先前创业经验的成败以及与商业伙伴社会网络关系的强度会正向影响创业者的机会识别能力。在机会评估方面,Haynie等(2009)发现创业机会与创业者的知识、技能、能力等人力资本相关性越高,机会对于创业者就越有吸引力,这一关系还会受机会价值、稀缺性等因素的调节。在机会开发方面,Rerup(2005)发现,产业、任务等不同属性的先前创业经验与当前情境的相似程度影响了创业者开发机会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Westhead等(2005)发现组合创业者识别机会的能力优于连环创业者,但尚未有研究检验二者行为差异背后的内在机理。Parker(2014)猜测,创业者在机会识别和机会开发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个体能否成为组合创业者或连环创业者(见图4)。兼具高水平的机会识别能力和机会开发能力的个体,更有可能成为组合创业者。而机会识别能力较高但机会开发能力较低的个体,更可能成为连环创业者。

资料来源:根据Parker(2014)整理。 图 4 异质性能力和创业者类型

综上,学者们基于认知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关注了影响连环创业者机会识别、评估和开发的前因,同时发现连环创业者在机会识别、评估和开发能力上同其他类型创业者确有不同,但尚未有研究深入探讨这些差异的根源,这为探索连环创业者的独特性提供了机会。

(四)连环创业者的融资策略

连环创业融资主题下有融资策略、风投评估、先前经验、创业能力、社会网络5条聚焦编码(见图5)。在对编码进行梳理后,本文发现过往关于连环创业融资的研究回答了两个相对独立的问题:连环创业者采取何种融资策略?哪些因素影响投资人对连环创业者的投资决策?

图 5 连环创业者的融资策略研究框架

Schwienbacher(2007)将创业者的融资策略分为两种:观望策略(创业者筹集足够的外部资金之后再开始项目)和行动策略(使用自有资源实现阶段性目标后,再寻求风险投资等外部资金的支持)。有研究发现,连环创业者比其他类型创业者更多地使用自有资金(包括自身存款,以及从家庭、朋友等筹集的资金)(Westhead和Wright,1998),即采用行动型策略。这可能是由于连环创业者会在前一次创业时留存部分资金为下一次创业做打算;也可能由于连环创业者相信能获得更高的收益而愿意承担风险(Parker,2014)。而Schwienbacher(2007)认为,连环创业者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基于这种理性追求,连环创业者在选择融资策略时会权衡两种融资策略使企业成功的可能性,若在项目开始前找到风险投资的概率大于通过使用自有资源实现阶段性目标后找到风险投资的概率,连环创业者就会选择观望策略,反之亦然。

Wright等(1997)发现投资人在筛选创业提案时,较为注重创业者的管理能力、领导能力以及达成财务目标的能力,而不是市场、产品、战略等因素。因此,连环创业者过往创业经历为投资人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Zhang(2019)发现投资人可以通过考察连环创业者的创业经历降低投资决策中的信息不对称,准确地评估创业者的创业能力。从融资结果来看,有成功经验的连环创业者比有失败经验的连环创业者更可能获得高额融资(Gompers等,2006)。此外,也有研究从社会网络的角度出发认为有成功融资经验的创业者,由于与投资人建立了一定的社会联结,更有可能利用与投资人的直接关系而再次获得融资和较高的估值,这种优势在首轮融资时尤其明显(Hsu,2007;Zhang,2011)。同时,连环创业者了解风险投资的流程和谈判技巧,在谈判中更容易处于优势地位,因此投资人在与有成功融资经验的连环创业者谈判时会表现得更加谨慎(Hsu,2007)。

综上,连环创业者在进行融资策略选择时不仅会考虑如何发挥先前创业资源的价值,也会考虑如何在多次创业活动中分配资源的价值。对于连环创业者而言,创业融资的底层逻辑是对于资源的持续利用,从长期视角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而非在某一次创业活动中财殚力痡。然而既有研究多从静态视角考虑连环创业者对资源的调配,而他们的融资策略如何受到先前创业冗余资源、失败成本等的影响,他们如何在多次创业活动中分配资源,还有待后续研究从动态视角继续拓展。

(五)连环创业绩效

连环创业绩效是连环创业研究的一个焦点(Parker,2013)。该主题下获得创业绩效、先前经验、创业认知、创业能力、创业资源、制度环境、连环创业间关系7条聚焦编码。根据对编码的梳理(见图6),现有研究集中于连环创业绩效界定和影响绩效优劣的因素两个方面。 

图 6 连环创业绩效研究框架

过往研究对连环创业绩效的界定存在差异。既有学者多以连环创业者当前企业绩效为观察指标,也有少部分学者将连环创业者个体的整体创业绩效趋势作为观察指标。学者们测量方式也有较大不同,包括企业成长绩效(Eggers和Lin,2015;Li等,2009)、现有企业存活时间(Rocha等,2015;Lafontaine和Shaw,2016)、企业的投资回报率(Paik,2014)等;还有学者将连环创业者过去一年的个人收入作为测量指标(Westhead等,2005),同时用创业前后生活水平的变化来评价此次创业的绩效;一些学者则将连环创业者每次创办的企业是否成功上市来衡量连环创业绩效好坏(Gompers等,2010)。如同在考察组合创业者的创业绩效时以其拥有的某一家企业的绩效为评判标准存在技术风险一样,仅以当前企业的绩效来评判连环创业者或连环创业绩效同样存在技术风险。

创业经验是连环创业者最为宝贵的财富。部分学者从经验学习的角度认为,创业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连环创业者的绩效呈现上升的趋势(Gompers等,2010;Parker,2013;Paik,2014;Lafontaine和Shaw,2016;Shaw和Sørensen,2019)。例如,Paik(2014)发现连环创业者的创业经验可以降低企业的风险水平,提高企业的投资回报率。Lafontaine和Shaw(2016)发现每增加一次创业经历,创业者退出企业的概率会下降7%。还有研究发现创业经验对连环创业绩效的影响存在“溢出效应”,与首次创业就失败的连环创业者和创业新手相比,首次创业成功的创业者之后创业成功的概率会更高(Gompers等,2010)。部分学者认为连环创业者的创业经验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并非单纯的线性关系,而是曲线关系(Parker,2013;Toft-Kehler等,2014)。Toft-Kehler等(2014)研究发现,连环创业者的创业经验与企业绩效呈现U形关系。当连环创业者处在中低经验水平时,急于将从先前经验中汲取的知识转化为一般性规律而盲目学习,从而对企业绩效呈现消极的影响;当经验水平适中时,由于创业者会掉入一些看似表面相同其实缺乏深入剖析的能力陷阱,此时经验对绩效的消极影响最大;随着连环创业者创业经验的增多,他们逐渐成为创业专家,能够更容易地将现有知识和认知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对绩效的积极影响逐渐增强。

为更加明确创业经验对连环创业绩效的影响机制,一些学者考察了情境因素对连环创业绩效的影响。Eesley和Roberts(2012)发现,当连环创业所属行业相同时,创业经验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较强;当连环创业所属行业不同时,创业经验会对企业绩效产生负向影响,而连环创业者的才能(talent)会对企业绩效产生促进作用。Toft-Kehler等(2014)发现在连环创业时,行业的相似程度、地理位置的邻近程度、连环创业的时间间隔等都可以正向调节创业经验与连环创业绩效的关系。Paik(2014)发现连环创业者是否接受过风险投资会调节创业经验对随后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

创业资源和创业能力也是连环创业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首先,连环创业者在过往创业历程中积累创业资源(Davidsson和Honig,2003;Li等,2009),例如连环创业者能从商务网络伙伴和政府关系网络中获得有用的信息(Westhead等,2005;Li等,2009),这些创业资源为创业成功提供了保障。其次,连环创业者通过先前创业经历提升了创业能力(Westhead等,2005;Li等,2009;Gompers等,2010)。过往研究表明,连环创业者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Li等,2009;Gompers等,2010);同时他们更能准确把握市场时机,在合适的时间投身到合适的行业(Gompers等,2010)。值得注意的是,资源和能力并不总是对连环创业绩效有积极的影响,连环创业者的知识和技能等人力资本的价值和适用性会随着创业次数的增加而降低;类似地,网络、关系等社会资本也可能随着前一家企业的破产或出售而发生贬值(Parker,2013)。

对连环创业绩效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主要是动机和认知属性。前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的连环创业者倾向将失败归因于外部环境因素,他们更倾向选择不同行业作为下一次创业活动的起点,但行业改换并不利于利用已有经验,反而会降低创业成功的可能(Eggers和Lin,2015)。Li等(2009)发现,连环创业者会因为“创业快感”(entrepreneurial euphoria)导致过度自信,使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的积极影响转变为消极影响。

综上,既有研究从经验、资源、能力、认知等视角探讨了连环创业绩效优劣的影响因素,特别关注了创业经验的影响。学者们基于经验学习理论证实了先前创业经验对连环创业绩效有显著的影响,但并未得出一致结论。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现有研究聚焦探索相邻两次创业活动之间的关系,未涉及更多次创业活动之间的规律,很难识别创业经验与对创业绩效影响的稳定规律。此外,以某一次创业的企业绩效测量连环创业绩效,忽视了多次创业中企业绩效的变化或多次创业中企业绩效的极值,排除了创业经验对连环创业者或连环创业绩效的影响是非连续的可能。

四、研究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一)研究结论

Gartner(1985)指出创业者之间的差异可能要大于创业者与非创业者之间的差异。关注连环创业者这一独特的创业群体,对于理解创业者的独特性有着重要意义。从以上回顾来看,围绕连环创业已有研究形成了五个核心主题。这些研究主题从连环创业者、连环创业过程、连环创业情境上体现了连环创业的特征。这些特征具体体现在:

(1)连环创业者的独特性:尽管每次创业的内容与情境有所不同,但已有研究识别了连环创业者在创业动机、机会识别、融资策略等方面较为一致且稳定的行为规律和认知结构。这些行为规律和认知结构使连环创业者在创业活动中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创业者,凸显了连环创业者的独特性。研究连环创业者的独特性不仅可以为研究创业成败排除内生因素的干扰,使我们从更科学的视角探索创业成败的内在规律,还有助于我们从深层次发现连环创业者在多次创业活动中认知结构的变化,揭示其他类型创业者研究难以发现的创业活动规律。

(2)连环创业活动的连续性:连环创业活动不仅在时间维度上保持连续,已有研究还发现了创业资源在连环创业活动中的传递规律。因此,连环创业活动的连续性一方面体现在先前创业活动对随后创业活动的“溢出效应”,另一方面体现在创业资源在多次创业活动中的配置和调度。研究连环创业活动的连续性不仅可以从纵向揭示创业活动的内在规律,为研究创业活动如何迭代、如何试错提供可行路径,也可以为探讨如何在多次创业活动中最大化创业资源的价值提供新的视角。

(3)连环创业情境的适配性:连环创业为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创业者效能提供了情景。根据工作特征模型等理论,创业者效能的发挥取决于创业者与创业情景的适配性。既有研究关注了行业相似度、地理位置距离等情境因素对连环创业行为规律和绩效表现的影响,揭示了不同创业情境对如何更好地发挥创业效能的影响机制。连环创业极大地降低了个体差异对创业者效能的影响,可以连续观察创业者在不同创业情景中的行为决策和表现,探索情境因素与创业者、创业活动的适配问题。这一特性不仅可以拓展创业学习、创业认知等的理论边界,也帮助我们发现更能激发创业者胜任力的创业情境。

(二)未来研究展望

第一,探索连环创业意向的形成机制。已有研究对连环创业意向的形成给予了极大关注。既有研究多以创业失败为起点研究连环创业意向的形成机制(Tipu,2020),不仅忽视了其他创业过程对连环创业意向的影响,还忽视了非相邻创业活动之间的影响。首先,连环创业意向形成的先决条件是创业退出。因此,创业退出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可能对连环创业意向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既有研究大多默认连环创业者是在创业失败后形成连环创业意向,忽视了那些完成创业目标并主动退出的创业者连环创业意向的形成机制。成功的连环创业者在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价值创造等方面优于屡战屡败的连环创业者。因此,未来研究需要更全面地探索创业者在选择不同创业退出方式时连环创业意向的形成机制。例如,可借鉴事件系统理论(Morgeson等,2015)将创业退出作为关键事件,考量事件强度、事件空间和事件时间等属性对再创业意向形成的影响路径。其次,连环创业意向不仅会受到前一次创业活动的影响,可能还会受到早期创业活动的影响,例如,从印记理论的视角来看,首次创业经历对于连环创业意向可能起到了更为关键的作用。因此,未来研究可以扩展到首次创业活动对连环创业意向的影响以及连环创业意向的波动,丰富创业活动连续性的内在逻辑。

第二,探索连环创业者机会识别行为的认知机制。既有研究已识别了连环创业者在机会识别、评估和开发的独特规律,而尚未深入探索规律背后的认知机制。Baron和Ensley(2006)将创业者识别机会的认知结构称为原型模型。他们认为在识别机会的过程中创业者会将新的想法与现有的机会原型进行比较,若二者匹配度高,他们就识别到了新机会。Baron和Ensley(2006)为连环创业者的机会识别研究提供了思路。连环创业者会不断识别与自己的原型模型更符合的机会还是通过连环创业不断修正自己的原型模型,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如果是后者,那么哪些外部因素会影响创业者修正当初的原型?修正的原则又是什么?这些研究将为精益创业、原型模型等理论提供洞见,为解释连环创业机会的识别机制提供新的视角。

第三,探索连环创业的资源调度、利用和重组。既有研究基于资源基础观探索了可预测环境下资源对创业活动的影响路径(蔡莉等,2019)。连环创业可以为创业资源研究从动态研究视角提供理论贡献。连环创业者倾向于长期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而非在某一次创业活动中财殚力痡,因此,他们需要处理资源损失、留存、再利用及新资源开发等的动态过程。连环创业者如何处理上一次创业带来的情感压力、失败成本与冗余资源?不同处理方式会对连环创业者的融资策略造成什么影响?未来研究可以从资源保存理论出发(Hobfoll,1989),寻找连环创业者融资策略的资源认知与利用机制,也可以从创业者职业发展的角度研究如何发挥资源最大价值。同时,可以将创业拼凑、效果推理等创业研究中重要的逻辑和资源利用方式引入连环创业研究,为探索连环创业资源的持续利用提供启示。

第四,探索连环创业的学习机制。经验学习理论难以解释连环创业者多次创业绩效波动的学习机制,特别是创业失败后复杂的学习曲线。Yin等(2019)发现,失败学习是具有两个阈值点的三级相变过程。连环创业研究大多只关注了相邻两次创业活动的绩效变化,并将单一焦点企业绩效作为创业绩效,忽视了连环创业者、连环创业活动与连环创业情境之间的匹配关系,如此测量存有技术风险。未来研究可以关注连环创业者所创办的多家企业的平均绩效及绩效极值。首先,未来研究可以长期关注连环创业者所创办的多家企业平均绩效及其影响机制,通过研究连环创业者的平均绩效可以解释哪些匹配关系有利于创业者从中学习,哪一类习得的知识可以传递或复制,用于指导创业者下一次创业活动,检验创业经验的累计效应和创业学习的边际变化。其次,未来研究可以探索多次创业的企业绩效极值,拓展创业学习和创业认知理论的边界条件。创业者对过往经验的认知和学习方式以及所处连环创业情境的不同,会带来最终结果上的差异。Yin等(2019)发现成功和失败的个体最初表现很相似,但他们每次失败后的学习行为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关键拐点的学习差异会决定最终成败走向,未来研究可以关注连环创业者绩效极值的认知和学习机制。

第五,探索连环创业者在不确定情境下的决策机制。过往研究多从创业经验多寡或创业经验属性的视角讨论连环创业者如何决策以及决策方式的差异,忽视了差异的形成过程。Sarasvathy(2001)曾提出面对不确定性,专家型创业者与创业新手的表现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专家型创业者的决策逻辑多为效果推理,而创业新手的决策逻辑多为因果推理。多次创业活动可能塑造了连环创业者的决策逻辑。我们不仅可以从连环创业过程中观察到创业者稳定的决策风格,同时也可以观察到决策风格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连环创业为探索创业活动如何塑造了创业者的决策机制提供了研究情景。因此,未来研究可以探索连环创业者和组合创业者在不确定性情境下的决策机制有哪些差异,以及不确定性程度是否会引发连环创业者不同的决策机制等问题,丰富连环创业者决策机制的相关研究。

第六,从神经创业学视角探索连环创业者的独特性。既有研究表明,连环创业者在多次创业活动中会表现出较为一致且稳定的行为规律。Spivack等(2014)尝试从创业成瘾性(entrepreneurship addiction)视角解释创业者沉迷于创业活动的生理机制。成瘾性最初被用来描述个体沉迷于某一刺激物所产生的心理依赖(Prochaska等,1992),成瘾的创业者会有强迫性思考(如持续寻找创新性)、循环于“退出—参与”创业活动、自负、自我放纵(如不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忽视家人或朋友等多种特殊表现(Spivack等,2014)。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来看,创业成瘾性的形成可能与创业者面对创业风险时多巴胺增加有关,也可能与伏隔核、杏仁核、海马体等与奖赏、选择、记忆相关的脑区被激活有关(Nicolaou和Shane,2009)。因此,未来研究可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脑电、肌电、皮电等认知神经学方法,揭示连环创业者面对机会、风险、不确定性任务等情境下的生理机制和反应,更深层次地解密连环创业者的行为决策规律。

① 上观新闻. 从连续创业到打造百年老店,季琦:一家企业没有终极理想,融资、上市、挣钱……走不远[EB/OL]. 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104992,2018年9月12日.

② serial entrepreneurship有两类翻译,一类是翻译为“连环创业”(于晓宇等,2013),另一类是翻译为“连续创业”(赵文红等,2014)。“连续”在《辞海》中被解释为“一个接一个,一次连一次”,“连环”被解释为“一个接着一个互相关联的”,前者强调的是时间上的不间断和行为上的完全重复,而后者不仅强调了时间上的连续,且重视行为、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关联性和相互影响。因此,将serial entrepreneurship翻译为“连环创业”更贴切其概念的内涵和特征,某一次创业经验(无论成败)对创业者下一次创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法律等领域也多将serial翻译为“连环”,而非“连续”,如“serial killer”常被译为“连环杀手”等,强调事件之间的关联以及序列事件体现出稳定的行为模式。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gov.cn/guowuyuan/2015zfgzbg.htm,2015年3月5日.

④ 截止时间:2020年4月13日。

⑤ 初级编码是对相关资料或者数据进行高度概括的过程,一般用词语或者短语进行编码。聚焦编码是在初级编码的基础上按照原始定义对初级编码进行归类处理,并分析各个类属的从属关系。

⑥ 其中39篇没有实证分析和没有提出明确命题的文献不在本文编码范围之内。

⑦ 我们发现先前经验在连环创业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将其独立作为一个聚焦编码,此处的创业资源不包括先前经验。

主要参考文献
[1] 蔡莉, 单标安, 朱秀梅, 等. 创业研究回顾与资源视角下的研究框架构建——基于扎根思想的编码与提炼[J]. 管理世界, 2011(12): 160–169.
[2] 蔡莉, 于海晶, 杨亚倩, 等. 创业理论回顾与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9(12): 94–111.
[3] 于晓宇, 李雪灵, 杨若瑶. 首次创业失败学习: 来自创业新手、新创企业与行业特征的解释[J]. 管理学报, 2013(1): 77–83.
[4] 张默, 任声策. 创业者如何从事件中塑造创业能力?——基于事件系统理论的连续创业案例研究[J]. 管理世界, 2018(11): 134–149, 196.
[5] 赵文红, 孙卫. 创业者认知偏差与连续创业的关系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2(7): 1063–1070.
[6] 赵文红, 王垚, 孙万清. 连续创业研究现状评介与未来展望[J]. 管理学报, 2014(2): 293–301.
[7] 郑馨, 周先波, 陈宏辉, 等. 东山再起: 怎样的国家制度设计能够促进失败再创业?——基于56个国家7年混合数据的证据[J]. 管理世界, 2019(7): 136–151, 181.
[8] Amaral A M, Baptista R, Lima F. Serial entrepreneurship: Impact of human capital on time to re-entry[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11, 37(1): 1–21.
[9] Baù M, Sieger P, Eddleston K A, et al. Fail but try again? The effects of age, gender, and multiple-owner experience on failed entrepreneurs’ reentry[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17, 41(6): 909–941.
[10] Eesley C E, Roberts E B. Are you experienced or are you talented?: When does innate talent versus experience explain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J].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2012, 6(3): 207–219.
[11] Eggers J P, Lin S. Dealing with failure: Serial entrepreneurs and the costs of changing industries between ventur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5, 58(6): 1785–1803.
[12] Lafontaine F, Shaw K. Serial entrepreneurship: Learning by doing?[J].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2016, 34(S2): S217–S254.
[13] Lafuente E, Vaillant Y, Vendrell-Herrero F, et al. Bouncing back from failure: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and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subsequent ventures created by serial entrepreneurs[J]. Applied Psychology, 2019, 68(4): 658–694.
[14] Lin S, Wang S H. How does the age of serial entrepreneurs influence their re-venture speed after a business failure?[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19, 52(3): 651–666.
[15] Morgeson F P, Mitchell T R, Liu D. Event system theory: An event-oriented approach to the organizational scienc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15, 40(4): 515–537.
[16] Nahata R. Success is good but failure is not so bad either: Serial entrepreneurs and venture capital contracting[J].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19, 58: 624–649.
[17] Paik Y. Serial entrepreneurs and venture survival: Evidence from U. S. venture-capital-financed semiconductor firms[J].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2014, 8(3): 254–268.
[18] Parker S C. Do serial entrepreneurs run successively better-performing businesse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3, 28(5): 652–666.
[19] Parker S C. Who become serial and portfolio entrepreneurs?[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14, 43(4): 887–898.
[20] Rocha V, Carneiro A, Varum C A. Entry and exit dynamics of nascent business owners[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15, 45(1): 63–84.
[21] Shaw K, Sørensen A. The productivity advantage of serial entrepreneurs[J]. ILR Review, 2019, 72(5): 1225–1261.
[22] Simmons S A, Carr J C, Hsu D K, et al. The regulatory fit of serial entrepreneurship intentions[J]. Applied Psychology, 2016, 65(3): 605–627.
[23] Simmons S A, Wiklund J, Levie J, et al. Gender gaps and reentry into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after business failure[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19, 53(2): 517–531.
[24] Spivack A J, McKelvie A, Haynie J M. Habitual entrepreneurs: Possible cases of entrepreneurship addic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4, 29(5): 651–667.
[25] Thorgren S, Wincent J. Passion and habitual entrepreneurship[J].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 Researching Entrepreneurship, 2015, 33(2): 216–227.
[26] Tipu S A A. Entrepreneurial reentry after failure: A review and future research agenda[J]. Journal of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2020, 13(2): 198–220.
[27] Toft-Kehler R, Wennberg K, Kim P H. Practice makes perfect: Entrepreneurial-experience curves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4, 29(4): 453–470.
[28] Yin Y, Wang Y, Evans J A, et al. Quantifying the dynamics of failure across science, startups and security[J]. Nature, 2019, 575(7781): 190–194.
[29] Zhang J F. The advantage of experienced start-up founders in venture capital acquisition: Evidence from serial entrepreneurs[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11, 36(2): 187–208.
[30] Zhang L. Founders matter! Serial entrepreneurs and venture capital syndicate formation[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19, 43(5): 974–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