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经济与管理》
2020第42卷第1期
创业拼凑还是效果逻辑?理论适用条件与未来展望
李雪灵 , 李玎玎 , 刘京 , 龙玉洁     
吉林大学 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摘要:创业拼凑和效果逻辑作为新兴创业理论,为强资源约束和高不确定创业情境特征下的创业行为逻辑搭建了初步理论框架,为传统创业模型解释不了的创业现象提供了有力的解释,在构建创业研究学术版图和领域属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两个理论尚处于演绎发展阶段,其理论适用条件仍有待明晰。本文分别从理论溯源、内涵界定、行为主体、适用情境和过程模型五个方面对创业拼凑理论和效果逻辑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两个理论的适用条件展开了深入的比较分析,并就个体特质、组织特征、诱发情境、资源管理过程和行为结果等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本研究既深化了两个理论的深度,使理论应用有的放矢,就两个理论的未来研究提出了值得探索的议题,又对完善理论体系有一定的助力。
关键词创业拼凑效果逻辑环境不确定性资源稀缺理论适用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 or Effectuation? Theoretical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Prospects
Li Xueling , Li Dingding , Liu Jing , Long Yujie     
School of Management,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2, China
Summary: Entrepreneurship has become a major and popular domain of research.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 and effectuation offer two new perspectives for exploring the actions and logic that underlie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s. However, these two theories are still developing and their boundaries are ambiguous. This study compares them from theoretical origins, connotations, actors, situations and models to further clarify their boundaries and conclude with some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We have made the following contributions: (1) We clarify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of the two theories; (2) We make a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two theories for making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The comparisons are as follows: ① Heoretical origins. We conclude that bricolage is the evolution of resource theories while effectuation is built on bounded rationality. ② Theoretical connotations. Bricolage explains the behavior that entrepreneurs make use of resources at hand in an innovative way actively to conquer resource scarcity; effectuation gives explanation to the behavior that entrepreneurs make decisions depending on their means at hand so as to create opportunities. ③ Bricoleurs are the “expert” of resources at hand and effectuators are the “expert” of entrepreneurship. ④ Bricolage settles the resource scarcity environment and effectuation handles with environment uncertainty. ⑤ Models. The model of bricolage is one-way linear and has a clarified and predetermined target. Its outcome is the completion of such a “target”. The model of effectuation is circular and has no specific end. Its outcome is the creation of new opportunities. To conclude, we offer several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1) Individual factors. Future research could study the effect of one’s depth and width of knowledge and the types and richness of one’s entrepreneurial experience on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s and decisions. (2)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other approach would be to explore the implications of reputation, resource slack, the looseness of inner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 and the explor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for the choice of bricolage and effectuation. (3) Environment. A third approach would be the probability of selecting bricolage and effectuation under the rapid changing industrial environment, the transitional 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the environment of high tolerance for failure. (4) Resource management. A fourth avenue is to explore whether 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strategic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entrepreneurial resource management, whether entrepreneurial resources could evolve into strategic resources, and what are the strategies during the transforming period. (5) Negative effect. A final implication suggests that future research could test the negative effect of bricolage and effectuation on acquiring legitimacy, and the negative effect of conflicts between stakeholders and the use of contingencies on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Key words: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 effectuation; environment uncertainty; resource scarcity; theoretical applications

一、引 言

创业活动越来越成为各国创造就业机会、增加社会财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来源。然而,在强资源约束和高度环境不确定性下,创业活动成为探索性、试错性、创新性的快速行动机制,需要采取一些独特而行之有效的策略来实施。创业拼凑(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和效果逻辑(theory of effectuation)作为创业者在实践中采取的创业行为策略在经历了一定的理论探索之后,逐步进入主流研究视野,为揭示创业者在强资源约束和高不确定情境下的行为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考和理论视角(张玉利和杨俊,2010;张玉利等,2018)。

机会发现(Alvarez和Barney,2007)和资源整合(Sirmon等,2007)等传统理论模型主要通过经济思维描述个体或企业如何通过寻找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多于供给的领域来采取创业行动,在评估并决定开发该机会之后,采取资源寻求行为以实现机会发现带来的价值创造(Fisher,2012)。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实际创业活动并非总是如此,已有创业理论可能无法解释全部的创业行为。在这种背景下,学者们提出了一批在理解这种不一致方面非常有益的理论视角,如创业拼凑、效果逻辑、创业即兴(entrepreneurial improvisation)、用户创业(user entrepreneurship)、精益创业(lean startup approaches)等,它们同早期的创业模型相比,被广泛认为是创业研究的“新兴理论视角”(Fisher,2012)。一方面,这些理论视角能够刻画真实的创业行为,解释构成创业行为的活动和逻辑基础(Welter等,2016),为传统创业行为模型解释不了的现象提供强有力的解释;另一方面,这些新兴创业理论视角扎根于对创业实践的深入观察,将创业从以往借鉴组织、经济、战略等相关视角的研究中区分开来,更有助于创业理论体系独特性和合法性的构建。

组织理论学者Weick(1995)认为理论是情境依赖,现象驱动的。创业是在强资源约束、高不确定情境下的假设验证性、试错性、创新性的快速行动机制。资源约束和不确定性是目前创业领域普遍认识到的两个最典型的创业情境特征,创业拼凑和效果逻辑分别针对这两个情境特征下的创业行为进行了理论探索,两个理论的出现不仅为创业现象提供了强有力的解释,也在构建创业研究学术版图和领域属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两个理论在关注手头资源、不追求利益最大化、社会构建的资源环境、灵活性、行动偏好等方面具有相似的行为模式(Sarasvathy,2001;Baker和Nelson,2005;Fisher,2012),其理论适用条件仍不明晰。因此,本文将创业拼凑理论和效果逻辑理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厘清二者的理论边界和适用条件。

本文从理论溯源、内涵界定、行为主体、适用情境和过程模型五个方面对两个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在理论适用条件方面开展了较为深入的比较分析,并在个体特质、组织特征、诱发情境、资源管理过程和行为结果五个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本研究的意义和主要贡献在于:(1)创业拼凑和效果逻辑理论的已有研究综述侧重于分别回顾两个理论各自的发展脉络(秦剑,2012;梁强等,2013;方世建和黄明辉,2013;于晓宇等,2017),使得二者的理论适用条件仍存在模糊性,在应用时常常出现概念不清和混用等问题。本研究从理论溯源、内涵界定、行为主体、适用情境和过程模型五个方面整合地分析了两个理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明晰了二者的理论边界,深化了现有理论深度。(2)本文基于现有研究中的不足绘制了未来研究框架,在个体特质、组织特征、诱发情境、资源管理过程和行为结果五个方面提出了两个理论未来值得进一步探索的议题,这对于二者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助力。

二、理论溯源

(一)创业拼凑的理论溯源

创业拼凑源于资源理论,试图回答在资源明显不足的创业环境中,创业者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正如Baker和Nelson(2005)在构建创业拼凑理论之前,首先回顾了开放系统理论、基于资源和能力的企业成长理论、新制度理论等一系列资源相关理论,然后基于“资源的社会建构”视角演绎出创业拼凑理论,并将其定义为:通过组合手头资源将就着解决新问题和发现新机会(making do by applying combinations of the resources at hand to new problems and opportunities)。Senyard(2015)也在梳理创业拼凑与资源理论的关系时发现,当将拼凑作为过程时,它与资源化理论的主题一致;当作为结果时,拼凑通过资源组合创造竞争优势这一点与资源基础观的概念一致。自此,资源理论在“关注外部资源环境的资源依赖理论(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关注竞争优势的资源基础观(resource-based view)”“关注资源管理过程的资源编排理论(resource orchestration)”“关注客观资源主观价值的资源化理论(resourcing)”等基础上,形成“主动构建资源环境以克服资源贫乏的创业拼凑理论”,成为管理学领域中资源理论的新视角(详见图1)。

图 1 创业拼凑的理论溯源

(二)效果逻辑的理论溯源

效果逻辑受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的“有限理性”基本命题和西方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颇深(于晓宇和陶奕达,2018)。根据有限理性命题,决策者的认知能力有限,无法掌握与决策相关的全部信息,如果决策者感知到所面对的是相对不可预测的现象,那么他们会尝试通过先前经验收集信息并迭代学习技能,以便在第一时间发现未来状况的分布(Knight,1921;秦剑,2010;方世建,2012a,2012b;龙丹和董楠,2016;Welter等,2016)。Simon(1973)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目的—手段”方法分析决策过程。Saras Sarasvathy(2001)基于“有限理性理论”和“机会创造观”提出效果逻辑理论,该理论描述的是一种决策制定逻辑,揭示了在面临复杂创业挑战(例如创建和管理新企业)时,专家创业者(指那些创建了多家企业,具有15年以上创业经验并且企业绩效良好的创业者)如何通过既有手段制定决策和采取行动,以便克服自身的有限理性并成功创造商机的真谛。

(三)理论溯源的比较分析

基于理论溯源来看,尽管创业拼凑理论和效果逻辑理论都在试图构建创业活动的行为逻辑框架,但二者适用的理论基础不同。一方面,创业拼凑理论的主要观点解释了受资源约束的新企业在创建时所带入资源存量不足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创新利用手头资源创造资源禀赋和竞争优势的问题。而资源理论主要诠释了“企业是什么(资源的集合)”以及“企业竞争优势从何处来(资源禀赋)”这两个基本问题;而资源视角下的创业研究主要关注新企业在创建时所带入的资源储备对组织发展的影响(张玉利和杨俊,2010;张玉利等,2018)。因此,创业拼凑理论体现了资源理论从被动依赖到主动构建的理论演绎过程,是对资源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Senyard,2015)。另一方面,效果逻辑源于有限理性理论,强调了决策者的认知局限与环境的不确定性,认为决策主体因认知有限,难以掌握与决策相关的全部信息和方案,无法一次性得出完美分析,因此序贯分析是更为有效的决策逻辑方式(Simon,1997;方世建,2012a)。效果逻辑理论与因果逻辑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共同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创业决策逻辑框架。

三、内涵界定

(一)创业拼凑的理论内涵

创业拼凑本质上是创业者创造性地利用手头资源克服资源约束、进行价值创造的资源利用行为机制,是看待和收集资源的特别方式(Baker和Nelson,2005;张玉利和杨俊,2010;Visscher等,2017;张玉利等,2018)。该理论具有手头资源、将就和为了新目的(或机会)的资源组合等三个核心概念,“手头资源”被认为是那些容易获得的、低价值的、用途单一的资源;“将就”体现了创业拼凑在处理问题和机会时所具有的快速行动倾向及非资源最优特征;“为了新目的的资源组合”是一种将资源区别于原有用途的、创造性的利用方式。创业拼凑行为发生的领域包括物质、技能、劳动力、顾客/市场、制度以及社会网络六个领域(Baker等,2003;Baker和Nelson,2005;Baker,2007)。根据创业拼凑的范围和频率,可分为全面型拼凑和选择型拼凑,选择型拼凑表现为在多个需要实现的目标中有所选择地应用拼凑策略,往往一个拼凑方案结束才会开始下一个;而全面型拼凑则是同时在多个项目或领域内实施拼凑(Baker和Nelson,2005;于晓宇等,2017)。

(二)效果逻辑的理论内涵

效果逻辑是一种决策逻辑,是创业者在不确定情境下创建新企业的独特决策过程(Sarasvathy,2001;张玉利等,2011;龙丹和董楠,2016)。效果逻辑将手段视为已知,并关注在既有手段能够创造的可能结果中进行选择(于晓宇和陶奕达,2018)。既有手段源于对“我是谁?我知道谁?我知道什么?”这三个高度个性化问题的思考。“我是谁?”代表创业者对自身特质和能力的思考;“我知道谁”指创业者拥有的社会网络;“我知道什么”体现创业者的教育、专长、经验等(Sarasvathy,2001;张玉利等,2011)。效果逻辑理论的五个核心概念形成其决策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五个基本原则:“手中鸟原则”体现了决策始于充分利用现有或可用的手中资源;“可承受损失原则”即资源投入在预先设定的可承受损失范围内;“柠檬水原则”比喻充分利用和开发决策过程中遭遇的变化和偶然性;“疯狂被子原则”是要尽可能广泛地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而非进行竞争分析;“飞行员原则”表明效果逻辑采用非预测性控制,即控制而不预测未来(Sarasvathy,2001;Fisher,2012;于晓宇和陶奕达,2018)。

(三)理论内涵的比较分析

就理论内涵来看,创业拼凑理论和效果逻辑理论都提炼出了创业行为特征,如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注重从手头资源/既有手段中挖掘机会、关注网络/联盟的重要作用、不追求利益最大化等,但二者在解释的创业现象、关注的创业行为及资源利用方式等方面仍存在差异(详见图2)。首先,二者解释的创业现象不同。创业拼凑理论解释的是创业者积极能动地开发可触及的手头有限资源,构建新资源环境以克服资源约束的现象;而效果逻辑理论解释的是创业者基于既有手段,通过控制未来和联合利益相关者等原则最小化不确定性,从而创造市场和商机的现象(Sarasvathy,2001;Baker和Nelson,2005)。其次,二者关注的创业行为不同。创业拼凑理论关注的是将手头资源“变废为宝”“别出心裁”的创造性资源利用行为;而效果逻辑事先不对既有手段范围进行规定,主要关注创业过程中序贯式、非计划式的决策行为。最后,尽管创业拼凑和效果逻辑在手头资源/既有手段概念上具有相似性(Fisher,2012),但对手头资源/既有手段的创新利用程度不同。创业拼凑主张忽略规则限制和传统定义,对手头资源属性和用途进行丰富、拓展和提升等不同程度的创新(Baker和Nelson,2005);而效果逻辑则将既有手段作为机会创造的触发因素,不强调改变资源属性和用途(Hindle和Senderovitz,2010)。可见,创业拼凑理论诠释了以核心三要素为特征的创业行为范式,效果逻辑理论则阐释了基于五个基本原则的创业决策逻辑。

图 2 创业拼凑和效果逻辑理论内涵比较
四、行为主体

(一)创业拼凑的行为主体

创业拼凑的行为主体被称为拼凑者(bricoleur),他们是一类能工巧匠,倾向于使用手边的任何东西,并以一种有别于其原有用途的方式对资源加以利用(Baker和Nelson,2005)。拼凑者的形象特征与专业的、严谨的“工程师”形象相比具有强烈反差。工程师是采用标准化资源或系统化方法解决问题的人,他们接受过特定领域内系统、规范、专业的教育,关于资源的知识是抽象的;他们依照事前计划行事,往往是设计者而非使用者。相对的,拼凑者是采用非标准化、非规范化方式解决问题或创造机会的人(Stinchfield等,2013),他们往往多才多艺,掌握着广泛而多变的自学知识和技能(Baker和Nelson,2005),对手头资源的了解源于实践;他们的行为方式更倾向于事中即兴,形成资源库的主要原则是“将来可能会有用”,行为结果则具有高度创新性,并对创新有高度的热情(Stenholm和Renko,2016;Brown等,2017)。与工程师不同,拼凑者扮演着设计者和使用者的双重角色,拼凑方案多是为了解决自身困境而产生的(Lévi-Strauss,1967;Baker,2007;Duymedjian和Rüling,2010)。

(二)效果逻辑的行为主体

效果逻辑一直被视为“创业专家的思维逻辑”,塑造的是专家型创业者(expert entrepreneurs)在面对创业挑战时如何进行决策和采取行动的过程(Sarasvathy,2001;Dew等,2009)。Dew等(2009)通过比较37名MBA学生和27位专家创业者发现,两者在创建新企业过程中的决策制定逻辑明显不同,前者的思维模式明显是“因果式”,即事先确定目标,然后寻找能够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手段;后者采用“效果式”逻辑,即从手段和起因开始,对结果不进行预设或对目标不进行定义,决策过程往往会产生新的结果或者意外的结局。在一般人看来十分暗淡的创业前景中,专家型创业者却总能发现机会:他们会审视手边的知识、经验、社会网络、资金、专利技术等,在可承受的损失范围内利用这些手段,灵活处理问题,以共负盈亏的方式尽可能建立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以获取更多资源和合法性来降低不确定性,从而实现对未来的控制(Read等,2009;张玉利等,2011;方世建,2012a;Villani等,2018)。近期也有部分研究尝试将效果逻辑的适用条件拓展到创业新手上。如Engel等(2014)发现,在不确定情境下,随着自我效能逐渐增加的创业新手更倾向于使用效果逻辑进行创业。

(三)行为主体的比较分析

创业拼凑和效果逻辑的行为主体是两类不同的“专家”(详见图3)。一方面,创业拼凑者是手头资源库专家。他们通过对资源的主观认知和反复试验,形成了关于手头资源属性、用途等的独特知识和见解;他们常常即兴创作,像音乐家组合音符谱成美妙乐章那样,巧妙排列组合手头资源要素,形成出乎意料的作品,这些作品有时会带来惊人的效果(Moorman和Miner,1998;Baker,2007)。另一方面,采用效果逻辑的创业者大多拥有丰富的创业经验,系统解决创业问题的知识,广泛的社会和商业关系网络,以及更突出的将意外事件转化成创业机会的能力(Westhead等,2004;Read和Sarasvathy,2005;Dew等,2009)。因此从行为主体的比较来看,尽管两个理论都适用于刻画创业者形象,但创业拼凑者是一类看到机会并将就着用手头资源开发机会的人,而效果逻辑创业者则是一类利用资源的同时创造机会的人。

图 3 创业拼凑和效果逻辑行为主体比较
五、适用情境

(一)创业拼凑的适用情境

创业拼凑理论的重要前提假设是资源稀缺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创业者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无中生有”(Baker和Nelson,2005;Di Domenico等,2010)。由于是“从看起来相同的资源中产生异质性价值”的行为,因此一些拼凑者可能将资源稀缺环境视为价值创造策略的一部分(Duymedjian和Rüling,2010;丁振阔等,2018;Ford和Van Fleet,2019),通过拼凑形成资源获取成本最少的资源形成战略,或者凭借拼凑形成超越现有业务活动边界的战略。有研究表明,在资源稀缺环境中,采用拼凑的创业者或管理人员更有可能制定出针对完全创新产品、顾客或市场的创新战略(Senyard等,2011)。然而多数情况下,创业拼凑往往只是资源约束情境下一种问题解决的临时替代策略(Dutta和Banerjee,2018),产生的解决办法常常低于标准或规范,可能无法成为创业企业的长期战略(Ott等,2017)。

(二)效果逻辑的适用情境

效果逻辑的适用条件是高不确定的创业情境(Futterer等,2018)。在该情境中,环境状态、手段选择和创业结果均无法预测(Knight,1921)。环境状态的不确定性源于市场中关键信息的缺失(Yang和Gabrialsson,2017),无法绘制明确的市场蓝图,因此创业者往往不对未来进行预测,而是尽可能把控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Milliken,1987;张玉利等,2011)。手段选择的不确定性则归因于创业者的有限理性,创业者的个人经验、知识和能力有限,无法假定全部可供选择的既有手段及手段的恰当性、正确性,因此创业者只能在认知范围内的既有手段当中进行选择(秦剑,2010;Politis等,2012)。而在高不确定条件下,创业决策具有很高的权变性,高度依赖动态情境(Peng等,2015),因此创业者在事前不会对创业结果进行预测,而是在创业过程中尽可能地拥抱偶然性(秦剑,2010;王朝云和张芬芬,2017;Ranabahu和Barrett,2019),因此创业结果同样具有不确定性。

(三)适用情境的比较分析

从情境研究可以看出,尽管创业拼凑和效果逻辑针对的都是关键创业情境特征,但两个理论的情境适用条件不尽相同,前者适用于资源稀缺情境,而高不确定性则是后者的重要情境特征。资源稀缺和高度不确定性这两种典型创业情境特征,对创业者来说同时受到客观条件和主观感知的双重影响。就创业拼凑理论来说,一方面,手头资源客观丰富程度不同,感受到的资源环境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关于手头资源的主观认知越丰富,创造出的资源组合可能越多样,因此对资源策略的选择可能会有差异(Hindle和Senderovitz,2010;Servantie和Rispal,2018)。而在效果逻辑理论中,由于受市场动态性和机会时效性的影响,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除此之外,既有手段的选择、可承受损失的范围划分、联盟对象的判断、偶然性的积极对待等帮助降低不确定性的原则都离不开创业者的主观意识;在非预测性控制逻辑原则中,创业者的主观能动性也是机会发现、创造、开发、利用的主要驱动力(Milliken,1987;Sarasvathy,2001;方世建,2012a)。

六、过程模型

(一)创业拼凑的过程模型

Baker和Nelson(2005)构建的创业拼凑过程模型被普遍认可和应用,该模型是遵循“环境—行为模式—结果”范式的线性过程模型(详见图4)。创业者在要素投入、制度/规范和顾客三方面通过“无中生有”的拼凑行为应对资源限制,并由这三类拼凑领域的不同组合形成选择型和全面型两种模式。同时在多个领域或项目中进行拼凑被称为全面型拼凑模式,该模式下会形成主张持续使用拼凑的实践群体,并在群体内部产生具有相同认知模式的身份认同(方世建和黄明辉,2013),削弱企业在更广范围内识别和抓住机会的能力,阻碍企业成长。在选择型拼凑模式中,同一时间只有单一项目依赖拼凑或只在少数领域内进行拼凑。该模式通过制定相对有效的日常业务程序,避免过于灵活和全面的拼凑行为,使企业能够专注成长;同时,通过严格挑选潜在目标客户,企业将服务定位于具有更多需求、更为广泛、更有利可图的市场以获得成长。此外,创造力、即兴能力、对手头资源的整合能力、对模糊和挫折的承受能力以及社会网络构建能力等都会影响创业拼凑行为的频度、程度和范围(Baker和Nelson,2005;秦剑,2012;梁强等,2013;张敬伟,2013)。

图 4 创业拼凑过程模型

(二)效果逻辑的过程模型

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效果逻辑创业过程遵循“已知状态—能动行为—新的状态”范式,呈现出不断循环往复的路径模式(详见图5)。创业者在有了创业意愿之后,首先分析“我是谁?我知道什么?我知道谁”等已知状态的既有手段,然后在可行的既有手段中进行选择以确定创业方向。创业者通过与人们互动寻找能够分担风险的利益相关者。每一次互动都可能在承诺未达成的情况下结束,这时机会被搁浅;当承诺达成时,新加入的利益相关者会带来新手段和新目标。一方面,新手段的增加形成资源拓展循环;另一方面,新目标会对初始创业方向产生限制性影响,形成限制汇聚循环。创业过程中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已知状态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创业者的决策和创业方向(Sarasvathy和Dew,2005;张玉利等,2011;方世建,2012b;龙丹和董楠,2016)。新手段和新目标的加入以及环境的变化都会形成新的状态,并作为已知状态进入下一轮循环中。此外,由于过程中环境不断变化的影响,可能随时都会产生新企业的建立、新产品的开发或者新市场的开拓。

注:文献来源于Sarasvathy和Dew(2005)。 图 5 效果逻辑创业过程模型

(三)过程模型的比较分析

从过程机理的相关研究来看,创业拼凑理论和效果逻辑理论都为创业过程模型的构建做出了贡献,但二者在“事前”目标、“事后”结果、路径模式等方面的理论适用存在差异。首先,“事前”目标的差异。创业拼凑过程“事前”具有明确的短期目标,要么是在有限资源下解决眼前所遇难题,要么是快速抓住想要开发的商机,如创新绩效(Wu等,2016)、商业模式创新(Hsiao等,2014)和销售绩效(Yu等,2018)等;而效果逻辑过程始于既有手段,随着环境变化策略,没有设定明确的终点(Hindle和Senderovitz,2010),主要解决的是较为模糊的、相对长期的创业目标,如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的扩大(Smolka等,2017)、企业创建(Hannibal等,2016)等。其次,“事后”结果不同。一方面,创业拼凑产生的全部创新结果均服务于预设目标,同时其巧妙的资源利用方式有时也会产生新的商机(Guo等,2016);另一方面,效果逻辑决策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不断加入和环境的不断变化,都可能带来偶然性事件,影响创业者决策,促使更多商机不断被创造出来。最后,二者的路径模式不同。现有创业拼凑理论认为其过程是单一线性路径模式,但企业成长需要不断与资源环境互动,需要不断重新审视手头资源,这一点在现有模型中似乎并未体现(Baker和Nelson,2005)。而效果逻辑过程是往复循环的路径模式,一方面体现在本次决策过程中新手段、新目标形成的新状态会成为后续决策过程的已知状态进入到循环中;另一方面体现在环境变化带来的手段和资源变化也会成为下一轮决策中的已知状态,推动创业活动开展(Sarasvathy,2008)。由此可见,与明确的短期创业目标有关的研究问题更偏向于采用创业拼凑过程模型,与较为模糊的长期创业目标相关的研究主题则较为适合选择效果逻辑过程模型。

七、总结与未来研究展望

多年来,创业研究学者们一直致力于构建创业情境下有效解释创业现象的独特理论体系,创业拼凑和效果逻辑在创业理论的不断探索和演进中应运而生,它们一方面诠释了创业情境的独特性,另一方面解释了创业活动的特有行为规律和思维范式(Fisher,2012)。作为创业新兴理论视角,创业拼凑理论和效果逻辑理论尚处于初始建构阶段,理论适用条件仍存在不明晰之处。本文从理论溯源、内涵界定、行为主体、适用情境和过程模型五个方面对创业拼凑理论和效果逻辑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对其理论适用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比较,系统地呈现出两个理论之间的关系(见表1)。这对于推进创业理论体系独特性和合法性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表 1 创业拼凑和效果逻辑的理论适用条件
创业拼凑 效果逻辑
理论溯源 资源理论 有限理性理论
内涵界定 解释创业者构建资源环境突破资源约束的现象
关注资源利用行为
主张资源属性和用途的改变
解释创业者利用既有手段创造商机的现象
关注决策行为
不强调资源属性和用途的改变
行为主体 手头资源库专家 专家型创业者
适用情境 资源稀缺环境 不确定环境
过程模型 事前目标较明确
事后结果为实现事前目标,有时产生新商机
单一线性路径
事前目标较模糊
事后结果为新企业建立或创造商机
往复循环路径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尽管已有研究初步构建了创业拼凑理论和效果逻辑理论各自的体系,但尚不明晰的边界条件和尚待探索的理论空白仍旧存在。基于对两个理论现有研究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提出了未来研究框架(详见图6):

图 6 创业拼凑和效果逻辑理论的未来研究框架

1. 个体因素。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on theory)认为,人类决策是由个体行为、认知及其他特征、所处外部环境这三种因素交互决定的(Wood和Bandura,1989)。创业拼凑理论和效果逻辑理论的现有研究多从创业环境因素探究其对创业活动的影响,对创业者个体异质性作用的关注较少。

(1)创业拼凑行为的发生基于创业者对资源属性和用途的独到见解及其创新资源组合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其相关知识储备的影响。根据知识基础理论(knowledge-based theory),知识广度有助于理解新信息和环境变化,激发创新思维;知识深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创新想法的实现,但当知识深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会产生认知惯性,从而削弱创新能力(Zhou和Li,2012)。未来可以从知识基础理论视角去思考创业者个体知识广度和深度的差异对创业拼凑行为的影响。(2)效果逻辑学者认为,专家型创业者具有丰富的创业经验,能为其带来诸多可供选择的既有手段,并帮助其在选择既有手段和遭遇偶然性时做出合理、快速的决断(Westhead等,2004)。然而社会认知理论的相关研究提出:过度的先前经验会产生认知刚性,阻碍创业者思维灵活性,驱使其倾向于使用熟悉的资源(Wiersema和Bantel,1992;Osiyevskyv和Dewald,2015;杨特等,2018)。当借用社会认知理论探究创业者效果逻辑的决策机制时,将会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创业者“创业经验”类型(如,创业的经验和行业的经验)和创业经验丰富程度(如,经验多样性和经验专业性)对创业者决策逻辑产生的影响。

2. 组织特征。既有研究发现组织创新性、信任程度、规范认知程度和外部资源环境慷慨性等组织特征都会影响创业拼凑行为和效果逻辑决策(Sarasvathy,2001;Baker和Nelson,2005;Ferneley和Bell,2006;Preeta和Benjamin,2009)。未来研究还可以探索以下组织特征对创业拼凑和效果逻辑的影响:

(1)由于组织声望会影响组织资源获取的渠道、数量、质量和类别等方面(Desa和Basu,2013;Geoffrey和Sandip,2013)。因此,声望较低的创业组织,是否会因资源获取的高门槛性而更倾向于利用手头资源/既有手段解决资源困境?(2)现有研究发现,当组织拥有超过实际需求的冗余资源时(Cyert和March,1963;Bourgeois,1981;于晓宇等,2017),资源利用规则相对宽松,创造式思维和即兴行为得到鼓励,容易激发内部创业(Bradley等,2011;李晓翔等,2013;赵兴庐等,2017)。因此,组织资源冗余程度对创业拼凑或效果逻辑选择的影响也是值得探索的研究方向。(3)内部环境宽松性较高时,组织对失败和试错的容忍度较高(George,2005)。创业拼凑和效果逻辑的过程均需要探索和尝试,存在较大失败风险。因此,组织内部环境宽松性与创业拼凑或效果逻辑的选择之间是否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4)探索式组织学习过程具有寻求变异、冒险、尝试、创新等特征(March,1991),侧重于对新知识的追求(Levinthal和March,1993;Noni和Apa,2015)。既有研究也提出采用探索式学习模式的组织,一般将效果逻辑作为主导的命题,但并未对此进行验证(Politis,2010)。而创业拼凑过程同探索式学习模式具有相似的特征。因此,未来研究可以验证探索式组织学习模式对创业拼凑或效果逻辑选择的影响。

3. 诱发情境。关于创业拼凑和效果逻辑情境的既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情境特征、行业领域和企业类型等的调节作用上(Klerk,2015;Gras和Nason,2015;Servantie和Rispal,2018),在行业特征、制度特征和文化特征等方面仍有进一步拓展和提升的空间。

(1)从行业情境看,技术或产品革新较快的行业对创新需求较高(Garud和Karnøe,2003;Klerk,2015),创业主体需要面对竞争压力和时间压力。创业拼凑和效果逻辑因具有即刻行动、灵活多变以及创新性强等特点(Sarasvathy,2001;Baker,2007;Senyard等,2014),因此在动荡性较高、竞争激烈行业中,创业活动可能更倾向于以创业拼凑或效果逻辑的模式展开。(2)相较于成熟经济制度,转型经济制度情境具有更强的资源约束性、更弱的市场规范性、更高的环境不确定性和更模糊的创业前景(Gurca和Ravishankar,2016)。因此,在转型经济制度情境下,创业者即刻行动、即兴创造和手头资源利用等行为可能更容易被激发。(3)从文化情境看,在创业文化氛围和失败容忍度较好的社会环境中,基于创业拼凑和效果逻辑这种试错性的创业活动较活跃(Clercq等,2011),人们更易接受创业价值及创新思想(Manolova等,2008)。综上,创业制度环境对创业者行为模式或逻辑范式选择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探究。

4. 手头资源管理过程。尽管传统资源观认为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以及组织性的战略性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Barney,1991),但上述新兴创业理论关注的则是低价值性、非稀缺性、易于模仿性等与战略型资源具有差异化属性的资源(Sarasvathy,2001;Mair和Marti,2009;祝振铎和李新春,2016),本研究将上述具有与战略资源差异化属性的资源称为创业型资源。创业型资源和战略型资源能够帮助企业解决不同发展阶段的难题,前者可能主要在创业初期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创新绩效或帮助寻找创业方向(Sarasvathy,2001;Baker,2007;Read等,2009;Senyard 等,2014),后者主要在企业形成竞争优势阶段发挥作用。因此未来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可能包括:创业型资源是否可以升级优化成战略型资源?其转化时机和机制如何?企业从依赖创业型资源向战略型资源主导过渡时期的主要策略有哪些?

Sirmon等(2007)提出的资源管理模型刻画了通过资源构建、捆绑和利用从而形成竞争优势的过程。尽管新兴创业理论为创业活动提供了更好的解释,但手头资源/既有手段的管理过程仍是尚未打开的黑箱。(1)现有研究指出,当偏好利用手头资源/既有手段的创业者面临一个要实现的目标时,他们总是从现有工具和材料组成的资源库中开始搜索、计划或者重新考量资源库中要素的组合。即使是不再符合当前需求或组合结构的手头资源/既有手段也不会被废弃或丢掉,它们会重新回到资源库中等待下一次利用(Duymedjian和Rüling,2010)。所以,手头资源/既有手段的管理过程相较于传统战略资源管理过程,可能更注重随时随地的资源积累行为,并通过“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等方式对手头资源/既有手段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而不强调资源的获取或剥离,这些都值得未来研究进行深入探索和验证。(2)此外,两类资源的管理过程对环境依赖程度不同。战略资源通常需要从外部环境中获取(Hillman等,2009),其管理过程更强调动态环境下的价值创造(Sirmon等,2007),该过程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而手头资源,既有手段存在于创业者可接近、可占用范围内,主要来自平时的积累和现存社会网络关系,其管理过程受创业者创新、整合等能力影响较大(Sarasvathy,2001;Baker,2007)。因此,相较于战略资源管理过程,手头资源/既有手段管理过程应更关注对“内部”影响因素的探究。

5. 行为结果。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创业拼凑和效果逻辑给企业带来的生存、创新、竞争优势等积极影响(Baker和Nelson,2005;Read等,2009;Senyard等,2014),未来研究值得对其产生的消极影响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和讨论。

(1)由于创业拼凑的产物常常不符合传统或行业标准,可能无法在市场中推广或获得认可(Baker和Nelson,2005)。由于效果逻辑不限制既有手段的利用方式,因此产生不符合传统标准的结果就成为大概率事件。所以,创业拼凑和效果逻辑的行为结果有时可能会对企业获取外部合法性产生阻碍。(2)有研究指出,创业团队成员在目标和战略偏好上会呈现差异化特征,导致企业功能失调(Lim等,2013)。效果逻辑决策过程中,不断有利益相关者加入,新旧利益相关者在目标和战略偏好上并非总是一致。当新旧利益相关者目标冲突较大时,是否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3)此外,效果逻辑中“柠檬水原则”指出应尽可能拥抱偶然性事件(Sarasvathy,2001),但偶然性的利用程度究竟如何并未明晰。是应当尽可能利用一切偶然性来发展机会,还是有所选择地行动?当偶然性事件与当前创业意愿或创业方向不匹配时,拥抱偶然性可能会分散新创企业资源,或需要创业者重新审视既有手段,增加财务和时间成本。因此,当对偶然性的选择与已知状态不匹配时,可能会延长企业的创建时间。

总之,创业拼凑和效果逻辑都是双刃剑,既能促进企业生存和发展,也能在企业成长道路上埋下隐患,两者在创业活动中的应用都存在着适度的问题,未来研究值得继续对二者的最优利用程度进行探索。

① 序贯分析:指在决策时,不预先固定样本量,而是逐次取样,直到样本提供足够的信息,能恰当作出决策为止。

主要参考文献
[1] 方世建. 试析效果逻辑的理论溯源、核心内容与发展走向[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2a, 34(1): 10–17.
[2] 方世建. 试析效果逻辑的理论溯源、核心内容与发展走向(续)[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2b, 34(2): 10–17.
[3] 梁强, 罗英光, 谢舜龙. 基于资源拼凑理论的创业资源价值实现研究与未来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3, 35(05): 14–22.
[4] 秦剑. 基于创业研究视角的效果推理理论及实证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0(7): 1–7.
[5] 秦剑. 基于创业管理视角的创业拼凑理论发展及其实证应用研究[J]. 管理评论, 2012, 24(09): 94–102.
[6] 于晓宇, 李雅洁, 陶向明. 创业拼凑研究综述与未来展望[J]. 管理学报, 2017, 14(02): 306–316.
[7] 于晓宇, 陶奕达. 效果推理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J]. 预测, 2018, 37(6): 73–80.
[8] 张玉利, 田新, 王瑞. 创业决策: Effectuation理论及其发展[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1, 23(2): 48–57.
[9] Dew N, Sarasvathy S, Read S, et al. Affordable loss: behavioral economic aspects of the plunge decision[J].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2009, 3(2): 105–126.
[10] Desa G, Basu S. Optimization or Bricolage? Overcoming Resource Constraints in Global Social Entrepreneurship[J].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2013, 7(1): 26–49.
[11] Duymedjian R, Rüling C C. Towards a Foundation of Bricolage i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Theory[J]. Organization Studies, 2010, 31(2): 133–151.
[12] Engel Y, Dimitrova N G, Khapova S N, et al. Uncertain but able: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and novices? use of expert decision-logic under uncertainty[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Insights, 2014, 1-2: 12–17.
[13] Fisher G. Effectuation, causation and bricolage a behavioral comparison of emerging theories i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J]. Entrepreneurial Theory&Practice, 2012, 36(5): 1019–1051.
[14] Guo H, Su Z, Ahlstrom 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The effects of exploratory orientation,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 in an emerging economy[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6, 33(2): 533–549.
[15] Hsiao R, Liao C, Yang C. Less Becomes More Resource Reconstruction in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J].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2014: 216–222.
[16] Klerk de Saskia.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an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 perspective[J]. Management Decision, 2015, 53(4).
[17] Ott E T, Eisenhardt M. K., Bingham B C. Strategy Formation in Entrepreneurial Settings: Past Insights and Future Directions[J]. Strategy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2017, 11: 306–325.
[18] Politis D. The Process of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A Conceptual Framework[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Practice, 2010, 29(4): 399–424.
[19] Read S, Sarasvathy S D. Knowing What to Do and Doing What You Know[J]. Journal of Investing, 2005, 9(1): 45–62.
[20] Read S, Song M, Smit W.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effectuation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9, 24: 573–587.
[21] Sarasvathy S D. Causation and effectuation: Towards a theoretical shift from economic inevitability to entrepreneurial contingenc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1, 26(2): 243–288.
[22] Sarasvathy S D, Dew N. New market creation through transformation[J].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2005, 15(5): 533–565.
[23] Senyard J, Baker T, Steffens P, et al. Bricolage as a Path to Innovativeness for Resource-Constrained New Firms[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4, 31(2): 211–230.
[24] Servantie V, Rispal M H. Bricolage, effectuation and causation shifts over time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J]. Entrepreneurship&Regional Development, 2018, 30(3-4): 310–335.
[25] Simon H A. Rational decision-making in business organization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3, 69(4): 495–501.
[26] Sirmon D G, Hitt M A, Ireland R D. Managing firm resources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to create value: Looking inside the black box[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7, 32(1): 273–292.
[27] Stinchfield B T, Nelson R E, Wood M S. Learning from levi-trauss’ legacy: Art, craft, engineering, bricolage and brokerage in entrepreneurship[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13, 37(4): 899–921.
[28] Villani E, Linder C, Grimaldi R. Effectuation and causation in science-based new venture creation: A configurational approach[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8, 83: 173–185.
[29] Welter C, Mauer R, Wuebker R J. Bridging behavioral models and theoretical concepts: Effectuation and bricolage in the opportunity creation framework[J].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2016, 10(1): 5–20.
[30] Yang M, Gabrielsson P. Entrepreneurial marketing of international high-tech business-to-business new ventures: A decision-making process perspective[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7, 64: 14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