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 言
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也是当前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以及转换增长动力的主要手段。近十年来,我国先后制定了多项以加快推动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智能化生产水平得到显著提升。2013年,我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战略纲领,提出“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实现制造业强国”的目标。201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工业机器人保有量最大的国家。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到2030年,使我国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统计,2020年我国新增工业机器人总量达到约16.8万台,占世界新增工业机器人总量的比重达到44%。尽管如此,《“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指出,虽然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供给适配性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在全球科技和产业激烈竞争以及主要经济大国均以智能制造为主要手段的国际环境下,我国想要抢占全球制造业竞争制高点,仍需坚持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提升智能化生产水平不仅需要政府制定发展策略进行系统布局,还需要企业作为主体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国制造2025》纲领指出,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和提升智能化生产水平需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完善企业创新体系。《“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再次强调,需要坚持创新驱动和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发展智能制造中的主体地位。可见,探讨如何激励企业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提升我国智能化生产水平和促进我国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企业研发活动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由于企业研发投资不确定性强,并且存在信息不对称、知识外部性等问题,使其更容易受到融资约束(Brown等,2012;Hsu等,2014;鞠晓生等,2013)。如果融资约束制约了企业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则可能导致智能制造转型升级过程受到阻碍。从实证数据来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智能化生产水平与金融规模、金融活跃度的确表现出正向关系,如图1所示。因此,本文试图探讨放松融资约束能否通过促进企业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提升智能化生产水平,进而讨论由此带来的经济影响。
现有文献对智能化生产水平决定因素的研究观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文献认为智能化生产水平提高与劳动力成本上升有关。当人口结构变化等因素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时,企业更有激励使用智能资本替代劳动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得智能化生产快速发展(Abeliansky和Prettner,2017;Acemoglu和Restrepo,2022)。另一类文献认为智能化生产水平取决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而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由企业或研发部门内生决定。该类文献主要借鉴内生增长理论中的垂直创新或水平创新分析方法,并将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其他类型技术创新的表现形式进行区分。具体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可能体现为对传统生产技术的创造性毁灭(Acemoglu和Restrepo,2018;Chu等,2019),也可能体现为智能资本或人工智能产品种类增加等形式(Prettner和Strulik,2020;杨飞和范从来,2020)。无论采取何种形式,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均会促进智能化生产水平提升。
然而,现有文献指出企业R&D投资相比固定资产投资更容易受到融资约束。一方面,企业R&D投资不确定性较强,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委托代理问题,并且由于研发活动的产出为知识边界的扩展,存在知识溢出的外部性,导致R&D投资回报率不确定,外部融资成本存在明显溢价。另一方面,与固定资产投资不同,企业研发投资大部分用于对高技能工人支付工资,无形资产比重较大,缺少抵押品,从而导致R&D投资更容易受到流动性约束(Brown等,2012;Hsu等,2014;解维敏和方红星,2011;鞠晓生等,2013;贾俊生等,2017;庄毓敏等,2020)。而放松融资约束能够促进企业增加R&D投入,激励企业创新,提高技术进步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Aghion等,2005,2019)。尽管如此,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种深刻改变传统生产方式的技术类型,其研发创新过程中所受融资约束造成的影响却较少有文献提及,放松融资约束能否通过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从而提高智能化生产水平?这仍然有待研究。
如果放松融资约束有助于推动智能制造转型升级,那么这将会带来怎样的经济影响?这问题值得关注。现有研究对智能制造如何影响产出水平的观点较为一致,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Graetz和Michaels,2018;Lu,2021;杨光和侯钰,2020;郑江淮和冉征,2021)。而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方面,现有研究并没有得到共识。文献认为人工智能对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影响机制是多方面的。智能资本替代劳动不仅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而且也可能通过智能资本与劳动技能的互补性、生产率提高带来的创新激励和成本降低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增加等渠道促进就业,并可能导致技能溢价,进而影响人力资本积累和劳动力技能结构(Acemoglu和Restrepo,2018;Lankisch等,2019;Hémous和Olsen,2022;胡晟明等,2021)。可见,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产出增加,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关于就业的担忧。因此,智能化生产是否会通过机器替代造成劳动力大量失业?还是会通过其他机制产生促进就业的效果?使用实证数据对这些问题进行验证,这对于劳动力市场运行有重要意义(Cortes等,2017;Guimarães和Gil,2019;Acemoglu和Restrepo,2020;Cords和Prettner,2022;孙早和侯玉琳,2019;孔高文等,2020;王林辉等,2020;王永钦和董雯,2020;闫雪凌等,2020;李磊等,2021)。
基于此,本文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角度出发,构建包含融资约束、内生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劳动力市场摩擦的基于任务(task-based)的模型,讨论融资约束对智能化生产水平的影响机制,进而讨论其如何影响产出水平与劳动力市场。本文认为,放松融资约束促进了企业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使智能制造的生产任务占比提高,智能资本使用量增加。本文使用上述框架讨论智能化生产水平提高对产出和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智能化生产水平的提高能够通过机器替代效应和岗位创造效应影响产出和就业水平,并使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其进行了识别和验证。本文发现智能化生产水平提高对不同技能的劳动力产生异质性影响,从总量层面上看,智能化生产水平提高能够促进产出增加,并且能够降低总体失业率。
研究方法上,本文与Acemoglu和Restrepo(2018)以及Cords和Prettner(2022)最为相似。前者在基于任务模型中将智能化生产对劳动力的替代过程和新岗位创造过程模型化。本文借鉴其构造方法,并根据实现智能化生产的难易程度区分不同的生产任务。后者在搜寻匹配模型中纳入智能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讨论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本文同样使用搜寻匹配模型引入劳动力市场摩擦因素,而不同之处在于本文假设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和智能化生产水平提高由企业研发决策内生决定。
本文的边际贡献为:第一,现有文献以讨论人工智能对经济的影响为主,而较少将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内生化,从而讨论影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发展的经济因素。本文从企业人工智能技术研发角度讨论智能化生产水平的决定因素,并对其进行了机制研究。第二,现有人工智能研究中较少考虑劳动力市场或金融市场摩擦因素,本文将劳动力搜寻匹配与研发投入融资约束引入基于任务的模型框架,并且结果与李磊等(2021)的实证结果一致,从而为在智能化生产框架下讨论劳动力市场或金融市场摩擦等问题的研究提供可信的理论参考。第三,本文从融资约束角度讨论金融市场在提高智能化生产水平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对于现有研究中金融市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进行了补充,并对我国当前推动智能化生产转型升级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为理论模型构建,第三部分提出命题并进行机制分析,第四部分对理论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和机制识别,第五部分为本文结论。
二、理论模型
本文建立包含融资约束、内生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劳动力市场摩擦的基于任务(task-based)的模型,分析融资约束对智能化生产水平及其对产出和就业水平的影响。其中,基于任务的模型为智能化生产研究中主流使用的理论框架,本文按生产任务可被人工智能技术替代的难度由低到高排列,构造企业选择人工智能替代劳动的最优决策,这一部分主要遵循Acemoglu和Restrepo(2018)以及Graetz和Michaels(2018)的设定。此外,本文将企业人工智能的技术研发投入内生化,考虑放松融资约束对企业研发决策的影响,这一部分主要借鉴Aghion等(2019)的模型设定。最后,本文将劳动力市场摩擦引入智能化生产框架,考虑智能化生产水平提高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这一部分主要参考Cords和Prettner(2022)的模型设定。
1. 模型设定
假设最终产品生产由测度为1的连续生产任务组成,并将不同生产任务(用
$ Y = {\left( {\int_0^1 {Y_i^{\frac{{\varepsilon - 1}}{\varepsilon }}di} } \right)^{\frac{\varepsilon }{{\varepsilon - 1}}}},\varepsilon > 0 $ | (1) |
其中,
$ {y_{N,i}} = {\left( {{Y_{N,i}}{\text{/}}Y} \right)^{ - 1{\text{/}}\varepsilon }},{y_{R,i}} = {\left( {{Y_{R,i}}{\text{/}}Y} \right)^{ - 1{\text{/}}\varepsilon }} $ | (2) |
为了分析智能化生产对就业的影响,我们需要引入劳动力市场摩擦。假设企业可以自由进入市场并以一定成本设立岗位,劳动力可以进入市场搜寻工作并与企业随机匹配。由于不同生产任务对应不同劳动力技能,本文假设不同生产任务的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失业劳动力通过搜寻工作与企业随机匹配,获得就业岗位。岗位
(1)无法使用人工智能替代的任务
$ r{\Pi _{N,i}} = {y_{N,i}} - {w_{N,i}} - {s_L}\left( {{\Pi _{N,i}} - {V_{N,i}}} \right) $ | (3) |
定义
$ r{V_{N,i}} = - {c_{N,i}} + {q_{N,i}}\left( {{\Pi _{N,i}} - {V_{N,i}}} \right) $ | (4) |
假设
$ r{E_{N,i}} = {w_{N,i}} - {s_L}\left( {{E_{N,i}} - {U_{N,i}}} \right) $ | (5) |
$ r{U_{N,i}} = {m_{N,i}}\left( {{E_{N,i}} - {U_{N,i}}} \right) $ | (6) |
(2)可能实现人工智能替代劳动力生产的任务
$ r{\Pi _{R,i}} = {y_{R,i}} - {w_{R,i}} - {\phi _i} - {s_L}\left( {{\Pi _{R,i}} - {V_{R,i}}} \right) + {\mu _i}\left( {{\Pi _{A,i}} - {\Pi _{R,i}}} \right) $ | (7) |
$ r{\Pi _{A,i}} = \rho {y_{R,i}} - z - {s_A}\left( {{\Pi _{A,i}} - {V_{R,i}}} \right) $ | (8) |
其中,
$ r{V_{R,i}} = - {c_{R,i}} + {q_{R,i}}\left( {{\Pi _{R,i}} - {V_{R,i}}} \right) $ | (9) |
假设
$ r{E_{R,i}} = {w_{R,i}} - \left( {{s_L} + {\mu _i}} \right)\left( {{E_{R,i}} - {U_{R,i}}} \right) $ | (10) |
$ r{U_{R,i}} = {m_{R,i}}\left( {{E_{R,i}} - {U_{R,i}}} \right) $ | (11) |
由(10)式可知,对于可能实现人工智能机器替代的就业岗位而言,劳动力离职概率由两部分组成:
$ {\Pi _{R,i}} \geqslant {\Pi _{N,i}} $ | (12) |
假设企业自由进入劳动力市场,自由进入条件内生决定了各劳动力市场空置岗位数量。在稳态时,空置岗位的期望利润为零,可知:
$ {c_{\kappa ,i}} = {q_{\kappa ,i}}{\Pi _{\kappa ,i}} $ | (13) |
其中,
$ \mathop {\max }\limits_{{w_{\kappa ,i}}} {\mkern 1mu} {\left( {{E_{\kappa ,i}} - {U_{\kappa ,i}}} \right)^\beta }{\left( {{\Pi _{\kappa ,i}} - {V_{\kappa ,i}}} \right)^{1 - \beta }} $ | (14) |
其中,
$ {w_{N,i}} = \frac{{\beta \left( {r + {s_L} + {m_{N,i}}} \right){y_{N,i}}}}{{r + {s_L} + \beta {m_{N,i}}}} $ | (15) |
$ {w_{R,i}} = \frac{{\beta \left( {r + {s_L} + {m_{R,i}} + {\mu _i}} \right)\left( {{y_{R,i}} - {\phi _i} + {\mu _i}{\Pi _{A,i}}} \right)}}{{r + {s_L} + {\mu _i} + \beta {m_{R,i}}}} $ | (16) |
代入(3)式和(7)式可以求解两类匹配岗位价值分别为:
$ {\Pi _{N,i}} = \frac{{(1 - \beta ){y_{N,i}}}}{{r + {s_L} + \beta {m_{N,i}}}} $ | (17) |
$ {\Pi _{R,i}} = \frac{{(1 - \beta )({y_{R,i}} - {\phi _i} + {\mu _i}{\Pi _{A,i}})}}{{r + {s_L} + {\mu _i} + \beta {m_{R,i}}}} $ | (18) |
由(8)式可知智能化生产岗位价值为:
$ {\Pi _{A,i}} = \frac{{\rho {y_{R,i}} - z}}{{r + {s_A}}} $ | (19) |
2. 基准模型的稳态
假设各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供给为
$ {e_{N,i}} = \frac{{{m_{N,i}}{L_i}}}{{{s_L} + {m_{N,i}}}},{\text{ }}{u_{N,i}} = \frac{{{s_L}{L_i}}}{{{s_L} + {m_{N,i}}}},{\text{ }}{e_{R,i}} = \frac{{{m_{R,i}}{L_i}}}{{{s_L} + {\mu _i} + {m_{R,i}}}},{\text{ }}{u_{R,i}} = \frac{{\left( {{s_L} + {\mu _i}} \right){L_i}}}{{{s_L} + {\mu _i} + {m_{R,i}}}} $ | (20) |
由稳态时新增智能资本数量与折旧数量相等可得稳态智能资本数量表达式为:
$ {e_{A,i}} = \frac{{{\mu _i}{e_{R,i}}}}{{{s_A}}} $ | (21) |
将稳态劳动投入与智能资本数量代入各任务生产函数,可得稳态下任意任务
$ \frac{{{c_{N,i}}}}{{{q_{N,i}}}} = \frac{{(1 - \beta ){y_{N,i}}}}{{r + {s_L} + \beta {m_{N,i}}}} $ | (22) |
$ \frac{{{c_{R,i}}}}{{{q_{R,i}}}} = \frac{{(1 - \beta )({y_{R,i}} - {\phi _i} + {\mu _i}{\Pi _{A,i}})}}{{r + {s_L} + {\mu _i} + \beta {m_{R,i}}}} $ | (23) |
将(17)式和(18)式代入(12)式可以将企业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决策表示为:
$ \frac{{{y_{R,i}} - {\phi _i} + {\mu _i}{\Pi _{A,i}}}}{{r + {s_L} + {\mu _i} + \beta {m_{R,i}}}} \geqslant \frac{{{y_{N,i}}}}{{r + {s_L} + \beta {m_{N,i}}}} $ | (24) |
因此,对于任务
$ {\mu ^*} = {\mu _{{\alpha ^*}}} = \frac{{{y_{N,{\alpha ^*}}} - \left( {{y_{R,{\alpha ^*}}} - {\phi _{{\alpha ^*}}}} \right)}}{{{\Pi _{A,{\alpha ^*}}} - {{\left( {1 - \beta } \right)}^{ - 1}}{\Pi _{N,{\alpha ^*}}}}} $ | (25) |
而对任务
本文将上述企业最优人工智能研发决策和生产方式总结如图2所示。
求解得出劳动力市场紧度
$ \frac{u}{L} = \dfrac{{\int_0^{\alpha *} {{u_{R,i}}di + \int_{\alpha *}^1 {{u_{N,i}}di} } }}{{\int_0^1 {{L_i}di} }} $ | (26) |
三、机制分析
这部分遵循Aghion等(2019)的分析方法,将融资约束引入企业研发决策,分析以下问题:(1)融资约束对智能化生产水平的影响机制;(2)放松融资约束导致的智能化生产水平提高对产出与就业水平的影响机制。
首先,我们讨论融资约束如何影响智能化生产水平。遵循Aghion等(2019),我们假设企业研发投入不能超过其匹配岗位价值的一定比例:
$ {\phi _i} \leqslant \gamma {\Pi _{R,i}} $ | (27) |
其中,
(1)如果
(2)如果
$ {\mu _i} \geqslant {\mu _c} = \frac{{{\phi _{{\alpha _c}}}\left( {r + {s_L} + \beta {m_{R,{\alpha _c}}}} \right) - \gamma \left( {1 - \beta } \right)\left( {{y_{R,{\alpha _c}}} - {\phi _{{\alpha _c}}}} \right)}}{{\gamma \left( {1 - \beta } \right){\Pi _{A,{\alpha _c}}} - {\phi _{{\alpha _c}}}}} $ | (28) |
其中,
$ {\mu _c} > \frac{{{y_{N,{\alpha ^*}}} - \left( {{y_{R,{\alpha ^*}}} - {\phi _{{\alpha ^*}}}} \right)}}{{{\Pi _{A,{\alpha ^*}}} - {{\left( {1 - \beta } \right)}^{ - 1}}{\Pi _{N,{\alpha ^*}}}}} = {\mu ^*} $ | (29) |
由于本文将生产任务按人工智能技术替代的难易程度由低到高排列,研发成功概率
命题1:融资约束为紧约束的情形下,选择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生产任务占比
企业人工智能研发决策与基准模型的对比如图2所示。对任务
命题2:融资约束为紧约束的情形下,放松融资约束将会降低选择进行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成功概率阈值
$ \frac{{\partial {\mu _c}}}{{\partial \gamma }} < 0,{\text{ }}\frac{{\partial {\alpha _c}}}{{\partial \gamma }} > 0 $ | (30) |
此外,由于放松融资约束会提高选择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生产任务占比,根据(21)式可知,稳态条件下智能资本使用量随之增加。综上,当融资约束为紧约束时,融资约束限制了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放松企业融资约束能够提高实现智能化生产的任务占比,增加智能资本使用量。当融资约束程度高于一定临界值时,融资约束不影响智能化生产水平。
我们进一步讨论融资约束导致的智能化生产水平提高对产出与就业水平的影响机制。在企业研发投入受融资约束的情形下,我们可以通过将企业研发投入决策(28)式代入企业自由进入条件(22)式和(23)式求解稳态劳动力市场紧度表达式,并使用与基准模型相同的方法求解其他变量稳态值。求解得到稳态条件下就业人数和智能资本使用量表达式仍为:
$ {e_{N,i}} = \frac{{{m_{N,i}}{L_i}}}{{{s_L} + {m_{N,i}}}},{\text{ }}{e_{R,i}} = \frac{{{m_{R,i}}{L_i}}}{{{s_L} + {\mu _i} + {m_{R,i}}}},{\text{ }}{e_{A,i}} = \frac{{{\mu _i}{e_{R,i}}}}{{{s_A}}} $ | (31) |
产出表达式为:
$ {Y_{N,i}} = {e_{N,i}},{\text{ }}{Y_{R,i}} = {e_{R,i}} + \rho {e_{A,i}},{\text{ }}Y = {\left( {\int_0^{{\alpha _c}} {Y_{R,i}^{\frac{{\varepsilon - 1}}{\varepsilon }}di + } \int_{{\alpha _c}}^1 {Y_{N,i}^{\frac{{\varepsilon - 1}}{\varepsilon }}di} } \right)^{\frac{\varepsilon }{{\varepsilon - 1}}}} $ | (32) |
其中,失业劳动力获得就业岗位的概率为
四、数值分析
1. 参数赋值
本文假设不同任务的劳动市场上的劳动力人数相同且均为1,假设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成功概率为
其他参数取值通过将以下稳态结果代入均衡条件求解得到。首先,根据人社部《202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4%,2020年第四季度,我国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约为1.52。为保证不同劳动力市场仅存在实现人工智能替代难易程度的异质性,剔除其他可能的干扰因素,本文假设不同劳动力市场稳态失业率均为4.24%,两类空置岗位成本相同,将其代入稳态条件得到空置岗位成本为0.641。其次,假设劳动力市场紧度均为1.52,两类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参数相同,代入稳态方程得到匹配效率参数为0.403。再次,根据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2019),世界范围内工业机器人密度最高的国家是新加坡,达到831/万人,本文使用该值近似作为不受融资约束情形下智能资本密度稳态值,而不受融资约束条件下实现人工智能生产的任务占比为14%,代入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方程和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岗位价值方程,计算得到研发效率参数
参数赋值 | 参考文献 |
贴现率
|
月度贴现率 |
匹配函数参数
|
Battisti等(2018) |
智能资本相对生产率
|
Acemoglu和Restrepo(2020) |
替代弹性
|
Oberfield和Raval(2021) |
离职率
|
张晓娣(2016) |
智能资本折旧率
|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2019) |
具备人工智能技术替代可能性的生产任务占比
|
Nedelkoska和Quintini(2018) |
参数校准 | 参数说明 |
空置岗位成本
|
稳态失业率 |
匹配效率参数
|
稳态劳动力市场紧度 |
研发效率参数
|
基准模型下实现智能化生产的任务占比 |
研发成本参数
|
基准模型下的智能资本密度 |
融资约束参数
|
融资约束情形下的智能资本密度 |
2. 定量结果
首先,考虑放松融资约束对智能化生产水平的影响。图3a模拟了在放松融资约束(融资约束参数
其次,考虑智能化生产水平提高对产出和就业水平的影响。在本文研究框架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通过机器替代效应和岗位创造效应影响产出和就业。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导致劳动力被智能资本替代,失业率上升,即机器替代效应。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能够通过任务间的不完全替代性提高其他任务的劳动边际产出,增加其他任务的劳动需求,即岗位创造效应。图4a模拟了放松融资约束对产出水平和失业率的影响,如图所示,放松融资约束带来的智能化生产水平提高使得产出增加,失业率降低,即岗位创造效应的正向影响超过了机器替代效应的负向影响。图4b对不同融资约束参数下的不同技能的劳动力市场失业率进行了模拟。比较两种情形可知,虽然智能化生产水平提高能够降低总体失业率,但会对不同技能劳动力市场产生异质性影响。放松融资约束带来的智能化生产水平提高使得更多任务实现智能化生产。对于放松融资约束后实现智能化生产的任务而言,其对应技能的劳动力市场失业率上升,而对融资约束放松前后均未实现智能化生产的任务而言,更多其他任务实现智能化生产增强了岗位创造效应,使其失业率降低。将本文定量结果与现有文献的实证结论比较可知,上述智能化生产水平提高对就业影响的模拟结果与李磊等(2021)的检验结果一致,即智能化生产水平提高对不同技能劳动力产生异质性影响,而从总量层面上看,能够降低总体失业率。
3. 机制检验
通过模拟当放松融资约束时研发成功概率临界值、劳动边际产出、岗位数量和失业率的变化来进行机制检验。如图5所示,融资约束放松使得选择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概率阈值降低,即放松融资约束使得更多企业能够选择人工技能技术研发,实现智能化生产,导致劳动力被智能资本替代,从而验证了机器替代效应。同时,放松融资约束使得未实现智能化生产任务的劳动边际产出提高,岗位数量增加,失业率下降。可见,放松融资约束不仅使得更多任务实现智能化生产,而且通过任务间的不完全替代性导致其他未实现智能化生产任务的劳动边际产出提高,从而增加企业预期收入,激励更多企业进入市场,增加劳动力需求,因此验证了岗位创造效应。
4. 敏感性分析⑧
最后,我们对不同任务间的替代弹性、离职率、工人谈判势力和智能资本相对生产率等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1)如上文所述,参考Oberfield和Raval(2021),我们将不同任务间的替代弹性
五、结 论
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发展以及提升智能化生产水平,对我国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和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深远意义。本文构造包含融资约束、内生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劳动力市场摩擦的基于任务的模型,讨论融资约束对智能化生产水平的影响,进而讨论其如何影响产出和劳动力市场,并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和机制检验。本文发现,首先放松融资约束促进了企业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使得在初始情形下较难实现机器替代的生产任务实现智能化生产,从而提高智能化生产任务占比,促进智能资本使用,推动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其次,智能化生产水平的提高是通过机器替代效应和岗位创造效应来影响产出和就业水平。对不同生产任务而言,智能化生产水平提高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从总量层面上看,智能化生产水平提高促进了产出增加,并且降低了总体失业率。
根据上述结论,本文认为促进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并且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同时,应降低机器替代对劳动力市场的负向影响。基于本文对智能化生产影响机制的识别和验证,本文认为可选择的方式包括:首先,通过放松企业融资约束和稳定市场预期等方法,促进企业进入市场,发挥岗位创造效应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其次,通过增加产品多样性和加强行业融合发展等方式,降低智能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降低总体失业率。最后,通过放松劳动力市场壁垒,提高劳动力技能水平和转变劳动力技能结构,使劳动力供给结构适应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需求,降低机器替代效应的负向影响。本文不足之处在于,仅考虑企业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决策,没有将其他类型技术创新纳入研究框架,从而无法讨论不同类型技术创新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在未来的研究中,将企业创新、智能化生产和机器学习纳入统一框架,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
① 我们没有按常规任务和非常规任务、简单任务和复杂任务来划分生产任务能否被人工智能替代。原因在于根据Frey和Osborne(2017),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机器视觉、大数据等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更多非常规任务与复杂任务被智能资本替代,而人工智能技术在感知和操控类任务、创造性智能任务和社交智能任务上仍有所欠缺,需要上述技能的生产任务被机器替代的可能性较小。因此,我们按照实现人工智能技术替代的难易程度由低到高对不同生产任务进行排序。
② 虽然该任务与任务
③ 由于篇幅所限,文章的证明过程都省略,读者若是感兴趣可向作者索取。
④ 由于篇幅所限,证明过程省略,读者若是感兴趣可向作者索取。
⑤ 由于篇幅所限,证明过程省略,读者若是感兴趣可向作者索取。
⑥ 使用可被人工智能替代的生产任务占比的不同值仅会导致定量结果差异,并不会导致不同的结论。
⑦ 任务
⑧ 由于篇幅所限,分析表格省略,读者若是感兴趣可向作者索取。
[1] | 胡晟明, 王林辉, 朱利莹. 工业机器人应用存在人力资本提升效应吗?[J]. 财经研究, 2021(6): 61–75. |
[2] | 贾俊生, 伦晓波, 林树. 金融发展、微观企业创新产出与经济增长——基于上市公司专利视角的实证分析[J]. 金融研究, 2017(1): 99–113. |
[3] | 解维敏, 方红星. 金融发展、融资约束与企业研发投入[J]. 金融研究, 2011(5): 171–183. |
[4] | 鞠晓生, 卢荻, 虞义华. 融资约束、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创新可持续性[J]. 经济研究, 2013(1): 4–16. |
[5] | 孔高文, 刘莎莎, 孔东民. 机器人与就业——基于行业与地区异质性的探索性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 2020(8): 80–98. DOI:10.3969/j.issn.1006-480X.2020.08.006 |
[6] | 李磊, 王小霞, 包群. 机器人的就业效应: 机制与中国经验[J]. 管理世界, 2021(9): 104–118. |
[7] | 孙早, 侯玉琳. 工业智能化如何重塑劳动力就业结构[J]. 中国工业经济, 2019(5): 61–79. |
[8] | 王林辉, 胡晟明, 董直庆. 人工智能技术会诱致劳动收入不平等吗——模型推演与分类评估[J]. 中国工业经济, 2020(4): 97–115. |
[9] | 王永钦, 董雯. 机器人的兴起如何影响中国劳动力市场? ——来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证据[J]. 经济研究, 2020(10): 159–175. |
[10] | 闫雪凌, 朱博楷, 马超. 工业机器人使用与制造业就业: 来自中国的证据[J]. 统计研究, 2020(1): 74–87. |
[11] | 杨飞, 范从来. 产业智能化是否有利于中国益贫式发展?[J]. 经济研究, 2020(5): 150–165. |
[12] | 杨光, 侯钰. 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技术升级与经济增长[J]. 中国工业经济, 2020(10): 138–156. DOI:10.3969/j.issn.1006-480X.2020.10.008 |
[13] | 张晓娣. 公共部门就业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基于搜索匹配模型的DSGE模拟与预测[J]. 中国工业经济, 2016(4): 39–56. |
[14] | 郑江淮, 冉征. 智能制造技术创新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效应——基于两部门模型的实证分析[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1(6): 86–101. DOI:10.3969/j.issn.1000-5420.2021.06.012 |
[15] | 庄毓敏, 储青青, 马勇. 金融发展、企业创新与经济增长[J]. 金融研究, 2020(4): 11–30. |
[16] | Acemoglu D, Restrepo P. The race between man and machine: Implications of technology for growth, factor shares, and employ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8, 108(6): 1488–1542. DOI:10.1257/aer.20160696 |
[17] | Acemoglu D, Restrepo P. Robots and jobs: Evidence from US labor market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20, 128(6): 2188–2244. DOI:10.1086/705716 |
[18] | Acemoglu D, Restrepo P. Demographics and automation[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22, 89(1): 1–44. DOI:10.1093/restud/rdab031 |
[19] | Aghion P, Bergeaud A, Cette G, et al. Coase lecture: The inverted-U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dit access and productivity growth[J]. Economica, 2019, 86(341): 1–31. DOI:10.1111/ecca.12297 |
[20] | Aghion P, Howitt P, Mayer-Foulkes D. The effec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 convergence: Theory and evidence[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5, 120(1): 173–222. |
[21] | Arntz M, Gregory T, Zierahn U. Revisiting the risk of automation[J]. Economics Letters, 2017, 159: 157–160. DOI:10.1016/j.econlet.2017.07.001 |
[22] | Battisti M, Felbermayr G, Peri G, et al. Immigration, search and redistribution: 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native welfare[J].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2018, 16(4): 1137–1188. DOI:10.1093/jeea/jvx035 |
[23] | Beck T, Levine R. Industry growth and capital allocation: Does having a market- or bank-based system matter?[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2, 64(2): 147–180. DOI:10.1016/S0304-405X(02)00074-0 |
[24] | Brown J R, Martinsson G, Petersen B C. Do financing constraints matter for R&D?[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12, 56(8): 1512–1529. DOI:10.1016/j.euroecorev.2012.07.007 |
[25] | Cortes G M, Jaimovich N, Siu H E. Disappearing routine jobs: Who, how, and why?[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17, 91: 69–87. DOI:10.1016/j.jmoneco.2017.09.006 |
[26] | Frey C B, Osborne M A. The future of employment: How 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sation?[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7, 114: 254–280. DOI:10.1016/j.techfore.2016.08.019 |
[27] | Hémous D, Olsen M. The rise of the machines: Automation, horizontal innova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J].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acroeconomics, 2022, 14(1): 179–223. DOI:10.1257/mac.20160164 |
[28] | Lankisch C, Prettner K, Prskawetz A. How can robots affect wage inequality?[J]. Economic Modelling, 2019, 81: 161–169. DOI:10.1016/j.econmod.2018.12.015 |
[29] | Liu Y. Labor market matching and unemployment in urban China[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3, 24: 108–128. DOI:10.1016/j.chieco.2012.10.006 |
[30] | Lu C H. The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economic growth and welfare[J].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21, 69: 103342. DOI:10.1016/j.jmacro.2021.103342 |
[31] | Ma H, Qiao X, Xu Y. Job creation and job destruction in China during 1998-2007[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15, 43(4): 1085–1100. DOI:10.1016/j.jce.2015.04.001 |
[32] | Nedelkoska L, Quintini G. Automation, skills use and training[R]. OECD Social, Employment and Migration Working Papers No.202, 2018. |
[33] | Oberfield E, Raval D. Micro data and macro technology[J]. Econometrica, 2021, 89(2): 703–732. DOI:10.3982/ECTA12807 |
[34] | Prettner K, Strulik H. Innovation, automation, and inequality: Policy challenges in the race against the machine[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20, 116: 249–265. DOI:10.1016/j.jmoneco.2019.10.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