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热烈祝贺《财经研究》多篇发文获得省市级奖项

发布时间 : 2017-04-26 14:47:21   (浏览:12804)

《财经研究》多篇发文获省市级奖项

近日获悉,《财经研究》多位作者的发文获得了省市级奖项,祝贺各位获奖作者!他们是:田志伟和胡怡建,张月玲和叶阿忠,杨默如和李平,戴国强和陈晨。

与作者保持粘性是期刊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财经研究》一贯秉承的工作作风,作者发文所获得的各种奖项是对《财经研究》的肯定和鼓励,感谢新老作者的支持!

表 1 获奖作者及奖项
作者姓名 获奖论文 获奖等级 获奖时间
田志伟
胡怡建
“营改增”对财政经济的动态影响:基于CGE模型的分析 第六次全国优秀财政理论研究成果三等奖 2017.04
张月玲
叶阿忠
中国区域技术选择与要素结构匹配差异:1996-2010 福建省第十二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2016.12
杨默如
李平
消除股息所得经济性重复课税的若干方案研究 厦门市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16.12
戴国强
陈晨
金融消费者保护与金融危机 上海市第十一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6.11

 

1、田志伟,胡怡建:“‘营改增’对财政经济的动态影响:基于CGE模型的分析”,《财经研究》2014年第2期,4-18。(责任编辑:施祖辉)

图1 胡怡建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图2 田志伟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

文章简介: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税收征管能力的进步,营业税与增值税并行征收的弊端日益显现。并且在兼顾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三重目标的前提下,实施结构性减税关乎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成败。“营改增”是我国结构性减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营改增”对我国经济各个方面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理论研究在方法上往往局限于局部均衡分析,忽略了增值税扩围所带来的间接效应及衍生效应。学术界与政策研究机构的研究更倾向于对增值税扩围静态效应的分析,而对增值税扩围对经济在不同时间阶段影响的研究方面一直是空白。 

文章使用CGE模型,基于动态视角研究了“1+7”扩围在不同阶段对经济产生的不同影响,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研究空白。结果表明:在税收收入方面,在静态分析下,“1+7”扩围会使税收收入减少2.148%;在动态分析下,第一年“1+7”扩围会使国家税收收入下降0.754%,第二年回升0.842%,第三年及以后回升1.089%。在经济影响方面,“1+7”扩围对经济增长只有“水平效应”,而没有“增长效应”,即“1+7”扩围在短期内可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但在长期中只能提高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不变。

附原刊文和获奖公告:

《财经研究》全文链接:http://cjyj.shufe.edu.cn/WKD/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contentID=&colType=4&yt=2014&st=02

获奖公告链接:http://www.zgczxh.org/newsitem/277794989

 

2、张月玲,叶阿忠:“中国区域技术选择与要素结构匹配差异:1996-2010”,《财经研究》2013年第12期,100-114。(责任编辑:施祖辉)

 

图3 张月玲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讲师

 

图4 叶阿忠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简介:中国是一个经济技术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各区域在资源分布、产业配置、技术匹配方面各具特色。如何匹配区域要素禀赋结构选择适宜技术,如何利用区域资源相对比较优势,合理引导生产要素区际流动,利用区域优势互补以实现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要素空间优化配置呢?文章认为从技术进步方向与要素禀赋结构匹配角度,研究区域固有要素禀赋存在的差异以及要素匹配与技术环境的相依性,对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形成优势互补格局无疑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文章基于中国地区发展效率存在巨大差距的现实背景,从要素替代弹性分析的视角,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面板数据计量方法,对我国三大区域1996-2010年间的技术进步方向演化与要素结构变动的匹配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区域技术效率差异源自技术动态选择与要素结构的匹配差异。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依赖要素投入数量而忽视要素质量提升的技术选择惰性使其产业结构升级陷于步履维艰的境地;中部地区有悖于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的技术进步方向选择偏差使其产业结构面临迂回调整;虽然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偏向适度性选择偏差一度造成技术效率损失,但是契合劳动力禀赋相对优势的技术选择引导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平稳过渡。这些结论为匹配区域要素禀赋异质性及其结构的动态变化,适时选择适宜的技术进步类型以提高区域经济效率,并为区域间协调互动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供了启示。

附原刊文和获奖公告:

《财经研究》全文链接:http://cjyj.shufe.edu.cn/WKD/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contentID=&colType=4&yt=2013&st=12

获奖公告链接:http://www.fjkx.org/News.aspx?ID=41207

 

3、杨默如,李平:“消除股息所得经济性重复课税的若干方案研究”,《财经研究》2015年第7期,4-15。(责任编辑:施祖辉)

 

图5 杨默如 华侨大学财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图6 李平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 副研究员

 

图7 获奖证书

文章简介:消除重复课税抑或坚持古典所得税制是关乎“效率”与“公平”的命题。而理顺两大直接税在股息所得方面的交叉重叠关系,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应有之义。文章利用现实数据对学界提出的主流方案进行测算排序,对我国消除股息所得经济性重复课税问题进行了方案比较研究。

文章基于国内消除股息所得经济性重复课税理论与实践的现实背景,首先综述梳理了学界对我国这一税制发展趋势的研判与建议;其次,应用税收统计和上市公司的整体与个体数据,测算并比较了主要备选方案的减税效应:“双税率法中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的方法”具有最和缓的减税效果,“归集抵免法”、“个人所得税免税法”等居中,而“企业所得税免税法”的减税幅度最大;再次,考虑非上市企业与上市公司税收待遇不同造成的扭曲效应及征纳双方避税与反避税博弈的法理分析,改革必要性更加彰显无遗;最后,结合我国“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的整体改革方向,提出了消除股息所得重复课税的近、中、远期的方案建议,分别是“个人所得税免税法”、“企业所得税免税法”和“归集抵免法”。文章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现实数据进行的改革效应模拟测算,并结合我国税制改革的全局趋势,对消除股息经济性重复课税提出了政策建议,为我国相关税制发展提供了参考。

附原刊文和获奖公告:

《财经研究》全文链接:http://cjyj.shufe.edu.cn/WKD/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contentID=&colType=4&yt=2015&st=07

 获奖公告链接:http://www.xm.gov.cn/zwgk/flfg/sfwj/201701/t20170103_1478145.htm

 

4、戴国强,陈晨:“金融消费者保护与金融危机——基于全球142个经济体的实证研究”,《财经研究》2015年第3期,100-110。(责任编辑:康健)

 

图8 戴国强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图9 陈晨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

 

图10 获奖证书

 

文章简介:在亚洲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发生后,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引起了各国政策制定者和金融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一种观点认为,金融消费者保护缺失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因而政府应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提高监管和执法水平和能力;另一种观点却认为,很难通过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来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的严格监管反而可能损害消费者的权益。鉴于存在理论上的分歧和争论,非常有必要系统检验金融消费者保护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文章围绕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的理论争论,利用2011-2012年世界银行对全球142个国家或地区的跨国调查数据,构建了综合反映金融消费者保护程度的指标,对金融消费者保护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能够显著降低金融危机发生概率,甚至只是加强对金融消费者某一方面的保护也可显著降低金融危机发生概率。文章认为,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有利于提高市场信息透明度,规范金融市场秩序和交易行为,减轻风险传递和扩散的危害,防范系统性风险累积,从而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附原刊文和获奖公告:

《财经研究》全文链接:http://cjyj.shufe.edu.cn/WKD/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contentID=&colType=4&yt=2015&st=03

获奖公告链接:http://www.sssa.org.cn/ljpjhjcg/6786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