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9第21卷第3期
本期导读

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由于贫困持续期较长,不仅要消除当期贫困,而且更要关注长期贫困,因此基于脆弱性视角考察长期贫困与持续贫困非常必要。本期推出解垩教授的“贫困脆弱性”专栏,聚焦长期贫困及阻断贫困的可行路径。解雨巷等从公共政策出发,认为财政教育政策可以有效缓解长期贫困,特别是对贫困家庭脆弱性传递的阻断作用更强;谢玉梅教授和丁凤霞则从就业扶贫出发,认为就业能够显著减缓相对贫困地区的贫困脆弱性,且外出务工比本地务工在减缓贫困脆弱性方面更具有优越性。因此,基于不同群体、不同地区的未来贫困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反贫困政策,构建完善的贫困预防和贫困治理体系是阻断长期贫困的要义所在。

贫困与发展是全球共同面对的跨世纪课题。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融资机制上,基于证券投资基金如何进行“绿色”投资,梁鑫鑫和危平教授采用负向筛选策略构建的主动型绿色股票投资组合可以实现财务收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从网络借贷出发,何光辉教授等首次从乡城流动视角研究了中国乡城流动者信用风险及其流出地与流入地收入水平在其中的作用机制,为降低乡城流动群体中有借款需求者的违约概率、改善社会诚信环境提供了参考。在公司治理上,由于上市公司关系型交易模式对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和信息中介产生重要影响,武凯文博士由此研究了关系网络如何影响事务所的审计活动,为规范审计行为提供借鉴;谭春平副教授等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类亲情在组织危机情况下对危机处理的作用机制,形成了本土化的管理实践指导。在法治层面上,聂鑫副教授就专利恶意诉讼的反垄断法规制框架的建构,苏盼博士就司法对金融监管的介入及其权力边界,李飞副教授就保险人的理赔核定义务,逐一展开了法理分析,兼具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应嵌入何种理性思维才更趋合理?朱富强教授勾勒出现代主流经济学内在包含和无法克服的唯理主义与社会达尔文主义之间的巨大张力,以及由此产生的理论推演与政策主张之间的逻辑矛盾,揭示了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深层弊端,具有一定的新意和建设性,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经济学在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时存在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