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经济与管理》
2022第44卷第5期
弱势创业内涵特征、研究议题与展望
朱虹明 , 唐炎钊     
厦门大学 管理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05
摘要:弱势创业者指在经济、社会文化、认知以及身体或情感等方面面临着无法轻易避免和改变的挑战而难以找到正式工作的创业者,他们是随处可见却常被学术研究所忽视的创业群体。近年来,在学者们的不断呼吁下,该群体越来越得到主流创业研究的重视。本文采用标准抽样法检索并筛选出国际期刊上弱势创业者主题的241篇文献作为分析样本,借助CiteSpace软件对研究主题和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并进一步进行深入定性分析。研究发现,现有研究探究了弱势背景带来的多重障碍(消极面)和逆境资产(积极面)与创业之间的关系,体现出弱势背景的两面性,同时探究了弱势创业者克服劣势的应对机制,包括网络嵌入、资源拼凑、身份与合法性构建、外部赋能等,以及影响弱势创业的个体和环境层面的情境化因素。本文厘清了弱势创业的理论内涵,提炼出了其脆弱性和独特性两大核心特征,系统梳理了弱势创业的知识脉络并讨论了5个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本研究有助于促进弱势创业从分散走向整合的理论进展。
关键词弱势创业者脆弱性独特性应对机制多元价值
Underdog Entrepreneurship: Nature, Research Themes, and Future Prospects
Zhu Hongming , Tang Yanzhao     
School of Management,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China
Summary: Underdog entrepreneurs are individuals who are unable to get formal employment due to economic, societal, cognitive, and physical / emotional challenges that they cannot readily avoid and change. They exhibit distinctive entrepreneurial background, motivation,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 Based on 241 articles obtained from Web of Science, this paper firstly defines the nature of underdog entrepreneurs, and then employs CiteSpace software to create a knowledge map. In conjunction with an in-depth qualitative analysis, it refines the research framework and key themes of underdog entrepreneurship, as well as outlines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First, fragility and peculiarity are two key traits of underdog entrepreneurs. Fragility puts them at a disadvantage, while peculiarity drives the underdog effect and leads to unexpected success. Second, the disadvantaged background of entrepreneurs has a two-fold effect. On the one hand, it generates multiple obstacles, and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entrepreneurial entry, resource acquisi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On the other hand, it helps disadvantaged group identify unique business opportunities and develop work discipline, risk tolerance, creativity, resilience, frugality,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that help them become effective entrepreneurs. Third, underdog entrepreneurs employ a variety of strategies to overcome disadvantages, including network embedding, resource bricolage, identity and legitimacy construction, external empowerment, and so on.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like resilience, desire, and self-efficacy, as well as external factors like familial support, labor market climate, and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underdog entrepreneurship.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include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improve the underdog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by expanding from decentralized research to concept-oriented focused research. Second, focus on the peculiarity of underdog entrepreneurs instead of fragility, and investigate the process that causes the underdog effect. Third, dig into the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of underdog entrepreneurs, moving away from seeing them as objects of aid and toward seeing them as subjects of action. Fourth, widen the scope of research to include non-economic elements in understanding the diverse motivations and benefits of underdog entrepreneurship. Fifth, develop the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 of underdog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in China.By clarifying the nature of underdog entrepreneurship,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framework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derived from the underdog entrepreneurship phenomenon. By calling attention to the peculiarity of underdog entrepreneurship, it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dog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Key words: underdog entrepreneurs; fragility; peculiarity; coping mechanism; value diversity

一、引 言

在主流创业研究中,英雄创业者、财富神话缔造者、成功创业者、精英创业者等形象占据绝对中心地位,创业主要被视为实现财富和增长的工具(Williams和Gurtoo,2012;Verduijn和Essers,2013;Welter等,2017;Dodd等,2021)。学术之外的世界,人们也为这些偶像所激励,燃烧着梦想和激情奔赴在创业之路上。而通常因为严峻的生活挑战而被迫创业的弱势创业者,如贫困创业者、残疾人创业者、老年创业者、失业创业者、少数民族创业者、移民创业者、难民创业者、退役军人创业者等,则被排除在主流话语之外(Williams和Gurtoo,2012;Verduijn和Essers,2013;Welter等,2017;Dodd等,2021),然而,现实中这类创业者却代表着常态,有着相当庞大的数量,Welter等(2017)因此将这部分创业者称为学术研究中的“他者”。

随着学术界对于现象驱动的理论建构(phenomenon-based theorizing)的日益重视(Fisher等,2021),新兴的文献开始呼吁重新定位创业,重新思考“谁是创业者”,关注弱势创业者群体,挑战当前创业研究中的主流理想类型,打破英雄主义、精英主义的主流话语(Welter等,2017;Williams和Patterson,2019;Dodd等,2021)。虽然弱势创业者通常没有英雄般的表现,很难创造财富神话,相反他们所创立的企业通常是非正式、小规模的,几乎没什么创新,利润和增长水平都很低(Assenova,2020)。然而,他们对于国民经济的累积贡献不容小觑,更为重要的是,创业是他们真正迫切需要的用以对抗逆境(Sabella和El-Far,2019)和实现美好幸福生活需要的助推器和加速器(Miller和Le Breton-Miller,2017),他们是靠劳动赢得尊重、改变生活的平凡英雄。学术界需要更好地解释这些生活在极端困难的环境和社会边缘的创业者,他们为何以及如何创业,他们给自己的生活、家庭、所在的社区以及其他环境带来了怎样的改变(Williams和Gurtoo,2012;Garcia-Lorenzo等,2018;Sarkar,2018)。与此同时,弱势创业群体是一个庞大而多元的群体,其有着特殊的创业背景,拥有着异质化的创业动机,并表现出独特的创业行为,聚焦该群体的独特性展开研究能够对现有创业研究产生独特贡献。

目前,弱势创业者的研究正逐步得到主流创业研究的重视,学者们对弱势创业的动机、行为和绩效等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但仍然存在巨大的研究空间和丰富的研究机会:首先,大部分研究聚焦于某一特定的弱势创业者亚群展开研究,而对弱势创业者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共性挖掘不足,聚焦弱势创业者群体的共性,进而围绕这个异质化创业群体的独特性展开研究,将更加能够发掘出弱势创业研究的独特价值和贡献。第二,现有大部分研究重点关注弱势创业的脆弱性特征及其对创业带来的不利影响,而对脆弱性背后的独特性特征挖掘不足,弱势创业者有何独特特征,他们如何利用自身的独特性化劣势为优势、变不利为有利,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更进一步地研究和回答。第三,现有大多数研究隐含着一种潜在假设,即弱势创业者主要源于生存动机,追求经济利益,这忽视了创业的异质性,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关注弱势创业者异质性创业动机,尊重创业的多元化价值,从新的视角认识并评估这个群体的创业贡献。

为此,本研究系统地梳理和回顾有关弱势创业的相关研究,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建议,以期为弱势创业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本文主要包含以下工作:一是尝试厘清弱势创业者的内涵和特征,本文认为弱势创业者研究不应只分散于各个不同群体的研究中,也不应只是各群体的简单加总,需要对其概念进行清晰界定,以便建立统一的学术话语体系,本文朝着这一方向做了初步尝试和探索;二是建立弱势创业研究知识图谱,梳理研究网络、关键节点及其内部关系,进而归纳研究焦点并提炼研究框架,以便把握弱势创业者研究的趋势和热点;三是提出未来研究展望,为弱势创业的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本文的理论贡献体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是本文响应了最近学术界关于重视创业的多样性,挑战创业研究主流理想类型,关注弱势创业者的呼吁,强调创业者的幂律分布特征(Crawford等,2015),即脆弱性突出的弱势创业者数量庞大的现实;二是通过厘清弱势创业内涵,建构弱势创业研究框架及未来研究方向,本文有助于促进弱势创业从零散的现象层面研究上升到更为一般的理论建构层面的研究,为弱势创业理论发展做出贡献。

二、弱势创业者内涵、特征与识别

(一)弱势创业者的内涵

Underdog 在韦氏国际英语词典中的定义为“a predicted loser in a struggle or contest”,意指竞争中预期的失败者,即不被大众看好的选手。学术研究中所关注的underdog effect指的是驱动处于弱势地位的竞争选手反而获得胜利的机制效应,这种现象在政治选举、体育竞赛、电影评奖等环节中广泛存在(Paharia 等,2011;Nurmohamed,2020)。

在创业研究中,弱势创业者(underdog entrepreneur)指那些在经济、社会文化、认知以及身体或情感等方面面临着无法轻易避免和改变的挑战而难以找到正式工作的创业者(Miller和Le Breton-Miller,2017),比如贫困创业者(Morris等,2022)、残疾人创业者(Jammaers和Zanoni,2020;Martin和Honig,2020)、失业创业者(Caliendo和Kritikos,2010)、学生创业者(Ahsan等,2018)、退役军人创业者(Heinz等,2017)、移民创业者(Dabić等,2020)、难民创业者(Bizri,2017;Jiang等,2021)、少数民族创业者(Neville等,2018)、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创业者(Wiklund等,2017;Yu等,2021)、老年创业者(李华晶,2019;Soto-Simeone和Kautonen,2021)、前囚犯创业者(Patzelt等,2014)、女性多重劣势创业者(Adeeko和Treanor,2021)等。现有文献中代表弱势创业者整个群体或者某一亚群体的相关说法多达三十多种(见图1),可见该群体及其研究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然而,早期的研究分散在各亚群体的研究中,并未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概念。其中,移民创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便开始受到了关注,至今仍然研究热度不减,而与移民创业有共同点又有显著异质性的难民创业则在近几年成为了一个新兴的研究热点。少数民族创业者也同样受到了较早且持续的关注。另外,性别和其他劣势交叉的研究也较多,比如女性难民创业者、女性残疾人创业者等。而近年来有关老年人政策议题吸引了对于老年人创业的关注。随着不断有实证研究发现ADHD症状可能是创业的一股重要的驱动力,ADHD与创业也成为了创业领域的一个新兴热点研究话题。残疾人创业者一直受到零星的关注。而退役军人创业者、前囚犯创业者则总体受到的关注较少。

图 1 弱势创业者群体及亚群图示

2017年,Miller和Le Breton-Miller (2017)在创业领域期刊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上发表基于挑战的创业模型理论文章,正式提出弱势创业理论(underdog theory of entrepreneurship),认为弱势创业者可以发展为一个统一的理论概念。弱势创业者代表了创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着一些共同特征,比如他们通常有着个人难以轻易改变的劣势或处于充满挑战的环境,由于缺少良好的受教育机会和工作机会,他们通常受教育水平较低,也没有成熟的技术知识,面临贫困且处于社会边缘(Assenova,2020),可能被忽视、被低估、被质疑甚至遭遇歧视,因此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他们都面临着比其他人更加复杂的障碍(Miller和Le Breton-Miller,2017)。

(二)相关概念辨析

实际上,已有文献中与弱势创业者有关的说法还有很多(详见表1),比如Assenova(2020)使用劣势创业者(disadvantaged entrepreneur)的称谓,研究受教育和就业机会有限,遭遇贫穷和歧视的创业者,Imas等(2012)使用赤脚创业者(barefoot entrepreneur)指代那些通常生活在社会边缘、贫穷和被排斥的环境中的创业者。Sarkar(2018)将来自并服务于金字塔底层(BOP)市场的创业者称之为草根创业者(grassroots entrepreneur)。文献中还出现了很多其他的相关说法,比如意料之外的创业者(unexpected entrepreneur)、极限创业者(liminal entrepreneur)、绝望创业者(desperate entrepreneur)、生存型创业者(necessity entrepreneur)、非正规创业者(informal entrepreneur)等。然而,除草根创业者、生存型创业者、非正规创业者以外,上述说法多是一种形象化的描述或者称谓,而非系统化的理论概念,但实质上仍然可以归为弱势创业者这一研究领域内。

表 1 弱势创业者相关概念整理
概念 代表文献 弱势创业者描述
underdog entrepreneur Miller和Le Breton-Miller(2017),
Baron等(2018),Morgan(2019)
在经济、社会文化、认知以及身体或情感等方面面临着无法轻易
避免和改变的挑战而难以找到正式工作的创业者
disadvantaged entrepreneur De Clercq和Honig(2011)
Assenova(2020)
受教育和就业机会有限,遭遇贫穷和歧视的创业者。他们通常位于社会和机构对创业的主流支持之外,难以融入市场
unexpected entrepreneur Jammaers和Zanoni(2020) 他们在创业时遇到重重阻碍,储蓄和受教育水平较低,缺少特定的商业知识,可能遭受健康问题的困扰
Liminal entrepreneur Garcia-Lorenzo等(2018) 生活在极端不稳定环境中的创业者
barefoot entrepreneur Imas等(2012) 通常生活在社会边缘、贫穷和被排斥的环境中的创业者
grassroots entrepreneur/BOP entrepreneur Sarkar(2018),Wierenga(2020) 扎根于金字塔底层(BOP)市场中的创业者,他们通常几乎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他们熟悉所处环境和社区的具体需求,能够提供创新、可行的解决方案
desperate entrepreneur / nons-entrepreneur Mühlböck等(2018) 即使缺少商业机会和创业技能仍然被迫创业的个人
necessity entrepreneur Reynolds等(2002) 因为缺少其他更好的工作选择而被迫创业的个人
Informal entrepreneur Webb等(2009) 在正式制度之外、非正式制度之内实施创业活动的创业者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而草根创业、生存型创业和非正规创业的概念范畴与弱势创业既有重叠也有差异(见图2)。根据Wierenga(2020)的定义,广义的草根创业者指的是来源于在金字塔底层工作和生活的低收入人群的创业者,狭义的草根创业者指的是低收入创业者中的小部分创新者。从任何定义出发,草根创业者均是弱势创业者的一个子集,代表着弱势创业中的低收入创业者。而根据世界银行的界定,生存型创业者指那些因为缺少其他更好的工作选择而被迫创业的个人(Reynolds等,2002)。由于弱势创业者几乎缺少真正的工作选择,因此生存无疑是他们创业的主要动机,然而生存动机并非弱势创业的唯一驱动因素也并非决定性因素,弱势创业者有着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动机需求,比如追求自主性、自我实现等,因此生存型创业概念无法完全解释弱势创业现象(Xiong等,2018)。与此同时,生存型动机在非弱势创业者中也相当普遍。可见弱势创业者和生存型创业者是两个有重叠对象的不同群体。非正规创业是在正式制度之外、非正式制度之内实施的创业活动,比如,街头流动摊贩、产销山寨产品、经营实体未经国家注册等(Webb等,2009;于晓宇等,2013)。非正规创业者识别与开发的是不合法但合理的创业机会,这可能源于多种动机(Williams等,2012;张玉利和张敬伟,2021):其一,难以找到正式工作或者难以在正规经济中获得创业机会的被迫选择;其二,评估创业成本与收益后自愿脱离正规经济的理性选择;其三,源于社会、政治、身份等的其他动机。因自身所处的不利地位,多数弱势创业者被迫从事非正规创业活动,当然不排除部分弱势创业者可能出于理性选择或其他动机,但仍然有部分弱势创业者能够冲破正式制度的阻碍而采取正规创业形式。可见非正规创业者与弱势创业者既有交集也有差异。

图 2 弱势创业、草根创业、生存型创业和非正规创业范畴示意

(三)弱势创业者的识别和分类

虽然已有相当数量的研究关注弱势创业者,但大多数研究聚焦某一个细分群体而展开,并将其笼统地归为弱势创业者。这虽然有助于深化对不同背景下的弱势创业者的认识,但缺少统一的识别框架,不利于弱势创业者群体的整体研究。目前,仅有Baron等(2018)尝试在实证研究中对弱势创业者进行测量和识别,其识别依据是创业前的职业状态,若创业前的职业状态为农民、失业、蓝领工人或学生,则识别为弱势创业者。Baron等(2018)的研究为弱势创业者作为一个整体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测量依据,有力推动了实证研究进展。然而,该测量方式不能反映出不同创业者弱势状态程度上的差异,无法进行更加精确的衡量,因此本文尝试提出更为细致的识别框架。

基于现有文献,弱势创业者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均处于不同程度的弱势状态,弱势状态的来源是个体存在的脆弱性(Paharia等,2011),通常意味着更多的阻碍和更少的资源。Miller和Le Breton-Miller(2017)提出弱势创业者面临着经济、社会文化、认知和身体等方面的挑战。Mechanic和Tanner (2007)提出弱势状态的四个脆弱性来源,包括贫困和种族、社会网络和缺乏社会支持、个人缺陷和地理位置。基于上述学者的工作,本文提出了弱势创业者可能面临的六种脆弱性来源(见表2),包括经济贫困,身体、认知或情感缺陷,经验知识和技能缺乏,社会资本薄弱,社会支持不足以及生存环境恶劣。不同类型的弱势创业者可能存在不同的脆弱性,有的可能存在多重脆弱性。该框架下,弱势创业者的弱势状态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衡量,一种方式是是否存在弱势状态,当创业者具有任何一种脆弱性,则认为其处于弱势状态;一种方式是弱势程度,通过创业者存在的脆弱性数量来衡量,能够反映弱势创业者存在的多重劣势。

表 2 脆弱性分类及各弱势创业者亚群的脆弱性特征
类型 脆弱性来源 脆弱性
内涵
贫困创业者 残疾人创业者 移民创业者 难民创业者 少数民族创业者 A
D
H
D创业者
退役军人创业者 学生创业者 女性创业者 老年创业者 前囚犯创业者 生存型创业者 非正规创业者 多重劣势创业者
经济资本脆弱性 经济贫困 收入和储蓄水平低
人力资本脆弱性 身体、认知或情感缺陷 疾病困扰、身体缺陷、认知障碍、情感障碍
经验、知识和技能缺乏 受教育水平低,缺少正式工作经验,知识和技能水平低
社会资本脆弱性 社会资本薄弱 政府、商业机构、家庭等关系网络嵌入不足
社会支持不足 被主流文化排斥,遭受污名、偏见或歧视
物理环境脆弱性 生存环境恶劣 身处偏远地区、极端贫困地区、战争环境等
备注:▲表示某个群体的关键脆弱性特征,●表示极有可能存在某种脆弱性特征,
◎可能存在某种脆弱性特征,○表示较低可能存在某种脆弱性特征。

弱势创业者的另外一个潜在共同特征是他们可能被低估、被质疑,反映个人改变不利地位的可能性,这来源于弱势创业者自身的独特性。在创业情境驱动的研究中,创业者的脆弱性能够被解读成机会的存在,成为其生存和成长的独特性来源。另外,早期充满挑战性的环境和经历也给他们创造了特殊的条件,激发培养出工作纪律、风险承担、社交技能以及创造性等特征,可能使他们成为专注、执着和有创造力的创业者(Miller和Le Breton-Miller,2017)。脆弱性和独特性能够反映所关注的弱势创业者的独有特征(见图3)。这两项特征实际上也代表了当前研究的两种倾向或潜在假设:一类研究将他们视为处于不利地位、被剥夺的存在,强调其创业过程面临的额外阻碍及其消极后果;另一类研究则将他们视为被低估、有潜力的存在,相信他们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历经艰难取得成功。

图 3 弱势创业者内涵示意图

本文将弱势状态(underdog status)作为弱势创业者的核心识别特征,将创业者分为弱势创业者和非弱势创业者,同时根据创业者的成长绩效与成长预期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划分,将弱势创业者划分为落后型弱势创业者和赶超型弱势创业者(见图4)。本文重点关注的是赶超型弱势创业者,他们在自身成长的资源状态上与创业者总体样本相比具有显著的脆弱性,但是他们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创业机会的情境化开发、关键受众对其身份的共情认可等人与环境匹配的价值创造,实现从脆弱性(fragility)到独特性(peculiarity)的成长赶超。

图 4 弱势创业者区分矩阵模型
三、弱势创业研究历程

为把握弱势创业的研究历程和研究热点,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定性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文献分析。本文文献检索来源为Web of Science的核心合集SSCI索引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21年10月24日,通过搜索标题、摘要和关键词进行标准抽样。相对于手动筛选目标期刊,使用数据库搜索引擎能够快速扫描大量期刊,同时可增强样本的外部有效性并降低遗漏重要文献的可能性(Fitz-Koch等,2018)。本文使用搜索关键词组合,将disadvantage*、underdog*、minor*、margin*、adversity*、grassroot*、handicap*、disable*、prison*、immigrant*、ADHD、refugee*、unemployed、veteran、liminal分别与entrepreneur*组合进行文献检索,将文献类别限定为business 和management。参照Fitz-Koch等(2018)的文献筛选方法,本文筛选出被引用数超过10次的文献,同时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遗漏最近发表的相关重要文献的可能性,本文将2019年和2020年的引用次数标准降低至1,2021年的文献则根据主题相关度进行人工判断。同时排除研究对象为组织或没有明确的创业者类别指向以及纯宏观性质的评论性文章,最终获得241篇文献作为本次分析样本。

(一)弱势创业研究的发展趋势

从弱势创业研究主题的总体时间趋势(见图5)来看,以2017年为分水岭,2017年以前文献发表数量呈少量并小幅震荡增加的趋势,2017年以后相关研究急剧增加,在近三年保持较高热度。2017年对于弱势创业的研究开始呈现主体多元化的趋势,除移民创业、少数民族创业外,还包括ADHD创业、残疾人创业、草根创业、退役军人创业、难民创业等。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绘制。 图 5 各年份发表数量分布

从现有文献所采取的研究方法(见图6)来看,弱势创业研究以二手数据和质性研究为主,两种方法各占30%左右,问卷调查也比较普遍,约占17%左右。其中,有25篇研究成果属于理论文章,结合质性研究方法作为其中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可见弱势创业领域的研究工作正处于理论开拓、起步发展阶段。另外,检索结果中有14篇文献综述,主要是关于移民创业、少数民族创业、欠发达地区女性创业、难民创业和ADHD创业。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绘制。 图 6 采用的研究方法分析

从发表期刊来看,弱势创业的研究成果广泛发表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多种期刊上,发表数量排名前十的期刊如表3所示。其中包括创业领域的主流期刊,可见弱势创业相关主题已经得到主流创业研究的重视。

表 3 发表数量前十位的期刊列表
期刊名称 发表数量(篇)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34
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3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 Research 26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 15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3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10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9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 Researching Entrepreneurship 9
European Management Review 6
Gender Work and Organization 6

(二)弱势创业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使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借助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关键词共现图谱等计量分析功能进一步分析弱势创业研究的热点及演化。

(1)文献共被引分析。为识别影响研究发展趋势的关键节点文献以及知识群组间的关系结构,本文进行文献共被引分析,形成的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见图7)共包含601个节点,1580条连线。对弱势创业的核心知识群组分析可发现弱势创业研究经历了两个主要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聚焦于不同弱势创业者亚群的分散研究阶段,在这个阶段不同学者关注到了少数民族创业、贫困女性创业等不同的弱势创业现象,但各个知识群组比较独立且规模较小,彼此之间关系较弱;第二个阶段是将弱势创业者作为一个整体的整合性研究阶段,开始发展整体性的弱势创业理论,关键的节点文献包括Miller和Le Breton-Miller(2017)提出的弱势创业理论模型以及Welter等(2017)对关注日常创业的呼吁。与此同时弱势创业者亚群的研究也开始相互关联、融合,形成弱势创业、移民创业、难民创业、ADHD创业等几大主要知识群组。

资料来源:由CiteSpace生成。 图 7 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

(2)关键词共现分析。为直观反映弱势创业者研究领域的主题和热点,本文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生成的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8)共包含399个节点,1202条连线。从高频主题词可以初步看出,创业者个体特征、创业动机和进入、劣势应对机制、创业绩效和情境因素等是弱势创业的关注热点。

资料来源:由CiteSpace生成。 图 8 关键词共现图谱网络

(3)关键词聚类分析。通过关键词聚类有助于归纳核心研究议题,生成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9所示。聚类图谱共包含13个聚类,聚类的模块值Q为0.577,轮廓值S为0.685,表明该聚类结果是可行的。聚类分析的结果使得弱势创业者研究领域的关注焦点基本涌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本文继续结合所有文献的全文阅读分析,对研究主题进一步完善、分类,归纳出弱势创业的四大核心议题:一是分析弱势背景的消极效应,二是挖掘弱势背景的积极效应,三是挖掘弱势创业者的劣势应对机制,四是关注个体及环境层面的情境化因素。

资料来源:由CiteSpace生成。 图 9 关键词聚类图谱
四、弱势创业研究议题

(一)弱势背景的消极面:多重障碍与创业

尽管创业被认为是一个开放平等的社会经济空间,任何人都有机会进入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回报,然而弱势创业者却面临着额外的多重障碍(Jammaers和Zanoni,2020),包括拥有有限的资源、被主流网络排斥、缺乏相关专门知识、遭受歧视和刻板印象威胁等(Morgan,2019)。这些障碍来源于创业者不利的个体特征以及逆境经历,包括经济、社会文化、认知以及身体和情感等方面的挑战(Miller和Le Breton-Miller,2017),使得弱势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现有研究着重探讨了弱势创业者的不利背景给其带来的多重障碍及其对创业动机、创业进入、资源获取和创业绩效的复杂影响。

(1)创业动机。由于自身的劣势,弱势创业者常常缺少合适的工作机会,因此创业常常被认为是弱势创业者缺乏其他谋生方式下的被迫选择。比如,Baycan-Levent和Nijkamp(2009)对八个欧洲国家的移民创业动机进行评估,发现移民创业总体是由高失业率、劳动力市场的低地位等推动因素决定的。生存型动机是多数研究所隐含的动机假设。然而,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维持生计并不一定是弱势创业者的主要动机,其他比如追求自主性、自我实现也是重要的动机。De la Chaux和Haugh(2020)对肯尼亚难民营创业者调查发现,自我决定而不仅仅是生存是他们创业的重要动力。Vessal等(2021)对诊断患有癌症后创办企业的创业者调查发现,满足未实现的愿望、寻找生活的意义、控制自己的生活等是他们的创业动机。Jackman等(2021)指出面对不灵活且有时充满敌意的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和自主性是吸引残疾人创业的原因。总体而言,弱势创业者表现出多元化、异质性的创业动机。

(2)创业进入。弱势创业者创业进入相关文献着重探究了创业进入的可能性、创业进入的核心阻碍以及创业进入的主要形式等议题。从创业进入的可能性而言,弱势创业者创业进入的可能性在群体之间存在差异,但总体较高。Renko等(2016)发现残疾人比普通人更有可能创业。Cheng等(2021)指出移民成为创业者的可能性几乎是本土美国人的两倍。从创业进入的核心障碍而言,主要包括客观化制度障碍、关键把关者的观念障碍(Jammaers和Zanoni,2020)和创业者主观信念上的障碍(Hagos等,2019),比如残疾人创业的障碍包括较低的储蓄和教育程度,缺乏特定的商业知识,遭受健康问题困扰以及建筑环境障碍等(Jammaers和Zanoni,2020)。从创业进入的主要形式而言,弱势创业者更有可能进入劳动密集型行业,更有可能以非正规、小规模方式经营(Williams和Horodnic,2015),比如Baycan-Levent和Nijkamp(2009)的调查发现,南欧国家的移民创业主要由非正规和劳动密集型组织、地下经济、小公司和传统家庭构成。

(3)资源获取。尽管创业生态系统包含着所有创业者都有平等的机会获得资源的隐含假设,但弱势创业者由于个人无法轻易改变的因素,如性别、年龄、种族、民族、当前职业、家庭背景等,获取资源的机会有限,因而他们可能采取特殊手段获得关键资源或者减少获取外部资源的行为。例如,Neumeyer等(2019)指出创业生态系统由不同的社会集群组成,经营生存型企业的创业者主要是非白人、女性,他们往往被排除在主流社会网络之外。Baron等(2018)发现由于在资源获取中遭遇歧视,弱势创业者常常不得不采取贿赂的方式获得企业所需的资源。Neville等(2018)通过对少数民族创业群体的借贷意愿调查表明,先前的经验和对不平等的感知会增加创业者的挫败沮丧感而降低其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的意愿和行为。

(4)创业绩效。创业绩效目前关注最多的是组织层面绩效,包括生存率、利润率、增长等指标。而创业者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的绩效结果相关研究则相对较少。从组织层面的研究结果来看,弱势创业者创办的企业通常生存率更低、利润率更低、规模更小、创造的就业机会更少(Mata和Alves,2018;Assenova,2020),有学者因此提示谨慎使用失业者创业补贴政策(Caliendo等,2015)。从个人层面的研究结果来看,创业为弱势创业者提供了一条脱贫之路,也为失业或劳动力市场歧视提供了另一种选择。比如Martin和Honig(2020)指出残疾人可通过自雇获得有意义的工作并改善自我形象,从而获得一些由于就业障碍往往无法获得的经济和社会心理收益。从社会层面的研究结果来看,弱势创业具有循环节俭、推动贫困社区发展等社会价值,Sarkar和Pansera(2017)的研究表明,草根创业者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三重底线,可能塑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Colovic和Schruoffeneger(2021)指出巴西贫民窟中的草根创业者通过创新的社会商业模式解决制度空白并为贫困社区创造社会价值。

(二)弱势背景的积极面:逆境资产与创业

尽管弱势创业者的不利背景和个人特征给学习、生活、就业和创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早期研究也多关注弱势背景的消极面。但最新的少数研究开始关注这些不利个人背景的积极一面,那些严峻的挑战给予了弱势创业者在磨难中成长的机会,发展出有益于创业的特质、能力以及思维或行动方式,这里称为逆境资产。

(1)严峻的生活挑战与创业。给个人带来挑战的消极个人特征与环境同样也可能促使个人成为高效、有创造力的创业者。Miller和Le Breton-Miller(2017)提出基于挑战的弱势创业模型(见图10),该模型将个体面临的挑战归纳为经济、社会文化、认知和身体挑战四个类别,这些挑战带来不利的条件和困难的经历,迫使个体积极努力地适应,他们需要比别人更努力、向他人寻求帮助、以与众不同的方式做事,最终的结果是塑造出工作纪律和坚持、风险承担、社交技能和网络、原创而有创造力的方法等典型的有利于创业的行为和能力。

资料来源:Miller 和Le Breton-Miller(2017)。 图 10 基于挑战的创业模型

(2)童年的逆境经历与创业。在烙印效应的作用下,个体童年时期的逆境经历可能对成年后的创业活动产生重要影响。Cheng等(2021a)对1959-1961年中国大饥荒中幸存的儿童是否以及何时成为移民创业者的研究表明,那些在饥荒期间经历了更大苦难的人更有可能成为创业者。Churchill等(2021)研究了童年时期的越南战争经历对创业的影响,利用1997/ 1998年越南生活水平调查数据和轰炸强度数据发现,轰炸强度与成为创业者的概率有很高的相关性,轰炸强度增加10%,个体成为创业者的概率增加4.8%。

(3)贫困经历与创业。创业者的贫困经历能够塑造出有利于创业的独特行为和能力,对创业产生积极影响,包括创业韧性、创业拼凑以及特定行业需求敏锐感知等。如Morris和Tucker(2021)指出贫困经历可以培养一些有利于创业的行为和能力,比如经常遭受挫折使得他们有着强大的韧性和生存能力,资源与机会的稀缺迫使人们更具创造性地使用资源,懂得节俭和资源拼凑,一无所有使得他们更加渴望成功、更能拼搏、更加专注。Cheng等(2021b)实证检验发现能源贫困会增加个人成为创业者的可能性。而草根创业者相关研究发现,得益于在极端经济贫困环境下的生存经历,草根创业者能够对当地问题性质和社会文化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更准确的认识,能更好地解决金字塔底层市场未满足的需求,并以更灵活和更具社会包容性的方式提供可负担的创新产品和服务(Sarkar,2018)。

(4)ADHD与创业。ADHD是一种以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为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这种障碍使得个人在工作和学习中面临挑战,ADHD症状与很多领域的负面后果相关,比如学习成绩差、人际关系问题、失业等。但创业领域的学者认为在创业背景下,ADHD症状可能具有积极意义(于晓宇等,2021),ADHD的特点是寻求感觉、专注于行动而非深思熟虑、有旺盛的精力、充满紧迫感、表现出更高的创业警觉和资源诱导启发式应对(Moore等,2021),这些特征将增加创业进入的可能性,实证研究提供了证据支持(Verheul等,2015;Wiklund等,2017)。然而最新的研究也发现,虽然ADHD对创业意向或创业选择有积极影响,但对生存和绩效却有着负面影响(Greidanus和Liao,2021;Rajah等,2021)。比如,Patel等(2021)发现ADHD会使老年人自雇概率增加32%,但年收入降低5%。

(三)弱势创业者克服劣势的应对机制

不利的个人特征和逆境经历给弱势创业者造成额外的阻碍,弱势创业者发展出不同的应对机制以更好地战胜创业过程中的挑战。现有研究从弱势创业者自身的网络嵌入、资源拼凑、身份与合法性构建等机制,以及外部赋能机制出发探究弱势创业者如何实现这一过程。

(1)网络嵌入。现有关于网络嵌入这一应对机制的文献大多来源于移民创业和难民创业相关研究,因为这两类群体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社会文化和市场方面的挑战。先前的研究认为,移民创业者的崛起归功于他们嵌入在团结的同种族社会资本网络中,混合嵌入的理论补充了这个观点,认为移民必须嵌入外部业务环境(Ram等,2017),混合嵌入成为移民创业和难民创业的主流理论。Jiang等(2021)发现难民创业者嵌入东道国网络更有利于机会生产过程,因为对母国网络的过度嵌入将阻碍难民创业者在新环境中获得有用信息,混淆创业者的决策。Harima等(2021)通过质性研究概念化难民创业者的多重网络嵌入框架及其与机会开发的相互作用,归纳出开发创业机会的六种模式:利用本土资源创造价值、充当跨国中间商、促进融合、资格转让、解决本土问题以及创造性创新。

(2)资源拼凑。虽然嵌入主流网络对于创业者而言至关重要,但由于受到主流网络的排斥,弱势创业者需要采取其他的策略和方法。在资源极端稀缺的环境下,资源拼凑被认为是弱势创业者成功启动和推进创业的关键。Kwong等(2019)通过考察巴基斯坦境内六名难民创业者的创业经历后发现,为了弥补当地知识、网络和资源的不足,内部和外部拼凑成为他们重新建立其先前业务或在东道国开展新业务的关键战略,他们的拼凑行为依靠原有能力的重新配置以及利用预先建立的秘密网络。Sarkar(2018)探讨了生活和工作在金字塔底部的草根创业者如何克服严重的资源限制,实现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变革。采用归纳法对八个草根社会创业者案例进行分析,揭示出资源拼凑的显著特征包括文化规范的搁置、特定领域技能的重新调整以及业余时间的利用。

(3)身份与合法性建构。由于弱势创业者具备的多重身份及其内部的复杂关系,弱势创业者需要依靠身份和合法性建构来平衡多重角色和对抗负面刻板印象、污名或歧视(Adeeko和Treanor,2021)。已有多项研究聚焦于分析身份建构的复杂和矛盾过程以及身份策略。Jammaers和Zanoni(2020)通过深入访谈调查了残疾人创业者相对于倾向于排斥他们的创业者主导规范如何进行自我身份定位,归纳出典型创业者、独特创业者、应变创业者和集体创业者四种身份定位。Kašperová(2021)则归纳出英国残疾人创业者在市场中采取的四种合法性构建策略,包括显性缺陷-迎合主流市场,显性缺陷-选择残疾市场,显性缺陷-创造主流市场,隐性缺陷-迎合主流市场。Garcia-Lorenzo等(2020)使用极限身份工作的视角来探索在从旧身份和活动模式转变为新身份和活动模式的过程中,老年创业者如何面对身份悖论、中断和身份分化,成功实现创业转型。

(4)外部赋能。由于资源禀赋上的巨大差距,弱势创业者是创业中最需要帮助的群体。许多国家均已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许多社会机构也参与到支持中来。Caliendo等(2015)从商业角度评估失业者自雇补贴政策发现,与普通创业者相比,受补贴企业的生存率更高,但由于失业创业者在创业能力和获得资本等方面的劣势,其收入、业务增长和创新等方面均落后于普通创业者。有多项研究发现了创业教育、培训与孵化对弱势创业者的重要支持作用和显著效果。Santos等(2019)提出基于赋能的创业教育概念模型,指出贫困背景下的体验式教学能够带来以意义、能力和自我决定为特征的认知赋能,进而促进创业素养、机会视野、掌握创业能力、资源利用、融资策略等学习成果。Assenova(2020)在为南非贫困创业者服务的企业孵化器中进行的一项实验发现,六个月的孵化使得弱势创业者公司的收入增长了 22%,就业增长了15%,表明孵化器和加速器对在社会和教育上处于不利地位的弱势创业者有很大帮助。Meister和Mauer(2019)也实证强调企业孵化器对难民创业者的发展和嵌入的积极影响。在外部力量的支持下,弱势群体有机会实现从外部帮扶到内生驱动的跃迁。

(四)影响弱势创业的情境化因素

另外,弱势创业者的创业过程还受到个体、环境等多层次因素的影响。

(1)个体层面。现有研究实证检验了个人特质(Vessal等,2021)、韧性(Bullough等,2014;Shepherd等,2020)、渴望(Welsh等,2021)、自我效能感(Poblete和Mandakovic,2021)、创业激情(Hatak等,2021)、创业思维(Morris和Tucker,2021)等因素对创业过程的积极影响。这些因素中的一部分可能也是逆境资产的构成内容,但它们并不是弱势创业者所必然具备的,因此也是影响创业意图、选择与成功的重要情境因素。

(2)环境层面。弱势创业者在创业中处于特别不利的地位,因此更加需要支持性环境条件。现有研究主要涉及到的环境变量包括:家庭成员支持(Naldi等,2021)、家庭资源(Bird和Wennberg,2016)、劳动力市场环境(Conti等,2022)、创业生态系统(March-Chordà等,2021)、信息通信技术(Chatterjee等,2020)以及经济、社会、制度环境(Brieger和Gielnik,2021)等。还有研究关注特殊情境对弱势创业的影响,比如COVID-19(Pereira和Patel,2022;Welsh等,2021)和经济危机(Mühlböck等,2018)。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创业的幂律分布特征,并呼吁学术界给予那些在不利背景下创业的弱势创业者更多关注。本文首先对弱势创业者的内涵和范畴进行界定,提出弱势状态的六种脆弱性来源,并构建弱势创业者识别模型。采用文献计量分析和深入的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弱势创业研究的总体趋势、研究焦点进行梳理分析,提出弱势创业研究框架(见图11)。研究发现:第一,弱势创业者的核心特征包含脆弱性和独特性,脆弱性使得弱势创业者处于显著的弱势状态,而独特性来源于弱势创业者对脆弱性的独特开发利用,由此激发产生弱势效应,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第二,弱势创业者的不利背景具有两面性,消极的一面是给创业造成多重障碍,对弱势人群的创业动机、资源获取、创业进入和创业绩效均造成负面影响,积极的一面是能够激发工作纪律、风险容忍、创造力、韧性、节俭等个体特质,对创业进入和创业绩效产生积极影响。第三,弱势创业者克服劣势的应对机制包括网络嵌入、资源拼凑、身份与合法性建构、外部赋能等。第四,个体层面的韧性、渴望、自我效能感等特征以及环境层面的家庭支持、劳动力市场环境、创业生态系统是影响弱势创业的重要因素。本文认为,通过关注这个在以往学术研究中很大程度上被忽视的特殊群体,能够对创业产生新的、有意义的见解,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展开。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文献整理绘制。 图 11 弱势创业研究框架与未来研究方向

(一)从分散研究向核心构念导向的聚焦研究延伸,完善弱势创业理论体系

目前,有关弱势创业者的研究仍然比较分散,大部分研究聚焦于某一特定的弱势创业者亚群,比如贫困创业者、少数民族女性创业者、残疾人创业者、难民创业者等。必须承认的是,不同的群体其创业动机、可用机会、个人能力、障碍等存在异质性,专门针对性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某个亚群的创业前因、过程和结果的认识。但分散的研究难以推动更为一般的弱势创业理论的发展,难以形成集中统一的学术话语体系(Welter等,2017)。后续研究可围绕“弱势状态”“弱势效应”核心构念,继续深化弱势创业者群体的整合研究,对弱势创业者的概念进行更为清晰的定义,挖掘他们的共同特征,识别他们创业面临的共同障碍并寻找共同的解决方法。Miller和Le Breton-Miller(2017)基于挑战的弱势创业模型代表了这一方向的重要探索。本文认为,未来的研究将能够从不同群体的异质性研究和作为一个整体的整合研究中取得更大的进展。

(二)从关注脆弱性向关注独特性延伸,探索形成弱势效应的触发机制

当前弱势创业者相关研究重点着眼于弱势背景的消极一面,探究弱势背景给创业带来的阻碍。然而关注弱势背景双面效应的研究还比较少。弱势创业者的脆弱性特征与创业情境相结合,能够转化成为产生竞争优势的独特性来源。例如,潘燕萍等(2019)发现,尽管工作与家庭角色冲突是制约女性发展的最大困境,但女性创业者可以通过角色增益从角色冲突中发现和构建适合女性的创业机会,比如新生代教育。弱势创业研究应该更加注重挖掘弱势创业者群体的独特性特征,关注他们如何利用自身的独特性化劣势为优势、变不利为有利,以实现因势利导的创业。未来的研究可通过发展理论来解释和实证检验弱势背景带来的脆弱性和独特性对创业的复杂影响,揭示赶超型弱势创业者的独特创业行为和赶超机制。

(三)从帮扶对象向行动主体延伸,挖掘弱势创业者的社会创业实践

社会创业是创业领域的另外一个热点话题,然而弱势群体在社会创业的研究中通常被视为需要帮扶的对象,而不是有能量的行动主体(傅颖等,2017)。心理学研究表明,低社会阶层的人往往有更高的亲社会倾向(Rucker等,2018)。有关草根创业者的研究也强调草根创业者在金字塔底层市场提供的节俭(即资源效率高、成本低)、灵活(即环境适应性)和包容(即针对弱势群体和服务不足者)的创造性解决方案能够推动贫困社区的发展,带来社会改变(Sarkar,2018)。Dodd等(2021)则强调弱势创业者在生物圈资源循环节俭方面的宝贵作用。Heinz等(2017)指出退役军人创业者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感恩、社区融合和无私服务他人。这些理论和实证证据为弱势创业者在社会创业中的主体地位提供了支撑。未来研究可从弱势创业和社会创业的交叉点中寻找新的方向,探索弱势创业者的社会创业实践。

(四)从经济维度向非经济维度延伸,认识弱势创业多元化动机和价值

现有关于弱势创业者的多数研究仍然隐含着一种潜在假设,即弱势创业者主要源于生存动机,追求经济利益。基于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二分法框架的研究多直接将弱势创业者归为生存型创业类别。有学者指出过度关注财富和就业创造的观点忽视了创业的异质性,对创业价值的评估需要结合创业产生的原因、目的和价值观(Dodd等,2021)。Jennings和Brush(2013)曾提出过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这些规模较小、增长较慢的公司能够帮助创业者实现其他有价值的目标,那么他们较小的规模和较慢的增长速度真的是一个“问题”吗?在弱势背景下,自我决定而不仅仅是生存是创业的重要但经常被忽视的动力(De la Chaux和Haugh,2020)。创业应该被视为广泛使用的可以实现各种各样目标的社会工具,包括弱势创业者改变自己的生活、家庭、社区和其他环境,乃至更广泛的弱势群体的幸福(于晓宇等,2018)与赋权和解放问题(Welter等,2017)。因此,未来的研究可更加关注弱势创业者异质性创业动机,尊重创业的多元化价值,从新的视角认识并评估这个群体的创业贡献。

(五)深化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背景下中国本土情境的弱势创业理论及实证

国务院2021年发布的《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在全球减贫工作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过去的减贫成果来源于政府、社会和市场的有机结合与共同努力,为人类减贫探索了新路径(斯晓夫等,2020)。未来,中国将向着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继续迈进。在中国过去的减贫历程以及未来的新征程中,弱势创业者均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国的减贫实践为弱势创业者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研究情境和丰富的研究素材。未来的研究可以基于制度理论、赋能理论、BOP理论、烙印理论、个人—环境匹配理论等视角,深挖中国减贫实践中弱势创业者的创业动机、行为、结果及其影响因素,丰富弱势创业理论前沿。

① 感谢匿名评审人提出这一建议,同时弱势创业内涵提炼也得益于匿名评审人建议的启发,在此一并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1] 傅颖, 斯晓夫, 陈卉. 基于中国情境的社会创业: 前沿理论与问题思考[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7, 39(3): 40–50.
[2] 潘燕萍, 何孟臻, 乔灵灵.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角色冲突—增益视角下女性创业者的机会识别过程[J]. 南方经济, 2019(10): 102–112.
[3] 斯晓夫, 严雨姗, 傅颖. 创业减贫前沿理论研究与未来方向[J]. 管理世界, 2020, 36(11): 194–206.
[4] 于晓宇, 孟晓彤, 蔡莉, 等. 创业与幸福感: 研究综述与未来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8, 40(8): 30–44.
[5] 于晓宇, 陶奕达, 胥婉恬. 病理学视角下创业研究的文献综述与未来展望[J]. 管理学报, 2021, 18(9): 1412–1422.
[6] 于晓宇, 张文宏, 桑大伟. 非正规创业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3, 35(8): 14–26.
[7] 张玉利, 张敬伟. 理解创业: 情境、思维与行动[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1.
[8] Adeeko N, Treanor L. Negotiating stigmatised identities: Enterprising refugee women in the United Kingdom[J].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Researching Entrepreneurship, 2021, 24(1): 23–46.
[9] Assenova V A. Early-stage venture incubation and mentoring promote learning, scaling, and profitability among disadvantaged entrepreneurs[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20, 31(6): 1560–1578.
[10] Baron R A, Tang J T, Tang Z, et al. Bribes as entrepreneurial actions: Why underdog entrepreneurs feel compelled to use them[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8, 33(6): 679–690.
[11] Brieger S A, Gielnik M M. Understanding the gender gap in immigrant entrepreneurship: A multi-country study of immigrants’ embeddedness in economic,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contexts[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21, 56(3): 1007–1031.
[12] Chatterjee S, Gupta S D, Upadhyay P. Technology adop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for rural women: Evidence from India[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20, 160: 120236.
[13] Cheng Z M, Guo W, Hayward M, et al. Childhood adversity and the propensity for entrepreneurship: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Great Chinese Famin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21a, 36(1): 106063.
[14] Cheng Z M, Tani M, Wang H N. Energy poverty and entrepreneurship[J]. Energy Economics, 2021b, 102: 105469.
[15] Churchill S A, Munyanyi M E, Smyth R, et al. Early life shocks and entrepreneurship: Evidence from the Vietnam War[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21, 124: 506–518.
[16] Colovic A, Schruoffeneger M. Institutional voids an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How grassroots social businesses advance deprived communities in emerging economies[J].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2021, 17(2): 314–343.
[17] Conti R, Kacperczyk O, Valentini G. Institutional protection of minority employees and entrepreneurship: Evidence from the LGBT employment non-discrimination act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22, 43(4): 758–791.
[18] Dabić M, Vlačić B, Paul J, et al. Immigrant entrepreneurship: 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20, 113: 25–38.
[19] De la Chaux M, Haugh H. When formal institutions impede entrepreneurship: How and why refugees establish new ventures in the Dadaab refugee camps[J]. 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 2020, 32(9-10): 827–851.
[20] Dodd S, Anderson A, Jack S. “Let them not make me a Stone” —repositioning entrepreneurship[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21, doi: 10.1080/004727788.2020.1867734.
[21] Garcia-Lorenzo L, Sell-Trujillo L, Donnelly P. Entrepreneuring after 50: The liminal identity transitions of older emergent entrepreneurs[J]. 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 2020, 32(9-10): 922–942.
[22] Greidanus N S, Liao C. Toward a coping-dueling-fit theory of the ADHD-entrepreneurship relationship: Treatment’s influence on business venturing, performance, and persiste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21, 36(2): 106087.
[23] Harima A, Periac F, Murphy T, et al.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of refugees in Germany, France, and Ireland: Multiple embeddedness framework[J].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 2021, 17(2): 625–663.
[24] Jackman L, Galloway L, Kapasi I, et al. Good option or only option? Poverty, disability, health and enterpris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 Research, 2021, 27(8): 2079–2095.
[25] Jammaers E, Zanoni P. Unexpected entrepreneurs: The identity work of entrepreneurs with disabilities[J]. 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 2020, 32(9-10): 879–898.
[26] Jiang Y D, Straub C, Klyver K, et al. Unfolding refugee entrepreneurs’ opportunity-production process — patterns and embeddednes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21, 36(5): 106138.
[27] Kašperová E. Impairment (in)visibility and stigma: How disabled entrepreneurs gain legitimacy in mainstream and disability markets[J]. 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 2021, 33(9-10): 894–919.
[28] March-Chordà I, Adame-Sánchez C, Yagüe-Perales R M. Key locational factors for immigrant entrepreneurs in top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J].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 2021, 17(3): 1049–1066.
[29] Martin B C, Honig B. Inclusive management research: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and self-employment activity as an exemplar[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20, 166(3): 553–575.
[30] Miller D, Le Breton-Miller I. Underdog entrepreneurs: A model of challenge–based entrepreneurship[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17, 41(1): 7–17.
[31] Moore C B, McIntyre N H, Lanivich S E. ADHD-related neurodiversity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mindset[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21, 45(1): 64–91.
[32] Morris M H, Kuratko D F, Audretsch D B, et al. Overcoming the liability of poorness: Disadvantage, fragility, and the poverty entrepreneur[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22, 58(1): 41–55.
[33] Naldi L, Baù M, Ahl H, et al. Gender (in)equality within the household and business start-up among mothers[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21, 56(2): 903–918.
[34] Neumeyer X, Santos S C, Morris M H. Who is left out: Exploring social boundaries in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J].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19, 44(2): 462–484.
[35] Nurmohamed S. The underdog effect: When low expectations increase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20, 63(4): 1106–1133.
[36] Patel P C, Rietveld C A, Verheul I.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and earnings in later-life self-employment[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21, 45(1): 43–63.
[37] Pereira I, Patel P C. 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the hours lost by self-employed racial minorities: Evidence from Brazil[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22, 58(1): 769–805.
[38] Poblete C, Mandakovic V. Innovative outcomes from migrant entrepreneurship: A matter of whether you think you can, or think you can’t[J].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 2021, 17(2): 571–592.
[39] Rajah N, Bamiatzi V, Williams N. How childhood ADHD-like symptoms predict selection into entrepreneurship and implications on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21, 36(3): 106091.
[40] Sarkar S. Grassroots entrepreneurs and social change at the bottom of the pyramid: The role of bricolage[J]. 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 2018, 30(3-4): 421–449.
[41] Shepherd D A, Saade F P, Wincent J. How to circumvent adversity? Refugee-entrepreneurs’ resilience in the face of substantial and persistent adversity[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20, 35(4): 105940.
[42] Soto-Simeone A, Kautonen T. Senior entrepreneurship following unemployment: A social identity theory perspective[J]. Review of Managerial Science, 2021, 15(6): 1683–1706.
[43] Vessal S R, Partouche-Sebban J, Scuotto V, et al. Overcoming stressful life events at do-it-yourself (DIY) laboratories: A new trailblazing career for disadvantaged entrepreneurs[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21, 164: 120506.
[44] Welter F, Baker T, Audretsch D B, et al. Everyday entrepreneurship—a call for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to embrace entrepreneurial diversity[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17, 41(3): 311–321.
[45] Wierenga M. Uncovering the scaling of innovations developed by grassroots entrepreneurs in low-income settings[J]. 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 2020, 32(1-2): 63–90.
[46] Williams C C, Nadin S, Rodgers P. Evaluating competing theories of informal entrepreneurship: Some lessons from Ukrain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 Research, 2012, 18(5): 528–543.
[47] Yu W, Wiklund J, Pérez-Luño A. ADHD symptoms,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EO), and firm performance[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21, 45(1): 9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