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9第41卷第10期
创业认知能力:概念、整合模型及研究展望
胡望斌1,2 , 焦康乐1,2 , 张亚会1,2     
1.南开大学 商学院,天津 300071;
2.南开大学 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研究中心,天津 300071
摘要:创业领域对创业认知的关注正逐渐深化为对创业认知能力的探索,但对其概念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梳理认知能力、创业能力和创业认知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创业认知能力的定义,探究了创业认知能力的理论基础,并根据现有研究归纳了其影响因素及作用结果,指出了未来应该重视创业情境的分类、深化创业认知能力维度构成研究、开发本土化的创业认知能力测量工具并逐步开展实证研究和跨文化对比研究。本文推进了创业认知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创业认知能力研究的基础,为国内学者把握创业认知能力的研究脉络和未来研究思路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创业认知能力创业认知创业能力创业学习
Entrepreneurial Cognitive Capability: Concept, Integration Model and Research Prospects
Hu Wangbin1,2 , Jiao Kangle1,2 , Zhang Yahui1,2     
1.School of Business,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2.Research Center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SME Management,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Summary: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search on 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 the explor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cognitive capability has become a rising star that is, however,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Consequentl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not only to review the existent research, but also to reveal the veil of entrepreneurial cognitive capability, so as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scholars. To begin with, this paper reviews researches on concepts, such as cognitive capability,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and 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 which are relevant to entrepreneurial cognitive capability.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researchers propose the definition of entrepreneurial cognitive capability. In the next place, we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entrepreneurial cognitive capability: resource-based view, capability theory, and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These theories interact each other and do great contribution to understanding the connot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cognitive capability. Thirdly, this paper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entrepreneurial cognitive capability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the organizational level, and the environmental level. The mediation mechanism of the influence process is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Besides, the study also finds that entrepreneurial cognitive capability make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entrepreneurial decision-making,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enterprise performance. On this basis, we construct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entrepreneurial cognitive capability research. Finally, further researches are put forward: to pour attention in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situations, to deepen the research on the constitution of entrepreneurial cognitive capability, to develop the localized scale, to promote empirical research, and to carry out cross-cultural comparative research. This paper not on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 research, but also lay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entrepreneurial cognitive capability, the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domestic scholars to grasp the research context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of entrepreneurial cognitive capability.
Key words: entrepreneurial cognitive capability; 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 entrepreneurial capability;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一、引 言

作为创业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创业认知研究起源于对创业特质论的反思和深化,聚焦于回答“为什么有的人会选择成为创业者”问题。基于这一问题,创业认知学者们围绕创业意图的成因(Mitchell,1994)、创业认知与创业意图的关系(Busenitz和Lau,1996)等方面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创业者与非创业者在外显化特征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创业意图源于创业个体与环境互动下主观认知选择的结果,与创业者独特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有关,认知因素在创业意图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认知研究成为解释创业者行为的重要理论视角(Sánchez等,2011),对于回答创业研究领域的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某些人会选择成为创业者;为什么某些人能够识别有利可图的新产品或服务机会;为什么某些创业者比其他创业者更加成功至关重要(Mitchell等,2007)。20世纪90年代,创业认知和决策研究逐步深化。一方面,一批学者通过比较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管理者之间的差异开始提炼创业认知和决策的独特性,发现相较于管理者,创业者在识别和把握创业机会时具有明显不同的认知和决策方式。另一方面,开始将认知、决策、行为联系起来探讨认知理性,已初见成果。总结起来现有研究聚焦于以下四个方面:(1)McGrath和MacMillan(2000)将创业认知和决策两个维度整合在一起创造性地提出了创业思维,引起广泛关注。(2)一批学者开始将部分心理学概念引入创业情境对创业行为进行解释,逐渐形成了创业认知学派。(3)以Sarasvathy(2001)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侧重挖掘专家型创业者独特的创业思维,并提出Effectuation的决策逻辑。(4)以Shepherd等(2015)为代表的学者聚焦于创业的独特情境,挖掘了创业者在创业过程和行为中的独特认知和决策机理。

虽然创业研究已发现创业活动的独特性以及创业行为结果的差异本质上并非来自于创业者外在的行为表现,而是来自于创业内生情境独特性诱发的独特认知和思维(Venkataraman等,2012),但是即使创业认知相似的个体在创业活动中的表现也可能会大相径庭,这引导学者探究影响创业决策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什么才是影响创业者在创业活动中表现的关键?在学者们梳理的新创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初期阶段的关键资源中,“员工”这一资源出现在几乎所有研究结论中(张玉利,2018),而员工作为企业重要的人力资本,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员工所掌握的能力。创业认知作为创业者独特的知识结构,必须转化为能力,才能发挥作用。能力不仅包括身体活动能力,而且包括精神活动能力,对于管理者而言,心理活动能力可能更加重要(Helfat和Peteraf,2015)。因此,在创业情境下,独特认知和思维背后真正起作用的是创业者具备的创业认知能力(Sarasvathy,2004),正是创业者的创业认知能力水平决定了创业者在不确定性环境下能否制定有效的创业决策进而取得创业成功。所以,创业认知能力研究是创业认知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能够更好的回答创业研究领域的三个基本问题,应当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然而,现有研究对创业认知和决策思维背后的认知能力的关注还非常不够(Baron和Henry,2010;Haynie等,2012),创业认知能力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定义、内涵尚不清晰,对于其前置影响因素和影响效果的研究比较碎片化,从而阻碍了该领域理论及实证研究的开展。创业认知能力研究的缺失不利于创业过程和行为表象主观性背后的理性规律的揭示(Venkataraman等,2012;Shepherd等,2015),探索创业者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影响效果,对于解答创业行为认知成因和机制难题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也是创业研究领域亟待挖掘的重要研究问题(Grégoire和Shepherd,2012)。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梳理现有创业认知能力的相关研究,解答“创业认知能力的定义及内涵是什么、从何而来、发挥什么作用”这三大问题。对于这三个紧密相关的问题,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尝试进行回答:首先,通过回顾认知能力、创业能力、创业认知等与创业认知能力相近的概念,作者提出了创业认知能力的定义及内涵。其次,在定义的基础上,文章梳理了创业认知能力的理论基础,包括资源基础观、能力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并阐述了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接着,作者构建了创业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及作用结果的整合模型。最后,本文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与启示。本文的研究目的不仅在于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回顾与综述,而且更希望能揭开创业认知能力的面纱,推进国内创业认知研究的发展。

二、创业认知能力的概念界定

鉴于创业认知能力研究的重要性,应当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目前学术界还未能对其进行明确定义,因此本文通过对相关概念的回顾和对比,提出本研究对创业认知能力的定义。

(一)认知能力

1. 一般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概念是在智力研究的基础上逐步提出的。认知能力涉及思考与分析信息和情况的能力,对于从过去的经历中学习、识别反复出现的情况和理解因果关系极其重要(Bonesso等,2018)。认知能力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器官传递感觉的能力和大脑的认知能力(李涤非,2007)。早期认知能力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认知能力的定义和构成、认知能力的影响与作用等方面。Carroll(1993)在认知能力的界定和构成方面做出了较为重要的贡献,他提出的认知能力三阶层模型在早期认知能力的研究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认知能力概念虽然起源于心理学领域,但在与个体相关的研究领域均具有适用性,尤其是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管理学领域对认知能力的关注多是将一般意义上的认知能力与管理决策联系起来,探究字词识记能力、数学能力、记忆力等认知能力对家庭资产选择(孟亦佳,2014)、创业意愿(李涛等,2017)等决策行为的影响,另外,赵宇晗和余林(2014)还探讨了不同人格特质与认知能力的关系以及年龄所造成的差异。在创业研究领域,认知能力被认为对创业成功有积极影响(Hafer和Jones,2015)。根据Dyer等(2008)的观点,创业者特有的认知技能是模式识别,即他们能够使用现有的认知框架和知识来理解不同事件和趋势之间的联系,对于识别商业机会和创建新企业大有裨益(Bonesso等,2018)。因此,Baron和Ensley(2006)发现,知识框架更为丰富的经验型创业者比新手创业者表现出更高层次的认知能力。此外,认知能力对于区分创业者与非创业者十分重要。例如Praag和Cramer(2001)在一项针对学生的跟踪研究中发现,儿童时期的智商是创业者未来公司规模的一个重要的、积极的预测因素。这项研究提出的一条因果关系路径是,认知能力高于平均水平的人更善于创立并经营企业,也更善于以拓展周边产品和开拓市场的方式进行创新(Praag等,2013)。除个体层面的认知能力外,Huang等(2015)发现团队不同成员(团队成员和团队领导)的认知能力在开发式学习与新产品开发效率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

2. 特定情境下的认知能力

随着研究的推进,部分学者开始将一般认知能力嵌入到社会情境和管理情境中,探索不同领域中独特的认知能力。Gioia和Sims(1986)提出了“社会认知能力”(social cognitive capability),将其界定为在复杂的社会互动中理解人类社会行为和在学习中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而社会认知能力由认知、行为和环境三者互动而决定。Sheng等(2015)发现跨国公司的社会认知能力在跨国公司附属隐性知识与产品创新能力之间的消极关系中起到负向调节作用。彭正龙等(2009)提出了“组织认知能力”的概念,并根据组织认知的过程归纳了组织认知能力的内涵,同时探究了组织认知能力与组织知识之间的关系。随后,彭正龙和陶然(2009)在组织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团队认知能力”,认为团队认知能力是认知能力在团队水平上的具体体现,在项目团队内部知识转移情境中具有重要作用。周建林(2017)在其毕业论文中阐述了“创业团队认知能力”,是团队认知能力在创业企业中的体现,并探究了创业团队认知能力对创业决策的影响机制和作用效果。Miocevic和Crnjak-Karanovic(2011)在探讨中小企业国际化问题时,提出了“基于认知和信息的能力”(cognitive and information-based capabilities),并发现“基于认知和信息的能力”是中小企业成功国际化的先决条件。Laureiro-Martinez(2014)在探讨个人战略决策绩效问题时,提出了“认知控制能力”(cognitive control capabilities)的概念,并且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认知控制能力与决策绩效之间呈现U型关系。另外,战略管理研究基于信息结构、心理地图等来分析管理者的认知异质性问题(Gary和Wood,2011),在此基础上,Helfat和Peteraf(2015)认为个体进行心理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并基于企业战略变革和高层管理者动态能力来源问题的研究,将战略管理研究中的认知理论和能力理论进行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管理认知能力”(managerial cognitive capability)的概念。不同情境下认知能力的定义如表1所示。

表 1 不同情境下认知能力的定义
概 念 定 义 代表性学者
认知能力 思考与分析信息和情况的能力 Carroll(1993)
社会认知能力 在复杂的社会互动中理解人类社会行为和在学习中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 Gioia和Sims(1986)
组织认知能力 将组织作为认知主体,组织认知能力包括吸收外部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外界知识内化为组织新知识的能力和组织内部知识的更新能力 彭正龙等(2009)
团队认知能力 将团队视为一个认知主体,团队认知能力是团队探知和识别相关线索、记忆相关信息、进行计划、获得知识、设计解决办法、做出决策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彭正龙和陶然(2009)
创业团队认知能力 创业团队通过储存、加工、提取、解析相关信息或知识,对其创业任务、创业团队以及创业进程的一种理解与把握能力 周建林(2017)
认知控制能力 个体监督和控制自己注意力和认知过程的一种监督认知机制 Laureiro-Martinez(2014)
管理认知能力 个体管理者进行一种或多种包含认知的心理活动能力,本质上是管理者在开展管理活动时诱发的相关心理活动的能力 Helfat和Peteraf(2015)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二)创业能力

对创业能力的重视是创业研究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因为它使研究人员能够具体说明进行有效的创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和资源,从而对创业过程有更深刻的了解(Phillips和Tracey,2007)。学者们对创业能力的定义因视角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机会视角认为创业能力是创业者发现、识别、利用机会的能力,具体来说,创业能力包括机会识别能力、机会评估能力和机会利用能力(Zahra等,2011)。资源视角认为创业能力是创业者掌握并利用信息等资源进行创业活动的核心能力(Amit等,1990)。也有学者认为创业能力是资源与能力的集合(梅德强和龙勇,2010),是创业活动中的专门技能(张玉利和王晓文,2011),甚至可以将创业能力看做一种典型的动态能力(郭海,2010)。机会—资源一体化视角认为创业能力是识别新机会、配置资源以利用机会的能力(Arthurs和Busenitz,2006)。朱秀梅等(2019)基于已有研究,提炼出创业者的关键创业能力包括机会能力、资源能力、概念能力、战略能力和领导力。另外,脚本也被用来解释创业能力。脚本是一种认知机制,包括情境决策中的关键要素和事件的可能顺序(Krueger,2003),是一种高度发展的有序知识,可以塑造个体基于行动的知识结构(Mitchell等,2000)。创业能力脚本与个体对能力、技术、知识、准则和态度的掌握和熟练配置有关,Seawright等(2008)将创业能力脚本定义为与创业经验、创业诊断能力、创业情境知识和机会识别能力相关的有效知识结构。此外,唐靖等(2008)从创业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视角,将创业能力分为机会识别与开发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

(三)创业认知

Neisser(1967)将认知定义为个体感官输入(如视觉、听觉等)被转换、简化、加工、存储、恢复和使用的所有过程。认知心理学中认知主要包括信息加工过程——记忆、知觉、思维(概念、推理、创造性/问题解决)、信息表征形式——表象、言语(图示、认知地图)等内容。创业认知是将一般认知置于创业情境之下提出的,Baron(1998)认为创业认知是创业者与非创业者最主要的差异,包括反事实思维、归因风格、计划谬误等。Mitchell等(2002)通过对“创业”和“认知”两个概念定义的回顾,进一步将创业认知定义为创业者在机会评价和创业企业成长过程中用于做出评价、判断和决策的知识结构。Busenitz等(2003)提出,创业认知是创业者在制定新产品或新服务的决策时,使用一种简化的思维模式,采用各种信息和资源来发现商业机会,并取得利润增长的过程。杨俊(2014)则认为,创业认知是一种发生在创业情境下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能够产生独特的决策方式和行为。尽管不同学者提出了自己对创业认知的定义,但Mitchell等(2002)对创业认知的解释因其揭示了创业认知的本质,具备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而得到了广泛认同。

Mitchell等(2007)的研究是创业认知研究的里程碑和转折点,因为从此以后一些实证类型的研究逐步开展,开始检验之前的理论假设,由于认知视角为创业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更加完善的研究方法,创业认知研究步入成熟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Sassetti等,2018)。目前创业认知研究主要围绕两个理论问题展开:一方面,由于个体并不能做到完全理性,加之创业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资源约束等特征,创业者认知的许多方面都受支配于各种认知偏见,如反事实思维(郝喜玲等,2018;张浩等,2018)、过度自信(Lee等,2017)等,因此创业认知研究重点关注各种认知偏差对创业者行为和决策的影响,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另一方面,创业者独特的认知模式对创业结果(尤其是好的结果)产生怎么的影响,例如研究人员已经证明创业认知影响机会识别(Kemmerer等,2012;Renko等,2012;Dew等,2015),在考虑创新产品开发时尤为重要(Gemmell等,2012)。此外,创业认知研究还关注创业者与管理者在风险感知、自我效能等方面的差异,以突出创业者的认知独特性。因此,认知视角能够有效将创业者与其他个体区分开来,对于解释创业者的定义、创业者行为、创业成功等问题意义重大。

(四)创业认知能力的定义

近年来,少数学者开始关注创业者的认知能力这一前瞻性的话题,并尝试对创业认知能力进行界定,如何良兴等(2018)对创业认知能力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解释,他认为创业认知能力是一种创业认知脚本(ability scripts),表示创业者对创业产生知觉、评价和看法的一种能力,具体包含创业诊断、创业情境知识、能力—机会匹配。但是“脚本”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机制(Krueger,2003),能力脚本是指个人拥有的关于创业所需的能力、技能、知识、规范和态度的知识结构(Sánchez,2014),其本质依然是认知,因此这一定义有失偏颇,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本研究对其进行重新定义。

创业认知能力是一般认知能力在创业情境下的发展,更为强调创业能力中的认知方面,因此,创业认知能力具备创业能力和认知能力的部分特征,同时也是创业认知研究的深化。已有文献为创业认知能力研究提供了启示和理论借鉴,本文对创业认知能力的定义是建立在相关概念定义的基础上的,创业认知能力是创业者在识别、评价和开发创业机会进而实现价值创造的过程中思考和分析信息和情况的动态能力,本质上是创业者基于创业知识结构的信息加工处理、表征解读等方面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内涵:

第一,基于机会视角的创业过程。创业认知能力的形成和运用体现在整个创业过程之中,对于创业的定义存在不同的视角,如机会视角、资源视角、网络视角等,机会是创业过程的核心要素,机会视角起源于对创业本质认知的深化,认为创业是创业者识别、评价和开发创业机会进而实现价值创造的行为过程(Shane和Venkataraman,2000),从而具有较大的影响力。Mitchell等(2002)对创业认知的定义即采用机会视角的观点,因此,本研究从机会视角对创业进行定义。

第二,思考与分析信息和情况的动态能力。在战略管理中,能力是指以一种通常可靠的方法完成一项职能或活动的才能(Amit和Schoemaker,1993;Helfat和Winter,2011)。创业情境的复杂性要求创业者动态应对环境变化,因此,创业者主要依靠思考和分析信息的动态能力,完成对创业情境的解读和应对。

第三,创业认知能力基于创业者知识结构。创业者掌握的与创业相关的知识结构是创业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创业者掌握了一定的知识的前提下,创业认知能力才有可能得以激活。因此,创业认知是创业者认知能力的基础,创业者基于创业认知充分发挥其创业认知能力,进行信息加工处理、表征解读等。

基于本团队的前期调研结果和对现有文献的梳理,作者认为认知风格、元认知能力、认知适应性等都是创业认知能力在不同方面的体现,而对创业认知能力更加全面的分类及维度构建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创业认知能力的理论基础

创业认知能力研究方兴未艾,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创业认知能力研究的主要支撑理论包括资源基础观、能力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

(一)资源基础观

对于创业认知能力的研究要从资源基础理论出发。“资源”是指企业为完成特定的活动和目标可以利用的有形和无形资产。资源基础观的核心观点认为企业内部的资源构成是造成企业绩效差异的根本原因。“能力”是指企业使用这些资源的能力,因此,能力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资源,具体地说,是一种内嵌于组织的不可转移的特殊资源,其目的是提高公司所拥有的其他资源的生产力。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管理者从公司掌控的资源中创造价值的能力(Holcomb等,2009a),一方面,管理者理解和有效利用公司资源的能力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有助于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Barney,1991)。另一方面,管理者能力作为企业的一项看涨期权,能够为企业吸引更多的资本,实现自激励成长(Colombo和Grilli,2010)。因此,管理者能力越强,企业的现行价值和未来价值就越大(段文奇和宣晓,2018)。虽然管理能力是企业资源创造价值的源泉,但其影响力随着企业资源质量的提高而减弱(Holcomb等,2009a)。由于新创劣势(liability of newness),创业企业在早期成长阶段处于内部资源稀缺和难以通过正式的市场交易获取外部资源的两难困境,这为管理者能力的发挥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所以,创业者能力作为一项特殊资源,对创业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得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创业者能力是无形资源,对手难以模仿,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其对公司的战略意义。

(二)能力理论

能力理论是随着战略管理理论关于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探讨以及资源基础观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能力对资源管理至关重要(Pitelis和Teece,2010),许多能力都嵌入在日常惯例之中,还有些能力存在于高管团队之中(Teece,2019)。能力理论认为能力反映了企业积累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活动的基础,其基本观点是企业所拥有的某些知识、技能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以及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和来源。能力理论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企业竞争力(competence)、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组织能力(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独特能力(distinctive capabilities)、动态能力(dynamic capabilities)、认知能力(cognitive capabilities)等阶段。一直以来,关于组织能力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是战略管理理论的核心,而管理者从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一直被学者们忽视(Kaplan,2013)。但不可否认的是,新创企业的内部能力是构建竞争优势和促进新创企业成长的基础(李新春等,2010),而在缺乏组织规范条件的早期创业阶段,创业企业的内部能力主要体现在创业者身上(Tang等,2008;胡望斌等,2014)。因此,能力理论应同时关注个体层面的认知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创业环境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对组织动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规模较小或者不成熟的企业中,动态能力基于创业者或者创业团队的技能和知识(Teece,2012)。因此,虽然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起源于企业层面,但是管理者作为企业基本组成部分,也可以拥有动态能力,并且管理者个体层面的作用在动态能力微观基础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Helfat和Peteraf,2015)。基于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本文认为,创业者的认知能力就是一种动态能力。组织层面的动态能力考察企业如何通过整合、构建、重新配置内外部资源和能力生成一种新能力,使其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Teece等,1997)。Somsing和Belbaly(2017)将个人层面的动态能力定义为个人整合、构建和重新配置内部和外部能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个体层面的动态能力也可以用于解释企业在绩效方面的差异。

(三)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社会心理功能是由个体所处的外部环境、个体心理与认知过程和个体行为三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的(Bandura,1991),即个体在塑造环境的同时,也是环境作用的产物。自我效能评估是社会认知理论最重要的方面。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在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Bandura,1977)。自我效能是一组动态的自我信念,通过认知、动机、情感和决策过程影响个体功能发挥的质量(Bandura,2012),感知到的自我效能还有助于个体对活动和环境的选择。社会认知理论已被广泛用于研究创业者的意图和行为,特别是该理论的自我效能部分(Moriano等,2012)。另外,通过结合社会建构(如组织惯例和系统)和认知视角(例如人类认知过程),社会认知理论提出学习过程可以通过认知过程和社会建构的相互关系来实现(Sheng等,2015)。由于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能力和信息处理、信息吸收、信息使用的重要性,因此常用于研究社交互动中信息处理和信息使用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Gioia和Sims,1986)。创业认知能力是创业者在与创业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形成的信息加工和信息使用的能力,是社会认知在创业情境下的产物,因此社会认知理论对创业认知能力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四)理论整合模型构建

资源基础观、能力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共同构成了创业认知能力的理论基础,同时三者之间也存在紧密的联系。首先,动态管理能力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认知(Adner和Helfat,2003),因为个体如何思考和认知是能力发展的机制之一(Eggers和Kaplan,2013)。创业认知能力作为个体层面的动态能力,必然受认知因素的影响。其次,资源基础观和能力理论一脉相承,可以从不同角度解释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对稀缺资源的控制是企业经济利润的来源,创业认知能力具备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点,对于企业是一种根本性的战略资源。此外,由于创业认知能力的异质性特征,也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创业者资源的获取、配置、整合等多个方面。最后,个体资源影响个体认知和个体对于自我效能的评估。个体所掌握资源的丰富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塑造个体认知,个体认知资源越丰富,自我效能感越强,越有利于创业认知的塑造。因此,资源基础观、能力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构成了创业认知能力的理论基础。创业认知能力理论基础的整合框架如图1所示。

四、创业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及作用结果

在深入剖析了创业认知能力的理论基础后,本文结合创业认知能力的概念内涵,总结现阶段创业研究中与创业认知能力相关的影响因素、影响结果和作用过程,并将其置于整个创业认知能力研究系统中,描绘相关变量间的理论框架,如图2所示。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图 1 创业认知能力的理论基础——一个整合的框架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图 2 创业认知能力研究理论框架

(一)创业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

1. 个体层面

基于能力和经验学习的理论,认知可以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以及个体在生命历程中积累的经验来塑造,心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知识和经验塑造的(Hodgkinson和Healey,2008;Bonesso等,2018)。先前知识是个体的工作经验、经历的事件、教育背景和社会网络等的结合(Shane,2000),基于这些不同的来源,个体的先前知识得以形成。由于个体在生活中的经历和接触到的信息不同,因此不同个体间的知识结构存在差异(Naumann,2017),不同的知识结构造就了个体间不同的心理图式和能力(Beugré,2016)。Bonesso等(2018)通过实证研究证实具有丰富国际经历和跨文化经历的学生具有更高水平的认知能力。Shepherd和DeTienne(2005)发现,个人的先前知识水平增加了个体机会识别的数量和这些机会的创新性。另外,元认知知识和经验能够提升认知适应性,帮助创业者根据环境反馈和认知需要调整认知过程和策略(Haynie和Shepherd,2009;Haynie等,2012)。由此可知,创业认知能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创业者的先前知识与经验。

另外,诸如年龄、性别、人格特质等人口统计学因素也会对创业认知能力产生影响。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性别差异是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基本现象,性别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培养方式、职业道路和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方面(Bussey和Bandura,1999),进而导致了男性和女性在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另外,不同人格特质对认知能力也具有不同的影响作用,并随年龄的变化,影响效果不同(赵宇晗和余林,2014)。

2. 组织层面

组织是创业者创业认知能力培养和进一步提升的温床,创业者是组织中重要的一员,必然受组织层面因素的影响。组织不断吸收外界知识,内化成组织知识存量,并随着创业环境的变化持续更新,构成了创业者认知能力提升的前提(彭正龙等,2009)。但组织知识的过度膨胀和组织惰性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创业者对主体信息的把握及对新知识的学习。在动态变化的创业环境中,组织惰性会影响创业者学习创业知识并内化成自身创业认知能力的过程。Chen(2014)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以非营利性组织为研究对象,发现组织惰性会显著降低组织适应性。另外,组织氛围中的创新氛围、信任氛围等,会通过影响创业者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对自我身份的不断强化来影响创业认知能力的提升(Shockley-Zalabak等,2000)。

3. 环境层面

创业情境的独特性同样影响创业认知能力的发挥。创业是一个涉及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的过程,创业者根据其面临的不确定性的类型做出不同的决策,因此个体对环境中不确定性的感知能力影响个体的判断,所以创业者理解和应对特定情况所代表的不确定性的能力通常决定了企业所取得的成功或失败程度(Mckelvie等,2011)。另外,创业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创业者认知的许多方面都受支配于各种认知偏见,如过度自信、自我服务偏差等,从而影响创业认知能力的发挥。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往往会给创业者传递很多信号,这些信号会影响创业者对未来机会的感知和把握,对创业认知能力的培养产生影响。孙秀丽等(2018)基于制度视角,认为一定程度的制度支持会加深企业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度和熟悉度,有利于企业把握整体趋势、增强创业自信心。除此之外,大多数新创企业处于动态型产业环境中,往往需要创业者具备超前感知和及时适应产业环境的能力来快速做出决策(Chen和Hambrick,1995)。

(二)影响因素的作用过程

创业和企业成长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创业企业为了应对多样性任务而采取的学习策略是其企业能力形成和提升的核心机制(Harrison和Leith,2005)。创业经验和先前知识要对创业认知能力产生影响,关键在于转化为与新创事业特征相匹配的认知图式与脚本,这就需要学习机制(Kolb,1984)。

20世纪90年代,创业研究从特质论转向创业过程论,创业被视为一个连续的学习过程(Politis,2008),创业学习成为研究的重点。创业学习是人们通过直接经验或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动作和结果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人们使用启发式方法吸收新知识,并将其与现存知识结构联系起来(Holcomb等,2009b)。随着创业学习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了认知视角、经验视角、网络视角、能力视角等不同的视角(谢雅萍等,2014),其中经验学习在创业学习研究中占据主流地位(Wang和Chugh,2014)。经验视角的创业学习强调经验是创业者学习的主要来源。Kolb(1984)基于经验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适应世界的整体的持续的过程,是经验对概念的不断修正,个体通过经验的转化获取新知识。不少学者基于经验学习视角,认为经验学习是创业者将先前经验和创业过程中的行为体验逐步转化为创业者认知和决策所需知识结构的关键手段,并引发了经验学习与创业认知关系的相关探索(Corbett,2007;张玉利和王晓文,2011;赵文红等,2014;蔡莉等,2014)。另外,当创业者遇到例外或者失败等关键事件时,创业者已有经验系统会发生重大“转变”,进而会引发反思、抽象、情感反应等,比累积式和程序化学习重要得多(Cope,2003)。

但是,由于同一个体经验较为单一,过度依赖经验容易束缚个体的认知,产生路径依赖,因此,在不确定的创业情境下,除了经验学习以外,创业者还会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社会对他人的反馈(奖励、忽视、谴责等)进行学习,这种通过模仿他人的间接学习方式称为替代学习或观察学习(认知学习)(Bandura,1977)。由于替代学习机制要依赖记忆中现有的知识激活观察到的行为(Wood和Bandura,1989),因此先前知识越丰富,替代学习的效果越好(Holcomb等,2009b)。模仿他人的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适应机制(Denrell,2003),尤其在不熟悉的环境中,替代学习可以指导人们应对新情况(Wood和Bandura,1989),因此,替代学习对于认知适应性的培养大有裨益。除此之外,实践学习(单标安等,2014)、失败学习(于晓宇等,2013)等创业学习方式也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个体学习过程的差异体现了个体间不同的学习风格,也即认知风格(Kozhevnikov,2007)。

创业学习与能力之间的关系逐渐受到学者关注,如动态能力(刘井建,2011)、创业能力(蔡莉等,2014)等,但创业学习与创业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尚未有学者进行论证。认知风格是社会化的结果,因此认知风格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获得(Sternberg,1988)。元认知是一种动态、可习得的反馈,可以通过经验和训练予以强化(Mohan和Bharti,2017)。元认知能力主要来自创业者初始经验、相关知识基础上的学习过程(Ford等,1998)。事实上,创业情境下的学习,恰恰是创业者塑造认知能力的过程。Roznowski等(2000)发现在高度复杂情境下,学习方式会影响个体对复杂问题的认知能力。Kolb(1984)、Haynie和Shepherd(2009)、Haynie等(2012)认为创业者基于学习的认知反馈是创业者将初始经验和知识导向与不确定性任务环境匹配的认知图示和脚本,是形成认知风格、提升创业认知适应性的核心驱动因素。因此,本文认为,创业认知能力是环境、个体特征影响下创业者的先前经验和知识通过创业学习机制(经验学习、替代学习等)转化的结果。

(三)创业认知能力的影响结果

1. 个体层面

(1)创业认知能力与创业意向。创业意向是有意创立新企业的个体表达出的自我认可的信念(Thompson,2009)。很长时间以来,学者对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的研究集中于外部环境和个体两个层面,其中个体层面主要关注个人特质(Fasanmi和Osungboye,2018;Butz等,2018)、人口统计学特征(Nga和Shamuganathan,2010)等,尝试从创业意向相似的个体之间寻找共同点。事实上,创业意向是个体复杂的思维过程的结果,因此认知因素对个体创业意向有较强的预测能力(Sánchez,2012)。研究显示,个体越能够快速适应环境变化,越能够较少的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Cañas等,2003),个体对创业环境和创业成功的认知越正向、积极,创业意向越强烈(杜跃平等,2016)。这与计划行为理论的观点一致,对创业环境的正向认知使得个体能够从外部获得更多的支持,与个体的“主观规范”吻合,创业意向更加明显。另外,创业情境的不确定性为创业认知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这种随情境而变的能力会影响创业者的自我评价和对创业行为的追寻(Padilla-Melendez等,2014)。胡闲秋等(2016)从认知风格的视角预测创业意向,研究发现创造性的认知风格有益于创业意向的形成和创业实践的执行。创造性思维具有整体性和概念性思维的特点,具备这种认知风格的人往往富有创造力,喜欢尝试,倾向于看到机遇和挑战,喜欢不确定性和自由(Sánchez,2012),因此创业意向更为强烈。Bonesso等(2018)通过关注能力的三个维度——情感能力、社交能力和认知能力,证实了三者对创业意向的积极影响作用,从而将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从个体特质层面转变到能力层面。

进一步,认知偏差(如过度自信、计划谬误等)为思维过程和决策提供了认知捷径,尤其在创业情境之下,认知偏差会降低风险感知和不确定性,有利于创业意愿的形成(李敏和董正英,2014)。元认知能力中的认知监控有助于个体修正行为方式和应对策略(张玉利等,2017),对于个体的认知偏差具有一定的矫正作用,因此,元认知监控能力越强,认知偏差对创业意向的促进作用越弱。Urban(2012)使用元认知方法解释创业意向的形成,从目标导向、元认知知识、元认知选择、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五个维度检验元认知对创业意向的预测能力,其中元认知知识维度对创业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Botha和Bignotti(2017)在Urban(2012)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认知适应性对创业意向的影响,结果显示目标导向、元认知选择、元认知体验对创业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元认知监控对创业意向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元认知知识实证结果不显著。由于样本等因素的差异,两位学者的研究结论存在冲突,但二者的研究均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认知适应性对创业意向的重要影响作用。因此,创业认知能力是创业意向的重要预测指标。另外,根据计划行为理论,个体越认为自己有能力采取某项行为,行为意向就越强烈(Ajzen, 1999)。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个人对自己的能力越认可,创业事件理论中的可行性感知越高,创业意向越明显。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创业认知水平较低的个体反而会因为对自己能力水平的高估而具有较高的创业意向。

(2)创业认知能力与创业决策。创业决策本质上是创业者在高度不确定性的创业过程中通过获取、解读、分析和处理信息来设计应对方案并做出选择的过程。已有部分研究发现机会识别程度是导致创业决策的最主要因素,而机会识别则取决于创业者主体的认知水平(苗青,2009)。信息理论视角认为,创业认知能力决定了创业决策的有效性和质量。Haynie等(2012)研究发现创业者认知能力中的认知适应性水平越强,就越容易在创业过程中通过发挥学习优势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并通过认知反馈改进自己的决策。

创业者对创业的风险感知也会影响创业决策。目前主要有特质学派和认知学派两种不同的解释。特质学派主要强调个体对于风险的主观承受意愿,与个体的风险倾向相关;认知学派则主要强调个体对风险的实际感知水平。无论创业者对风险的主观承担意愿还是实际感知水平,都受到创业认知能力的影响,或者说是起源于创业认知能力。因为一方面,元认知能力的核心是个体在认知过程和相关知识储存基础上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调控,是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处理和表征解读的前提和基础,也构成了机会识别的认知基础(Shane和Venkataraman,2000)。同时,认知风格本质上体现了创业者思维方式和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杨俊等,2015),是创业者机会识别的关键环节。另一方面,认知适应性是个体基于不同环境和任务情境对认知进行适时调整的动态能力。认知适应性有利于创业者在高不确定性环境中形成易于识别机会的认知图式,例如创业警觉性,表现为“精明估计”式的市场知觉、“一针见血”式的识别要素、“灵感顿悟”式的快速判断(苗青,2009)。因此,创业认知能力中的元认知能力、认知风格、认知适应性等都有利于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盈利性识别和可行性识别,进而既会增加创业者对风险的主观承受意愿,也会降低创业者对风险的感知水平。因此,基于风险感知视角,创业者创业认知能力是创业决策的直接作用因素。

(3)创业认知能力和创业者成长。Chen等(2015)将创造性认知风格与冲突处理风格联系起来,发现创业者创造性的认知风格通过影响冲突处理方式影响创业者的成功(社会声誉与职业成就)。另外,创业者的创造认知风格对创业者的创造力和企业创造力均有正向影响(Chen等,2018)。张默和任声策(2018)通过对连续创业代表——校园O2O服务平台“俺来也”CEO孙绍瑞先生10年创业事件的追踪和探索,得出创业者的分析式和直觉式认知风格对创业者能力的形成有显著的影响,并指出创业者对创业事件的学习对创业认知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因此,一方面,创业者会影响创业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创业活动也通过创业者对环境及机会的感知来重塑创业者(Morris等,2012)。

2. 组织层面

创业认知能力对组织层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创业导向、商业模式创新及企业绩效等方面。创业导向更多的体现了企业追逐新事业、应对动态环境变化的心智模式(胡望斌等,2014)。作为新创企业决策主体中重要的一员,创业者在组织生成及成长过程中对各种信息及情况的分析与思考会影响企业进入新业务所采取的战略决策观念和模式。资源视角下,资源可获得性认知体现了创业者对资源相关信息整合、评价的过程,其强烈程度影响企业对创新议题的追寻及对风险的承担(Grande等,2011)。另外,创业者的元认知能力对创业导向也有正向的影响作用,创业导向在创业者元认知与企业绩效之间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Mohan和Bharti,2017)。

商业模式创新是价值创造的来源,而在构建商业模式时,往往需要创业者从系统视角对外界机会及整个商业要素进行整合、分析,这其中就体现出创业认知能力的重要性(Amit和Zott,2015)。张敬伟等(2019)通过跨案例研究,在探讨认知与行动如何在互动中影响新企业商业模式形成时指出创业者对初始商业模式的认知通过引导行动开展、行动反馈,又反作用于新商业模式。这均体现了创业者的创业认知能力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的作用。除此之外,有研究显示认知适应性强的个体也更加倾向于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频繁的进行商业模式调试(杜鑫和张敬伟,2017)。

创业认知能力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绩效。机会视角认为,鉴于不同认知风格的个体在机会识别能力方面的差异,直觉型认知风格的个体更容易参与创业行为。另外,创业者比非创业者展现出更强的直觉式认知风格(Armstrong和Hird,2009),而且与分析式决策风格相比,直觉式决策风格对于企业绩效和决策质量有更加积极的影响(Sadler-Smith和Shefy,2004;Hough和Ogilvie,2005),但这并不意味着分析式思维没有意义。与非线性思维相关的过度自信和过度乐观会导致过高的风险承担倾向,缺乏理性评估,这种认知偏差会对创业决策产生消极影响,继而影响企业绩效(Sitkin和Weingart,1995;Simon等,2000;Forbes,2005)。从动态能力视角,元认知能力中的认知监控能力能够提高感知环境动态性,进而增强企业绩效,同时创业经验对认知监控和企业绩效的关系起调节作用(张玉利等,2017)。此外,认知适应性可以通过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得到增强,因为认知反馈是认知适应性提升的核心驱动因素,元认识能力强的个体能够有效利用反馈改进决策,进而增强认知适应性与创业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Haynie等,2012)。

五、未来研究展望

创业认知能力研究为创业研究指出了新的方向,同时在探索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的差异问题上迈进了一步。但目前研究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留给学者们较大的发挥空间。

首先,探索创业情境的分类。创业情境犹如创业活动的空气和土壤,是创业活动赖以存在的基础,如果不能将创业活动及研究对象嵌入情境界定清晰的条件下,一切理论逻辑都会变得毫无价值和指导性(Whetten,2009)。创业者面临的创业环境的差异是认知能力差异和决策差异的重要原因,将创业问题立足于具体的创业环境,才能走出学术研究的象牙塔,为创业实践提供可靠的指导。创业情境具有复杂性,在其诸多特征中,不确定性作为本质特征已得到大多数创业研究者的认同,一般的组织情境也存在不确定性,但与组织情境不确定性的外生性不同,创业情境下的不确定性具有明显的内生性,因为创业者和创业行为本身会诱发创业情境的不确定性(Mcmullen和Shepherd,2006)。一方面,创业者难以准确预测环境以及行为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在大多数情况下,创业者的行为会改变其所处的环境,成为环境的塑造者,因为创业者在与动态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会促使其行为发生变化,进而加深创业情境本身的不确定性。已有不少研究基于相似环境的创业活动面临同质化水平的不确定性特征的基本假定,聚焦于外部环境要素的动态性、复杂性、敌对性等客观不确定性,探索环境中信息的分布差异对创业行为诱发的影响程度(Kirzner,1997)。但是随着网络信息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不断对创业环境的嵌入,创业环境中的信息多样性、复杂性、冗余性等特征的加剧,从而对创业者信息获取、甄别、解读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得现实中的创业者即使在相似的外部环境中(例如相同或相似行业)所感知到的不确定性水平也可能大不相同。虽然不确定性对创业研究至关重要,但现有研究仍很少将其嵌入研究模型中进行观测和分析。对于创业者而言,并非所有的不确定性都是相同的,如何基于不确定性对创业情境进行分类、测量和研究已成为创业研究亟待解决的基础性问题以及创业认知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其次,加强创业认知能力维度构成与量表开发研究。维度解析是定义一个概念的重要内容,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创业认知能力的定义和内涵,但未对其进行结构维度分析和测量工具开发,维度构建和量表开发是实证研究和理论模型检验的基础,应当在后续研究工作中受到关注。现阶段,作者仅基于本团队的前期调研和现有文献,提出其可能的维度构成体现在认知风格、认知适应性等方面,但这一论断缺乏相关理论基础和必要的实证检验,其科学性、全面性仍需进一步验证。因此,后续研究可以通过对创业者的访谈,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创业认知能力的结构维度进行分析。另外,目前管理学领域对“能力”这一概念缺乏统一的测度标准,虽然有学者运用代理变量对其进行测度,但效用有限,而从创业认知能力的维度构成出发进行测度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与创业研究领域相比,心理学领域针对认知风格、元认知能力和认知适应性的研究由来已久,在测度方面已具备了相对成熟的量表,如Cools和Vand(2007)开发的认知风格量表、汪玲和郭德俊(2002)开发的元认知测量问卷、Haynie和Shepherd(2009)开发的认知适应性量表等,这些都可以为创业认知能力的测度提供借鉴和参考。但是西方的测量工具未必适合中国情境,同时创业认知能力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不仅仅是每个维度的简单加总,而是必须考虑不同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创业情境的独特性,因此在已有量表的基础上,开发、完善本土化的创业认知能力量表,并进行信效度检验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工作。

另外,开展创业认知能力相关实证研究。本文提出的创业认知能力研究框架涵盖创业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影响机理、作用效果等不同方面,但目前研究框架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理论模型仍有待实证检验。因此,在量表开发的基础之上,学者未来应该关注实证研究的开展,不断丰富创业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强化影响结果研究,拓展作用机理。此外,本文提出的研究框架以创业认知能力为研究主线,后续研究还可以将创业认知能力融入到其他主效应之中,例如,将其作为情境变量,提升变量间关系的解释力度。根据不同的研究问题,学者应采用差异化的研究设计和例如大样本跟踪调查、实验研究、案例研究等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对理论成果进行检验。尤其应该关注案例研究方法,由于创业认知能力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内涵和外延尚未得到广泛认可,其测度方法尚不清晰,在这一情况下,案例研究方法有助于进一步打开其内涵和影响效果的中间机制,从而推动研究的开展。实证研究的开展不仅能够为研究框架的科学性、合理性提供有效保障,而且可以突出创业认知能力在创业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推动创业认知研究的深化。

最后,推动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对比研究。现有与创业认知能力相关的研究大多基于单一文化背景,但是随着数字经济的到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不同文化背景的创业者正共同参与到创业活动中,跨文化创业将日趋普遍。因此,关注不同国家或文化地域的创业者在创业认知能力方面的差异,并进行系统比较和刻画,有助于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创业者行为差异产生的根源,对于跨国创业、员工多样化的管理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例如,中庸文化影响下,管理者的中庸思维有利于提高认知适应性,进而促进适应性绩效(Pan和Sun,2017)。但由于跨文化研究具有复杂性和困难性等多方面原因,学术界对其关注较少,这一研究的缺失不利于构建创业认知能力的完整的研究体系,所以,推动创业认知能力影响因素、作用效果等的跨文化对比研究至关重要。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以国内多元文化对比研究为起点,层层推进,逐步延伸到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对比,是开展跨文化对比研究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学者还应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创业认知能力对创业行为影响的作用边界,以进一步丰富创业认知能力的研究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 段文奇, 宣晓. 管理者能力是传递平台型互联网企业价值的信号吗——基于财务和非财务指标价值相关性的检验结果[J]. 南开管理评论, 2018(3): 54–65.
[2] 孙秀丽, 赵曙明, 白晓明. 制度支持、高管团队冒险倾向与公司创业关系研究[J]. 科研管理, 2018(12): 123–130.
[3] 杨俊. 创业决策研究进展探析与未来研究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4(1): 2–11.
[4] 张浩, 孙新波, 张雨, 等. 揭开创业机会识别的" 红盖头”——基于反事实思维与机会识别的实证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8(2): 296–303.
[5] 张敬伟, 杜鑫, 成文, 等. 新企业商业模式形成过程中认知与行动的互动: 一项跨案例研究[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9(2): 44–57.
[6] 张默, 任声策. 创业者如何从事件中塑造创业能力?——基于事件系统理论的连续创业案例研究[J]. 管理世界, 2018(11): 134–149.
[7] Amit R, Zott C. Crafting business architecture: The antecedents of business model design[J].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2015, 9(4): 331–350.
[8] Bandura A. On the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perceived self-efficacy revisited[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2, 38(1): 9–44.
[9] Baron R A, Henry R A. How entrepreneurs acquire the capacity to excel: Insights from research on expert performance[J].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2010, 4(1): 49–65.
[10] Bonesso S, Gerli F, Pizzi C, et al.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The role of prior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emotional, social, and cognitive competencies[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18, 56(S1): 215–242.
[11] Botha M, Bignotti A. Exploring moderator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ve adaptability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Findings from South Africa[J].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 2017, 13(4): 1069–1095.
[12] Butz N T, Hanson S, Schultz P L, et al. Beyond the big five: Does grit influence the entrepreneurial int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US?[J]. Journal of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2018, 8(1): 15–30.
[13] Chen M H, Chang Y Y, Lin Y C. Exploring creative entrepreneurs’ happiness: Cognitive style, Guanxi and creativity[J].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 2018, 14(4): 1089–1110.
[14] Fasanmi S S, Osungboye B M. Different strokes of creativity: Personality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 among workers of telecom industry in Nigeria[J]. European Scientific Journal, 2018, 14(20): 283–297.
[15] Haynie J M, Shepherd D A, Patzelt H. Cognitive adaptability and an entrepreneurial task: The role of metacognitive ability and feedback[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12, 36(2): 237–265.
[16] Helfat C E, Peteraf M A. Managerial cognitive capabilities and the microfoundations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5, 36(6): 831–850.
[17] Holcomb T R, Holmes Jr R M, Connelly B L. Making the most of what you have: Managerial ability as a source of resource value crea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9a, 30(5): 457–485.
[18] Holcomb T R, Ireland R D, Holmes Jr R M, et al. Architecture of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Exploring the link among heuristics, knowledge, and action[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9b, 33(1): 167–192.
[19] Laureiro-Martinez D. Cognitive control capabilities, routinization propensity, and decision-making performance[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4, 25(4): 1111–1133.
[20] Lee J M, Hwang B H, Chen H L. Are founder CEOs more overconfident than professional CEOs? Evidence from S&P 1500 compani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7, 38(3): 751–769.
[21] Mitchell R K, Busenitz L, Lant T, et al. Toward 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 Rethinking the people side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2, 27(2): 93–104.
[22] Mitchell R K, Busenitz L W, Bird B, et al. The central question in 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 research 2007[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7, 31(1): 1–27.
[23] Mohan V, Bharti L. Effect of meta cognitive skills on entrepreneurial talent: A contextual study[J]. Indian Journal of Health and Wellbeing, 2017, 8(12): 1514–1517.
[24] Naumann C. Entrepreneurial mindset: A synthetic literature review[J]. Entrepreneuri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Review, 2017, 5(3): 149–172.
[25] Sarasvathy S D. Making it happen: Beyond theories of the firm to theories of firm design[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4, 28(6): 519–531.
[26] Seawright K W, Mitchell R K, Smith J B. Comparative 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s and lagging Russian new venture formation: A tale of two countries[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08, 46(4): 512–535.
[27] Shepherd D A, Williams T A, Patzelt H. Thinking about entrepreneurial decision making: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5, 41(1): 11–46.
[28] Teece D J. Dynamic capabilities: Routines versus entrepreneurial ac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12, 49(8): 1395–1401.
[29] Thompson E R. Individual entrepreneurial intent: Construct clar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 internationally reliable metric[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9, 33(3): 669–694.
[30] Venkataraman S, Sarasvathy S D, Dew N, et al. Reflections on the 2010 AMR decade award: Whither the promise? Moving forward with entrepreneurship as a science of the artificial[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12, 37(1): 21–33.
[31] Zahra S A, Abdelgawad S G, Tsang E W K. Emerging multinationals venturing into developed economies: Implications for learning, unlearning, and entrepreneurial capability[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quiry, 2011, 20(3): 323–330.